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嵌式永磁同步电动机优化设计及特性分析
本文关键词:内嵌式永磁同步电动机优化设计及特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永磁同步电动机效率高、功率因数高、控制系统简单、动态响应快、易于实现高速运行、绕组散热容易,是国家十二五期间主推的一类节能电机,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内嵌式永磁同步电机而言由于气隙不均匀,存在凸极效应,磁路非线性,电机的优化设计尚存在一定的不足。本论文获得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3011035-1)支持,以22kW内嵌式自启动永磁同步电动机(IPMSM)为分析对象,采用解析分析、数值计算以及实验等方法完成了电机的优化设计及性能分析,具体研究步骤和内容如下:1、有限元软件Ansoft/Maxwell环境下建立内嵌式永磁同步电机电磁场有限元分析模型,分析IPMSM的静态场特性和瞬态场特性,计算得到空载气隙磁密、电感曲线、齿槽转矩、矩角曲线等,为电机优化设计奠定了基础。2、基于传统等效磁路法,考虑定转子开槽及电机内部漏磁通,提出一种改进的等效磁路模型,同时计及磁场分布及磁路饱和的影响,结合“场—路”法对相关计算参数进行修正;根据等效磁路法编写VB电磁设计程序,计算结果与有限元结果比拟分析,验证该模型的正确性。3、基于田口正交实验,以永磁体磁钢的长、宽、中心高,定子齿宽,气隙长度为优化因子,以电机的效率、空载损耗、转矩脉动为输出因子,根据Hardarmard矩阵法建立L16正交实验表,确定优化方案,并通过有限元法验证方案的可行性。4、Maxwell环境下建立电机仿真模型,Simplorer环境下建立电机驱动控制模型,通过设置联合仿真接口实现了Maxwell+Simplorer的二维瞬态场永磁同步电动机建模与联合仿真的方法,并基于仿真结果进行三次谐波注入法减小电机转矩脉动。5、搭建内嵌式永磁同步电动机实验平台,测试电机的静态特性,与有限元计算值进行比拟分析,验证有限元计算的正确性,分析了出现误差的原因,并对实验平台提出了改善措施。
【关键词】:内嵌式永磁同步电动机 电磁场分析 等效磁路法 优化设计 联合仿真 谐波补偿
【学位授予单位】:太原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341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3
- 第一章 绪论13-21
- 1.1 永磁电机概述13-14
- 1.1.1 永磁电机的发展历程13-14
- 1.1.2 永磁同步电机的分类、结构及性能比较14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14-16
- 1.2.1 国内外研究动态14-16
- 1.2.2 永磁同步电机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热点16
- 1.3 内嵌式永磁电机结构16-17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7-18
- 1.5 本章小结18-21
- 第二章 内嵌式永磁同步电动机有限元分析21-39
- 2.1 有限元法21-23
- 2.1.1 Ansoft介绍22
- 2.1.2 二维电磁场基本理论22-23
- 2.2 电机有限元模型23-25
- 2.3 电机静态场分析25-33
- 2.3.1 气隙磁密磁场分析26
- 2.3.2 空载漏磁系数26-27
- 2.3.3 空载反电动势27-28
- 2.3.4 负载法求d、q轴电感参数28-30
- 2.3.5 矩角特性曲线30
- 2.3.6 磁阻转矩30-32
- 2.3.7 损耗分析32-33
- 2.4 瞬态场分析33-37
- 2.4.1 瞬态场模型33-35
- 2.4.2 瞬态场分析35-37
- 2.5 本章小结37-39
- 第三章 内嵌式永磁同步电动机等效磁路分析39-51
- 3.1 内嵌式永磁同步电动机等效磁路模型39-42
- 3.1.1 永磁体模型39-40
- 3.1.2 电机等效磁路模型40-42
- 3.2 图表法42-47
- 3.2.1 空载电机图形分析42-43
- 3.2.2 主磁路计算43-46
- 3.2.3 漏磁路计算46-47
- 3.3 校验计算47-48
- 3.4 计算结果和有限元结果对比48
- 3.5 本章总结48-51
- 第四章 内嵌式永磁同步电动机优化设计51-65
- 4.1 田口实验法简介51-52
- 4.2 田口实验法优化设计52-54
- 4.3 优化设计实例54-63
- 4.3.1 因子选择54-56
- 4.3.2 构建正交表56-57
- 4.3.3 正交实验57-58
- 4.3.4 允差分析58-62
- 4.3.5 优化前后对比62-63
- 4.4 本章小结63-65
- 第五章 内嵌式永磁同步电动机联合仿真65-77
- 5.1 Ansoft/Simplorer简介65
- 5.2 联合仿真PWM控制的基本原理65-66
- 5.3 联合仿真PWM外电路66-69
- 5.4 仿真结果分析69-70
- 5.5 三次谐波注入70-75
- 5.5.1 解析计算71-72
- 5.5.2 谐波补偿72-74
- 5.5.3 谐波抑制比74-75
- 5.6 本章小结75-77
- 第六章 实验结果77-89
- 6.1 静态实验77-78
- 6.2 磁阻转矩78-79
- 6.3 矩角特性79-80
- 6.3.1 实验方法79-80
- 6.3.2 实验结果80
- 6.4 交直轴电感80-84
- 6.4.1. 电感模型推导80-82
- 6.4.2 自感测量82-83
- 6.4.3 互感测量83-84
- 6.4.4. 交直轴电感计算84
- 6.5 实验结果与有限元计算值比较84-88
- 6.5.1 齿槽转矩84-85
- 6.5.2 矩角特性曲线85-86
- 6.5.3 电感曲线86-88
- 6.6 本章总结88-89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89-91
- 7.1 全文总结89-90
- 7.2 展望与改进90-91
- 参考文献91-97
- 致谢97-9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波,李忠,毛宗源,庞敏熙;一类永磁同步电动机混沌模型与霍夫分叉[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1年09期
2 江慧;永磁同步电动机[J];变流技术与电力牵引;2001年06期
3 张卓,李忠;永磁同步电动机混沌系统的反控制[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1年03期
4 张卓,李忠,任平;永磁同步电动机中的混沌现象[J];模糊系统与数学;2001年02期
5 熊浩,李新华,周克定;单相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建模与仿真[J];微特电机;2002年02期
6 熊浩,李新华;单相永磁同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研究[J];微特电机;2002年04期
7 陈宇华,杨宪忠;日本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最新动态[J];防爆电机;2002年03期
8 张波,李忠,毛宗源;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混沌特性及其反混沌控制[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2年04期
