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大规模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导致的智能电网脆弱性指数研究

发布时间:2022-07-03 21:58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电网的安全稳定是电网建设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随着电力需求的日益增加,人们也对供电的可靠性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加上环境污染问题和能源匮乏问题的亟待解决,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成为电力行业的必然选择。近些年,智能电网的迅猛发展使得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发展规模日渐庞大,有效地促进了节能减排和缓解了能源危机。但是,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它的波动性、间歇性、能量密度低以及输出不稳定等特点,使得电力系统的运行和控制变得更加复杂。因此,需要对大规模消纳可再生能源的电网脆弱性进行研究,并充分结合智能电网相关技术及可再生生源并网状况,以保证电力系统消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后安全稳定运行。本文基于智能电网建设大背景,对大规模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导致的智能电网脆弱性指数进行系统研究。首先,归纳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电网脆弱性、可再生能源并网的影响、电力领域相关指数的研究现状。其次,介绍脆弱性的基本理论,分析智能电网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定义智能电网脆弱性指数,并对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探讨,为研究新形势下的智能电网脆弱性奠定理论基础。再次,对大规模可... 

【文章页数】:6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网脆弱性研究
        1.2.2 可再生能源并网的影响研究
        1.2.3 电力领域相关指数研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智能电网脆弱性指数研究理论基础
    2.1 脆弱性理论介绍
        2.1.1 脆弱性的基本概念
        2.1.2 脆弱性研究的目的
        2.1.3 脆弱性研究的内容
    2.2 智能电网的研究及发展
        2.2.1 智能电网的内涵与特征
        2.2.2 智能电网的研究进展
        2.2.3 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
    2.3 智能电网脆弱性指数分析
        2.3.1 智能电网脆弱性指数的定义
        2.3.2 智能电网脆弱性指数的研究思路
        2.3.3 智能电网脆弱性指数的研究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电网脆弱性指数的构成要素分析
    3.1 大规模间歇性可再生能源接入智能电网的状况分析
        3.1.1 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负荷特性
        3.1.2 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并网模式
        3.1.3 可再生能源并网的运行与控制
    3.2 大规模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导致智能电网脆弱性的影响分析
        3.2.1 可再生能源发电与智能电网脆弱性的关系
        3.2.2 可再生能源并网对智能电网脆弱性的影响
        3.2.3 可再生能源并网导致的智能电网脆弱源
    3.3 智能电网脆弱性指数的构成要素选取
        3.3.1 结构脆弱性
        3.3.2 功能脆弱性
        3.3.3 设备脆弱性
        3.3.4 技术应用水平
        3.3.5 自然环境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最大熵模糊综合评价的智能电网脆弱性指数计算模型建立
    4.1 智能电网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
        4.1.2 指标体系的总体框架
    4.2 基于最大熵原理的综合集成赋权方法
        4.2.1 基于改进AHP的主观赋权法
        4.2.2 基于熵权法的客观赋权法
        4.2.3 基于最大熵原理的线性组合赋权法
    4.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智能电网脆弱性指数计算模型
        4.3.1 模型的理论说明
        4.3.2 脆弱性指数的计算流程
        4.3.3 脆弱性等级的评判标准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证分析
    5.1 西北地区某电网概况
    5.2 脆弱性指数计算模型的应用
        5.2.1 评价指标的选取
        5.2.2 权重系数的确定
        5.2.3 脆弱性指数的计算
        5.2.4 脆弱性等级的评判
    5.3 计算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6557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36557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b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