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界面结构研究
本文关键词: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界面结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由于可以兼具高矫顽力与高饱和磁化强度,因而具有很高的理论磁能积,在最近二十年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硬软磁相之间存在交换耦合作用,使硬磁材料的剩磁大幅度地提高。另外,纳米复合永磁材料降低了稀土元素的含量,成本较为低廉,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既可作为永磁功能器件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能源、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诸多高新技术行业,也能制备磁记录介质等磁性器件。科研人员虽然已经获得了一些较高性能的纳米双相复合磁体,但是与其120MGOe的理论值相比,还有着非常大的差距。这是因为在剩磁增强的同时,矫顽力下降很快,从而限制了磁能积的提高。鉴于两相之间的交换耦合作用主要发生在界面处,本文采用在两相之间插入非磁层的方法来研究界面结构对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磁性能的影响。采用磁控溅射在MgO(110)基片上制备了不同软磁层厚度的SmCo/Fe纳米复合双层膜。使用SQUID-VSM测得在25K和300K时的磁滞回线以及得到软磁厚度在6~40 nm变化范围内的软磁形核场,并用理论进行拟合分析,得到理想的结果。在硬软磁相之间插入不同材料和厚度的非磁性界面层来改变界面结构,研究界面结构对SmCo/Fe纳米复合薄膜的磁性能和交换耦合作用的影响,采用微磁学理论对不同界面结构时的软磁形核场随软磁厚度的变化关系进行拟合分析,得到相应的的界面耦合系数。对比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随着非磁性界面层的加入以及厚度的增加,使得硬软磁交换耦合作用减弱,相应的界面耦合系数减小,软磁形核场减小,而硬磁不可逆反转场升高。
【关键词】:纳米复合永磁材料 永磁薄膜 界面结构 交换耦合 软磁形核场
【学位授予单位】:中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273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9
- 1.1 稀土永磁材料的发展历程9-11
- 1.2 纳米复合永磁材料11-16
- 1.2.1 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的发展历程11-12
- 1.2.2 纳米复合稀土永磁材料的特征12-13
- 1.2.3 纳米双相复合永磁材料的磁交换耦合模型13-16
-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16-19
- 1.3.1 研究意义16-17
- 1.3.2 研究内容17-19
- 2 纳米复合永磁薄膜的沉积与分析测试19-25
- 2.1 磁控溅射仪及操作流程19-20
- 2.2 磁控溅射原理20-21
- 2.3 薄膜样品的制备21-23
- 2.4 结构表征和性能测试23-24
- 2.5 本章小结24-25
- 3 SmCo复合靶单层膜的制备25-34
- 3.1 引言25-26
- 3.2 SmCo复合靶的制备和性能测试26-28
- 3.2.1 SmCo复合靶的制备26
- 3.2.2 SmCo复合靶的性能测试26-28
- 3.3 高性能的SmCo单层膜的制备28-32
- 3.3.1 缓冲层Cr对SmCo单层膜磁性能的影响28-30
- 3.3.2 SmCo磁性层沉积温度和厚度对薄膜磁性能的影响30-32
- 3.4 本章小结32-34
- 4 SmCo/Fe纳米复合双层膜的磁性能研究34-43
- 4.1 引言34-35
- 4.2 SmCo/Fe纳米复合双层膜的制备35-36
- 4.3 SmCo/Fe纳米复合双层膜的磁性能测试36-39
- 4.4 软磁形核场随其厚度变化关系的理论模拟39-41
- 4.5 本章小结41-43
- 5 界面结构对SmCo/Fe双层膜磁性能的影响43-57
- 5.1 引言43-44
- 5.2 非磁性界面层的插入对SmCo/Fe双层膜磁性能的影响44-52
- 5.2.1 Ta层厚度对SmCo/Fe双层膜磁性能的影响44-46
- 5.2.2 不同Fe层厚度的SmCo/Ta/Fe薄膜磁性能测试及分析46-49
- 5.2.3 不同Fe层厚度的SmCo/Cr/Fe薄膜磁性能测试及分析49-52
- 5.3 对硬软磁层之间交换耦合作用的理论分析52-56
- 5.4 本章小结56-57
- 6 总结与展望57-59
- 参考文献59-6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64-65
- 致谢65-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占勇;周邦新;倪建森;徐晖;;三维原子探针技术在纳米复合永磁材料中的应用[J];科学通报;2006年12期
2 高汝伟,冯维存,陈伟,王标,韩广兵,张鹏;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的交换耦合相互作用与有效各向异性[J];科学通报;2002年11期
3 张帅;陈喜芳;阴津华;张宏伟;陈京兰;姜宏伟;吴光恒;;纳米复合永磁材料中软磁性相交换硬化的研究[J];物理学报;2010年09期
4 张宏伟,荣传兵,张绍英,沈保根;高性能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的模拟计算研究[J];物理学报;2004年12期
5 刘汉强;Nd-Fe-B基复合永磁材料[J];中外技术情报;1996年11期
6 高汝伟,冯维存,王标,陈伟,韩广兵,张鹏,刘汉强,李卫,郭永权,李岫梅;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的有效各向异性与矫顽力[J];物理学报;2003年03期
7 车如心,高宏,曹魁,赵宏滨;溶胶-凝胶法(sol-gel)制备纳米复合永磁材料及其磁性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1期
8 刘丽妹;崔志敏;张占新;胡鸿奎;张庆军;;浅析NdFeB系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的研究趋势[J];材料导报;2011年09期
9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琪;孙爱芝;姚修楠;苏广春;仝成利;;超高压工艺和热变形速率对各向异性复合永磁材料制备的影响[A];第十二届全国磁学和磁性材料会议专辑[C];2005年
2 杨薇;崔春翔;孙继兵;胡冰;;Sm_2Fe_(17)N_x/Fe_3Pt/α-Fe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的制备及磁性能的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分册)[C];2010年
3 张湘义;;纳米晶复合永磁材料的高压制备和界面结构[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成昭华;沈保根;H.Kronmüller;;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的微结构与磁性[A];2001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冯维存;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的交换耦合作用与矫顽力[D];山东大学;2005年
2 王大鹏;机械合金化制备纳米复合永磁材料及其磁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3 崔雪鸿;熔体快淬与铜模铸造富硼稀土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的制备、结构与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4 黄照华;Nd_2Fe_(14)B/α-Fe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的制备工艺、结构和磁性能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伟飞;快淬NdFeB(Co,Nb,Ti,Zr,Cu,P)纳米双相复合永磁材料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文成;Nd_2Fe_(14)B/Fe_3P双相合金和Nd_(3-x)Pr_xFe_(27.7)Ti_(1.3)的结构与磁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3 苏艳锋;SmCo_5/α-Fe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的制备及其磁性能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4 谢春红;合金元素添加对Nd_2Fe_(14)B/α-Fe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矫顽力的影响[D];燕山大学;2015年
5 闫鹏杰;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界面结构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6 党兆华;基于工艺条件和成分设计对双相纳米晶复合永磁材料显微结构影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郭家俊;纳米复合永磁材料制备工艺与有效各向异性及矫顽力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宏滨;稀土纳米晶复合永磁材料制备及计算机模拟[D];大连交通大学;2005年
9 王岩;强磁场中非晶晶化组织与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10 刘涛;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的微结构和磁性能[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纳米复合永磁材料界面结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51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355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