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多电压源型换流器配网谐振特性及抑制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含多电压源型换流器配网谐振特性及抑制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电压源型换流器(Voltage Source Converter,VSC)属于典型的非线性电力电子装置,不仅在正常工况下产生高次特征谐波,也会在非正常工况下产生低次非特征谐波,谐波成分非常复杂。现代电网中VSC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将使得谐波问题呈现出新的特性。与此同时,现代电网中电缆、无功补偿装置和VSC中LCL滤波器的大量使用,使得电网的谐振特性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而增大了谐振的风险。因此围绕含多VSC配网谐振特性及其抑制策略开展研究,对避免现代电网的谐振发生和VSC的推广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在VSC序分量动态向量谐波分析模型的基础上,将谐波分析问题转化为线性代数方程求解问题,并应用稀疏矢量法进行求解。通过将稀疏矢量法中的前推和回代过程与VSC交直流侧相互作用关联,用赋权有向因子图表示求解道路树,从而用图的形式直观全面的描述了VSC交直流侧各次谐波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强度,揭示了VSC谐波产生的机理,并验证了相互作用的相对独立性。其次,针对含多VSC配网高频谐振问题,建立了VSC的高次谐波等值电路模型,从而得到了含多VSC配网的高次谐波等值电路模型。通过系统侧和VSC侧端口阻抗的频率特性分析,得到了含多VSC配网的高频谐振特性,并进一步研究了系统阻抗、无功补偿容量、VSC台数和滤波器形式对高频谐振特性的影响。然后,针对含多VSC配网的低频谐振问题,建立了VSC的低次谐波等值电路模型,从而得到了含多VSC配网的低次谐波等值电路模型。通过计算系统侧和VSC侧端口阻抗的频率特性,得到了含多VSC配网的低频谐振特性,并重点分析了背景谐波和三相不平衡引起的低频谐振问题。最后,在谐波特性分析的基础上,从改变系统谐振点方面,提出了系统参数的配置原则;从消除谐波源方面,提出了采用载波相位协调法抑制高次谐振问题和采用负序补偿调制法抑制3次谐振问题。本文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得到了含多VSC配网高频和低频谐振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给出了谐振抑制策略,为多VSC配网谐振问题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关键词】:配电网 电压源型换流器 谐波 序分量动态向量法 谐振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46;TM76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论文背景和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14-16
- 第二章 电压源型换流器谐波产生机理16-26
- 2.1 引言16
- 2.2 谐波分析模型的稀疏矢量求解16-18
- 2.3 谐波产生机理18-22
- 2.3.1 交流侧系统基波电压不对称18-20
- 2.3.2 交流侧系统含3次背景电压谐波20-22
- 2.4 仿真验证22-25
- 2.4.1 交流侧系统基波电压不对称22-23
- 2.4.2 交流侧系统含3次背景电压谐波23-25
- 2.5 本章小结25-26
- 第三章 含多VSC配网高频谐振特性分析26-47
- 3.1 引言26
- 3.2 VSC高次谐波等值电路26-28
- 3.3 含多VSC配网高次谐波等值电路28-30
- 3.4 含多VSC配网高频谐振特性分析30-41
- 3.4.1 含多VSC配网高频谐振特性30-33
- 3.4.2 C_s对高频谐振特性的影响33-34
- 3.4.3 L_s对高频谐振特性的影响34-36
- 3.4.4 VSC台数对高频谐振特性的影响36-39
- 3.4.5 采用LCL滤波器对高次谐振特性的影响39-41
- 3.5 仿真验证41-45
- 3.5.1 VSC开关频率对高频谐振的影响41-42
- 3.5.2 系统参数对高频谐振的影响42-43
- 3.5.3 VSC台数对高频谐振的影响43-44
- 3.5.4 LCL滤波器对高频谐振的影响44-45
- 3.6 本章小结45-47
- 第四章 含多VSC配网低频谐振特性分析47-59
- 4.1 引言47
- 4.2 VSC低次谐波等值电路47-48
- 4.3 含多VSC配网低频谐振特性分析48-56
- 4.3.1 含多VSC配网低频谐振特性48-50
- 4.3.2 C_s对低频谐振特性的影响50-52
- 4.3.3 L_s对低频谐振特性的影响52-53
- 4.3.4 VSC台数对于谐振的影响53-54
- 4.3.5 采用LCL滤波器对低频谐振特性的影响54-56
- 4.4 仿真验证56-57
- 4.4.1 背景谐波下的低频谐振56
- 4.4.2 三相不平衡下的低频谐振56-57
- 4.5 本章小结57-59
- 第五章 含多VSC配网谐波抑制策略59-64
- 5.1 引言59
- 5.2 系统参数配置59-60
- 5.2.1 开关频率配置59
- 5.2.2 无功补偿容量配置59-60
- 5.2.3 滤波器参数配置60
- 5.3 载波相位协调法60-61
- 5.4 负序补偿谐波抑制法61-63
- 5.5 本章小结63-64
- 结论与展望64-66
- 1. 主要结论64-65
- 2. 展望65-66
- 参考文献66-7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0-71
- 致谢71-72
-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予非;;含分数次谐波环境下提取整数次谐波信息的新方法[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8年06期
2 李继彬;林常;刘曾荣;;三次非线性振子的次谐波分枝及浑沌性质[J];昆明工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3 王学伟,姜志烨;一种分数次谐波分析新算法的研究[J];电测与仪表;2005年10期
4 杨帆;李晓明;郑秀玉;舒欣;;电力系统分数次谐波的产生机理、危害与特征[J];高电压技术;2007年12期
5 沈旭东;次谐波引起的铁芯振动分析[J];大电机技术;1988年01期
6 梅小华;郑力新;;基于改进小波包的非整次谐波分析算法[J];电源学报;2011年04期
7 刘大云;高压输电网设计中的二阶非线性方程的次谐波分枝[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1988年03期
8 陈孝秋;;一类二次系统在微扰下的次谐波分枝与浑沌性质[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年03期
9 齐群,张波;PWM Boost变换器不同工作方式下的次谐波和混沌行为[J];电力电子技术;2002年02期
10 黄建亮,黄惠仪,陈恒,陈树辉;梁的强非线性超、次谐波共振[J];振动与冲击;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俞金飞;陆荣荣;龚秀芬;石涛;叶式公;;含气泡液体中次谐波对激励声压的响应[A];中国声学学会2002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王学伟;王琳;姜志烨;;双窗STFT分数次谐波分析新算法的研究[A];2006全国电工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陆荣荣;俞金飞;龚秀芬;石涛;叶式公;;含微气泡液体的次谐波成像初探[A];中国声学学会2001年青年学术会议[CYCA'01]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清风;电源污染的治理[N];中国电力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延迟;大型风电机组与电网间的相互作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汪逍e,
本文编号:4278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427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