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方案设计及多准则对比评价

发布时间:2017-05-26 07:14

  本文关键词: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方案设计及多准则对比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以更高的能量利用效率、更大的经济收益和更低的环境排放为出发点,以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系统整体全局为审视角度,建立系统的物理模型,给出系统的多准则评价指标,分析系统的性能从而进行对比优化。第一,针对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设备组成及工作流程,介绍了系统的工作原理和各个设备的工作原理,给出了设备的能量平衡、质量平衡模型和工作介质的物性方程,以及电化学反应的平衡方程,介绍了热力学模拟软件Cycle-Tempo,以及运用该软件建模的方法。第二,对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中供热和供冷方案进行了模拟对比及分析。首先,指出了当前热电联产和冷电联产系统中由于低温余热的利用率低和长距离输送困难的问题,针对该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和策略,给出了供热和供冷系统的热力学评价指标和经济性评价指标,并建立了对应的评价模型。然后,在现有电厂的基础上,针对当前存在的各种供热配置方式,提出了四种天然气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方案并进行对比分析。采用Cycle-Tempo软件建立了这四种热电联产的系统热力学模型,对联产系统进行热力学模拟,分析对比每个系统的热力学和经济性,并讨论了天然气价格、电价格、供热负荷和供热距离的变化对系统经济性的影响。最后,通过Cycle-Tempo软件建立了电厂集中供冷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先在固定电价条件下,将电厂集中供冷方案与传统的电压缩制冷方式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供冷距离对系统的成本的影响;然后考虑峰谷电价政策,将集中供冷、电压缩供冷和冰蓄冷三者结合起来,建立了8个供冷方案,并分析了在不同距离条件下各个方案的经济性。第三,以进一步提高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为目标,将燃料电池应用到三联供系统中并进行对比分析。首先,通过Cycle-Tempo软件建立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发电系统的模型,并分析了燃料电池压力、温度以及电流密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然后,将燃料电池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系统结合起来,针对燃料电池与燃气轮机的三种耦合方式,分别建立了三个耦合系统,将其以发电效率为指标进行对比以选出最优发电系统方案,并分析了最优发电系统的电池参数对混合系统的发电量以及效率的影响。最后,建立了最优发电系统的三联供系统的模型和常规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三联供系统模型,以热力学效率和年度化成本为目标,将其进行对比并分析。第四,对多种三联供系统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和多准则对比分析。根据不同的能源种类和不同的能量转换方式以及不同的供热和供冷的配置方式,给出了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方案设计方法和发电设备容量的确定方法。分别针对常规天然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三联供系统、燃料电池-燃气-蒸汽混合发电循环三联供系统以及生物质气化-燃气-蒸汽联合循环三联供系统提出了20个冷热电三联供的系统方案,通过Cycle-Tempo软件建立了每个方案的热力学模型。然后以一次能源消耗量、年度化成本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为指标,对20个三联供系统进行了评价分析。
【关键词】:冷热电三联供 对比分析 燃料电池 生物质气化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83;TM6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4
  • 第一章 绪论14-20
  • 1.1 引言14-16
  • 1.2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16-17
  • 1.2.1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配置和运行的研究16
  • 1.2.2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评价方法16-17
  • 1.2.3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与可再生能源的综合集成应用17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17-19
  • 1.3.1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17-18
  • 1.3.2 课题的研究意义18-19
  • 1.4 本章小结19-20
  • 第二章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设备模型20-38
  • 2.1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基本原理和设备组成20-22
  • 2.2 燃气轮机模型22-24
  • 2.2.1 燃烧室模型23
  • 2.2.2 燃气轮机循环模型23-24
  • 2.3 余热锅炉模型24-25
  • 2.4 蒸汽发电循环模型25-27
  • 2.5 供热/制冷装置模型27-31
  • 2.5.1 电压缩制冷/热泵模型27-29
  • 2.5.2 吸收式制冷机/热泵模型29-31
  • 2.6 燃料电池模型31-34
  • 2.6.1 燃料电池工作原理31-33
  • 2.6.2 燃料电池的电化学模型33-34
  • 2.7 生物质气化炉模型34-36
  • 2.8 Cycle-Tempo软件简介36-37
  • 2.9 本章小结37-38
  • 第三章 天然气热电联产和冷电联产系统的模拟分析与优化38-70
  • 3.1 三联供系统供热与供冷方案的设计与评价39-46
  • 3.1.1 集中供热系统冷凝余热的回收39
  • 3.1.2 集中供热系统的温差选择39-40
  • 3.1.3 集中供冷系统的设计思路和运行策略40-41
  • 3.1.4 系统的热力学评价分析方法41-42
  • 3.1.5 系统的经济性评价分析方法42-46
  • 3.2 集中供热方案的案例设计与模拟分析46-58
  • 3.2.1 四种集中供热方案的系统模型46-49
  • 3.2.2 四种集中供热方案的热力学模拟与经济性分析49-55
  • 3.2.3 集中供热系统敏感性分析55-58
  • 3.3 集中供冷方案案例设计的对比分析58-68
  • 3.3.1 固定电价条件下集中供冷和电制冷的分析对比58-63
  • 3.3.2 峰谷电价情况下的供冷方式对比63-68
  • 3.4 本章小结68-70
  • 第四章 燃料电池-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冷热电联供系统的模拟分析70-95
  • 4.1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发电系统建模与研究71-77
  • 4.1.1 系统描述71-72
  • 4.1.2 系统运行参数72-73
  • 4.1.3 SOFC发电系统性能研究73-77
  • 4.2 SOFC-GT-ST耦合方式的建模对比和性能研究77-86
  • 4.2.1 燃料电池与燃机耦合方式77-79
  • 4.2.2 耦合系统的设计与模拟79-84
  • 4.2.3 燃料电池-燃气-蒸汽混合发电系统的性能研究84-86
  • 4.3 燃料电池冷热电联供系统与常规系统模拟与对比分析86-94
  • 4.3.1 工况描述86-88
  • 4.3.2 系统模拟和热力学分析88-92
  • 4.3.3 三联供系统经济性的对比分析92-94
  • 4.4 本章小结94-95
  • 第五章 多种三联供系统方案的优化设计和多准则对比分析95-120
  • 5.1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方案设计和评价方法95-107
  • 5.1.1 三联供系统的方案设计95-103
  • 5.1.2 冷热电联系统的评价方法103-107
  • 5.2 冷热电联供系统的案例对比与分析107-118
  • 5.2.1 案例描述107
  • 5.2.2 三联供系统方案的热力学模拟107-113
  • 5.2.3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成本分析113-114
  • 5.2.4 结果分析114-118
  • 5.3 本章小结118-120
  • 结论120-122
  • 参考文献122-12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26-128
  • 致谢12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飞;;杭州市推广天然气热电冷联供系统的可行性[J];煤气与热力;2007年02期