9 王步来,顾伟;内置式永磁同步电动机经验设计[J];微电机(伺服技术);2005年05期
10 张金柱;;永磁同步电动机在混合动力汽车上的应用[J];轻型汽车技术;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茂刚;赵荣祥;;新型混合式高精度永磁同步电动机速度调节方法[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1)[C];2009年
2 钟技;周扬忠;陈道炼;;永磁同步电动机直接转矩全数字控制硬件系统设计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3 武玉强;马新;宗广灯;;永磁同步电动机系统的有限时间跟踪控制[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马亚青;侯雪川;邹艳;田德文;姜茹;;车辆电驱动系统中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特性分析[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3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杨霞;杨波;杜继光;;永磁同步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设计[A];第十三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陆克山;于松义;;浅析稀土永磁同步电动机在机械采油系统中的应用[A];2010江苏省“能源计量与节能减排”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曹志彤;璩立强;;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永磁同步电动机系统的模拟研究[A];1991年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年会论文集(下)[C];1991年
8 仇志坚;邓智泉;王晓琳;;基于电压-电流模型的无轴承永磁同步电动机悬浮子系统独立控制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9 肖红军;李先祥;黄道平;;永磁同步电动机的三电平直接转矩控制[A];全国冶金企业计控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刘新华;江建中;柏成立;龚宇;;基于场路耦合的异步起动永磁同步电动机计算方法[A];第十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驻太仓首席记者 徐允上;太仓诞生首台永磁同步电动机[N];苏州日报;2009年
2 记者 王蕾;高效高压永磁同步电动机在我省研制成功[N];山西经济日报;2012年
3 刘文硕;高效永磁同步电机降低设备电力损耗[N];中国纺织报;2007年
4 刘文硕;永磁同步电机助推纺织机节能[N];中国工业报;2007年
5 陈嵘;永磁同步电动机在化纤纺丝机变频调速中的应用[N];中国纺织报;2009年
6 刘红旗;小功率电机在家用电器中的应用[N];中国工业报;2005年
7 蒋振宇;中钢天源新技术被列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项目[N];中国冶金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JON RYONG HO;无传感器永磁同步电动机伺服系统的智能自适应鲁棒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2 曹先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用永磁同步电动机驱动系统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8年
3 宋志环;永磁同步电动机电磁振动噪声源识别技术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4 韦笃取;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系统混沌行为分析及抑制和镇定[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王丽梅;基于高频信号注入的永磁同步电动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D];沈阳工业大学;2005年
6 于慎波;永磁同步电动机振动与噪声特性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6年
7 赵清;中型高效永磁同步电动机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6年
8 郭振宏;主轴永磁同步电动机及其传动系统设计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1999年
9 周广旭;调速高效永磁同步电动机及其驱动系统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6年
10 吴茂刚;矢量控制永磁同步电动机交流伺服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波;高动态性能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丁亚明;盘式无铁心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性能分析和控制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3 郭超;基于平面倒立摆的双永磁同步电动机协调控制的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4 马箭;永磁同步电动机永磁磁链监测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5 秦振华;双三相永磁同步电动机故障性能分析[D];郑州大学;2015年
6 石强;永磁同步电动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杨智;船用高速永磁同步电动机的设计研究[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5年
8 黄立军;基于DSP电机励磁的矢量控制系统设计与验证[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9 尹青华;永磁同步电动机电磁—机械应力耦合场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10 周士超;基于DSP的CAN总线伺服控制器的研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内嵌式永磁同步电动机优化设计及特性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82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358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