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基于中空碳球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08 21:03

  本文关键词:基于中空碳球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利用模板法制备了纳米级中空碳球HCM、锰氧化物/中空碳球复合物Mn3O4/HCM和MnO/HCM.以及酚醛(PF)和多巴胺分别作为包覆层碳源制得的多级孔结构一氧化锰/碳复合物MnO/Co使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拉曼光谱、热失重分析(TGA)、X射线衍射谱分析(XRD)、BET测试等对HCM和锰氧化物/碳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化学组成、结晶特性、孔隙结构等进行了表征与分析,并分别将这些样品作为锂电负极活性材料,组装成半电池,利用循环伏安法(CV)、交流阻抗测试和恒电流循环测试等测试手段对所制备的几种样品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HCM的完整度和规整度较好,石墨化程度较低,含有丰富的介孔,比表面积达814.804m2/g,作为锂电负极材料,其容量远超出石墨的理论嵌锂容量,在1.0Ag-1的较高电流密度下充、放电1000圈后,比容量仍高达511.5mAhg-1,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能;制备的MnOx/HCM为锰氧化物晶粒与HCM的混合物,少量较小晶粒可能进入HCM中,但其容量与空白样HCM相比有大幅提升,说明MnOx的加入带来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够提高负极的容量水平。在包覆壳层之前加入锰源,可得到微米级(2-3μm)、粒径均一、MnO晶粒均匀分布在碳基体中的多级孔结构的复合材料。对比不同含碳量和包覆层碳源的MnO/C在电化学上的表现,发现含碳量为8%、包覆层碳源为PF时所制得的MnO/C复合材料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在1.0Ag1下充、放电700次以后可逆比容量高达1224.6 mAhg-1,首次库伦效率高达80%以上,倍率性能较好(3.OA g-1下7.7分钟充电99.8%,得到391.1 mAhg-1的可逆比容量),且结构保持稳定,说明碳层丰富的介孔能够提供大量储锂活性位点,而且聚苯乙烯(PS)模板挥发过程残留在晶粒间的碳层以及微粒表面包覆的碳层中的微介孔和PS移除后留下的大孔组成的多尺度孔结构和微粒中的碳层均能有效缓冲MnO转化反应过程中的剧烈体积变化,使MnO的容量不会因体积变化发生粉碎而产生容量衰退,并且随着后期MnO的无定形化、界面阻抗降低和高价态氧化物的形成,出现了容量略有降低后又上升到远远高出初始水平的现象。
【关键词】:中空碳球 多级孔结构 锰氧化物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化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9
  • 第一章 绪论19-35
  • 1.1 碳材料简介19
  • 1.2 中空碳球及其在电化学中的应用19-28
  • 1.2.1 中空碳球简介19
  • 1.2.2 中空碳球的制备方法及其研究进展19-25
  • 1.2.2.1 金属还原法19-20
  • 1.2.2.2 超临界法20
  • 1.2.2.3 冲击压缩法20
  • 1.2.2.4 高温热解法20-21
  • 1.2.2.5 化学气相沉积法21
  • 1.2.2.6 水热法21-22
  • 1.2.2.7 模板法22-25
  • 1.2.3 中空碳球在电化学中的应用25-28
  • 1.2.3.1 在燃料电池催化剂载体中的应用25-26
  • 1.2.3.2 在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中的应用26-27
  • 1.2.3.3 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中的应用27-28
  • 1.3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28-33
  • 1.3.1 锂离子电池简介28-30
  • 1.3.1.1 锂离子电池研究进展28-29
  • 1.3.1.2 锂离子电池的原理及特征29-30
  • 1.3.2 碳负极材料30-31
  • 1.3.2.1 结晶碳31
  • 1.3.2.2 非结晶碳31
  • 1.3.3 金属氧化物/碳复合负极材料31-33
  • 1.3.3.1 锰氧化物作锂电负极材料32
  • 1.3.3.2 锰氧化物与多孔碳材料的复合32-33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33-35
  • 第二章 实验部分35-45
  •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35-37
  • 2.1.1 实验原料35
  • 2.1.2 实验设备35-36