2 本刊通讯员;;《天然气热电冷联供技术及应用》介绍[J];煤气与热力;2008年07期

3 赵奕;;天津西站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经济与节能性分析[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10年03期

4 国乐君;杨洪海;周倩倩;;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发展趋势分析[J];电力与能源;2013年06期

5 贾向东;孙翠霞;马国通;陈鹏;;冷热电三联供在蟹岛能源站的应用[J];节能;2013年12期

6 张涛;张旭;;我国发展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制约条件[J];上海煤气;2014年01期

7 戴华;荷兰热-电联供的应用[J];上海煤气;2000年02期

8 赵磊;;发展冷热电三联供系统[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0年25期

9 金富根;;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在浙江省的发展前景浅析[J];城市燃气;2010年10期

10 李炳华;王立坤;岳云涛;杨智勇;;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在城市综合体中的应用[J];智能建筑电气技术;201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国乐君;杨洪海;周倩倩;;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发展趋势分析[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李辉;赖中练;张世钢;付林;赵玺灵;朱建章;;某火车站冷热电三联供系统设计[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李朝振;吴燎兰;山宏刚;李敏;;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发电上网的可行性分析[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孔祥强;杨前明;李瑛;王如竹;;天然气驱动小型分布式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效益分析[A];山东制冷学会2008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8年

5 孔祥强;杨前明;李瑛;王如竹;;天然气驱动小型分布式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效益分析[A];2005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孔祥强;李瑛;李华;;基于热气机的热电冷三联供方案比较与分析[A];山东制冷空调——2009年山东省制冷空调学术年会“烟台冰轮杯”优秀论文集[C];2009年

7 王默晗;杨前明;姚易先;郝红宇;;电厂周边冷热联供系统浅析[A];制冷空调学科教学研究进展——第四届全国高等院校制冷空调学科发展与教学研讨会[C];2006年

8 朱建章;黄保民;宣們;;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应用体会点滴[A];铁路暖通空调专业2006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9 ;冷热电三联供能源管控系统[A];电子信息节能技术与产品推广应用专集[C];2009年

10 方桂珍;金星;;热、电、冷三联供技术在纺织厂空调中的应用[A];2009'全国纺织空调除尘新技术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小勤;看好市场前景 港华燃气进入三联供领域[N];中国工业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唐维;“冷暖N联供”系统,且推广且完善[N];中国建设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韩庆文 通讯员 肖永春;“三联供能源系统”拓展燃气应用新领域[N];广东建设报;2005年

4 孙乾坤 金帅;莱山电热冷联产联供项目运行[N];中国环境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钟和;天然气三联供引领建筑绿潮[N];中华建筑报;2014年

6 记者 陈岩;武汉朗肯制定一项建筑工业行业标准[N];湖北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韩金池;应对能源短缺:冷热电三联供悄然兴起 [N];中国工业报;2004年

8 谭晓诗 记者 陈铁;武汉企业领衔制定“三联机”国家标准[N];中国质量报;2011年

9 文宝生 特约记者 王邻;物资支前保障实现联储联供联运[N];中国国防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宁方正 本报通讯员  陈斌;“三联供”:给供热企业带来新希望[N];青岛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彦龙;蓄能型天然气分布式联供系统性能评价及设计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2 滕小果;蓄能型联供系统理论设计方法与蓄能理想热物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3 匡源;横琴多联供能源站建设后评价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年

4 窦艳;冷热电三联供能量计量方法与测控系统的设计[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5 张强;燃气冷热电三联供和江水源热泵复合联供系统的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6 高鹏;低品位热能驱动的小型冷电联供系统的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7 赵冲;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方案设计及多准则对比评价[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8 肖荪;上海某能源中心三联供方案及运行方式的系统优化[D];东华大学;2010年

9 张震;基于可再生能源的冷热电三联供热力循环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高茜;冷热电三联供方案可行性及技术经济分析[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方案设计及多准则对比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60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3960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f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