  • 2.1.3 电池用材料36-37
  • 2.2 实验步骤及方法37-41
  • 2.2.1 中空碳球的制备37-38
  • 2.2.1.1 聚苯乙烯(PS)微球的合成37
  • 2.2.1.2 聚苯乙烯微球的磺化(s-PS)37-38
  • 2.2.1.3 聚苯乙烯/酚醛树脂核壳材料(PS/PF)的制备38
  • 2.2.1.4 碳化制备中空碳球(HCM)38
  • 2.2.2 MnO_x/HCM复合材料的制备38-39
  • 2.2.3 多级孔结构MnO/C复合材料的制备39-40
  • 2.2.3.1 以PF为壳层材料制备多级孔结构MnO/C复合材料39-40
  • 2.2.3.2 以多巴胺为壳层材料制备多级孔结构MnO/C复合材料40
  • 2.2.4 锂离子电池负极的制备及半电池的组装40-41
  • 2.3 材料的测试分析41-45
  • 2.3.1 扫描电镜(SEM)分析41
  • 2.3.2 透射电镜(TEM)分析41
  • 2.3.3 红外光谱(FT-IR)分析41-42
  • 2.3.4 拉曼(Raman)光谱分析42
  • 2.3.5 热失重(TGA)分析42
  • 2.3.6 X射线衍射(XRD)分析42-43
  • 2.3.7 BET比表面积测试43
  • 2.3.8 电化学性能测试43-45
  • 2.3.8.1 恒电流循环43
  • 2.3.8.2 循环伏安法(CV)43
  • 2.3.8.3 交流阻抗测试43-45
  • 第三章 中空碳球作锂电负极材料的研究45-57
  • 3.1 中空碳球的微观形貌和化学组成分析45-51
  • 3.1.1 不同磺化时间和投料比对中空碳球微观形貌的影响45-49
  • 3.1.2 不同磺化时间和投料比所得PS/PF的化学组成分析49-50
  • 3.1.3 碳化前后的FT-IR分析50-51
  • 3.2 中空碳球的结晶结构分析51-53
  • 3.2.1 中空碳球的拉曼光谱分析51-52
  • 3.2.2 中空碳球的BET分析52-53
  • 3.3 中空碳球的电化学性能53-57
  • 3.3.1 HCM形貌结构对其循环性能的影响53-55
  • 3.3.2 HCM的交流阻抗表征55-56
  • 3.3.3 HCM的伏安循环表征56-57
  • 第四章 氧化锰/碳复合材料作锂电负极材料的研究57-79
  • 4.1 MnO_x/HCM复合材料作锂电负极材料的研究57-63
  • 4.1.1 Mn_3O_4/HCM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形貌分析57-58
  • 4.1.2 Mn_3O_4/HCM复合材料的TGA分析58
  • 4.1.3 Mn_3O_4/HCM复合材料的XRD分析58-59
  • 4.1.4 Mn_3O_4/HCM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59-60
  • 4.1.5 MnO/HCM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分析60
  • 4.1.6 MnO/HCM复合材料的TGA分析60-61
  • 4.1.7 MnO/HCM复合材料的XRD分析61
  • 4.1.8 MnO/HCM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61-63
  • 4.2 多级孔结构MnO/C复合材料作锂电负极材料的研究63-79
  • 4.2.1 sPS-MnCO_3的微观形貌、化学组成与结晶特性分析63-64
  • 4.2.2 sPS-MnCO_3/PF的微观形貌和化学组成分析64-65
  • 4.2.3 PF为包覆层碳源的多级孔结构MnO/C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和化学组成分析65-68
  • 4.2.4 PF为包覆层碳源的多级孔结构MnO/C复合材料的结晶特性分析68-69
  • 4.2.5 PDA为包覆层碳源的多级孔结构MnO/C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化学组成与结晶特性分析69-71
  • 4.2.6 多级孔结构MnO/C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71-79
  • 4.2.6.1 碳含量对MnO/C的循环性能的影响71-72
  • 4.2.6.2 壳层材料对MnO/C的循环性能的影响72-73
  • 4.2.6.3 MnO/C的最佳循环性能与倍率性能73-74
  • 4.2.6.4 MnO/C的循环伏安表征74-75
  • 4.2.6.5 MnO/C的首次和第五、第十次充放电75-76
  • 4.2.6.6 MnO/C的阻抗表征76
  • 4.2.6.7 MnO/C循环后的微观结构分析76-79
  • 第五章 结论79-81
  • 参考文献81-87
  • 致谢87-89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89-91
  • 作者及导师简介91-93
  • 附件93-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宇,解晶莹,杨军,王可,王保峰;高可逆比容量锡负极循环性能的改善[J];电源技术;2002年06期

2 余成洲,赖为华,颜广炅,吴金媛;高比容量氧化镍电极的研制[J];电池;1999年02期

3 张自禄;卢嘉春;李雪松;杨裕生;;LiFePO_4的蔗糖改性研究[J];电池;2007年01期

4 刘欣;赵海雷;解晶莹;汤卫平;潘延林;吕鹏鹏;;锂离子电池高比容量负极用粘结剂[J];化学进展;2013年08期

5 卢俊彪,唐子龙,张中太,沈万慈;LiFePO_4材料的制备与电池性能的研究[J];无机材料学报;2005年03期

6 ;硫纳米森林做电极创电池质量比容量纪录[J];功能材料信息;2012年04期

7 赵瑞瑞;朱利敏;钱江锋;杨汉西;;苯胺-邻硝基苯胺共聚物——高比容量锂二次电池新型正极材料[J];电化学;2012年04期

8 吴宁宁;宋文娥;安富强;刘建红;田文怀;;Al离子掺杂对LiNi_(0.5)Mn_(1.5)O_4高电压材料性能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2年04期

9 刘荣江;屈瑶;王维坤;王安邦;余仲宝;韩敏芳;;二次锂电池用含硫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2年S2期

10 杨建文,钟晖,钟海云,李荐,戴艳阳;Li_4Ti_5O_(12)的合成及其影响因素[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怀永建;林子吉;胡学步;邓正华;索继栓;;一种活性炭比容量的测试[A];第二届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梁逵;叶江海;胡军;;炭材料对锂硫电池正极比容量的影响[A];第30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张秋美;邓远富;施志聪;陈国华;;高比容量过渡金属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A];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曾绍忠;;高比容量硅基负极材料研究进展[A];2012安徽省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王接喜;王志兴;李新海;郭华军;;富镍高容量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进展[A];第29届全国化学与物理电源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朱丁;刘恒;;球壳型V_2O_5的制备及电池材料性能研究[A];第二届中国储能与动力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学术研讨与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李山;硫纳米森林做电极创电池质量比容量纪录[N];科技日报;2012年

2 记者 喻凯芳;维科成功研发高比容量聚合物锂电池[N];宁波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开莲;二次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2 邱磊;聚阴离子纤维素盐在锂电池材料上的应用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张峥;正硅酸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_2FeSiO_4/C的制备及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袁天执;高性能金属氧化物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5 杨旭;高比容量锡基负极材料的合成与电化学储能性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6 程斌;锂/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磷酸钒锂/钠的制备及表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7 曾令兴;新型介孔复合纳米结构储能材料及其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8 杜飞虎;高容量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9 邹崴;钠/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10 刘全兵;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蒙;镍—钴—锰基氢氧化物材料的制备及其超级电容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万忠明;多级微球结构二硫化钼/碳的制备及储锂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高金龙;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TiNb_2O_7的制备及掺杂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彭振桓;高比容量锂硫电池正极硫@导电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5 朱林;基于碳/硫复合正极材料高性能锂硫电池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6 王继伟;自支撑氧化钴纳米结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周震芳;多孔氮掺杂炭基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8 方泽炜;过渡金属氧化物/纳米碳的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9 蔡文龙;高稳定性、高容量锂硫电池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10 姜颖;基于超顺排碳纳米管的锂硫电池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中空碳球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37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4337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c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