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电压型并网逆变器小波调制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三相电压型并网逆变器小波调制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电力电子技术通过控制电力电子器件实现对电能控制的技术,调制策略作为电能变换控制的核心对电能控制的质量有重要影响。随着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新能源并网发电越来越受到关注。并网逆变器的控制最终通过PWM技术控制开关管导通和关断来实现的,良好的PWM调制技术对提高并网逆变器的发电质量有重要作用。尽管已有十几种调制技术在工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内外学者仍希望进一步提高电力变换器的工作效率并致力于开发新的调制策略。小波调制(Wavelet Modulation,WM)作为一种新的调制策略应用于信号调制中表现出了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对降低逆变器开关损耗、改善并网电流波形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本课题首先针对WM逆变器输出电压波形质量的问题对其输出电压进行研究。首先简要分析了WM逆变工作原理;之后建立WM逆变器数学模型通过傅里叶分析方法分析了WM逆变器输出电压谐波分布及电压调制比,并通过仿真与SPWM和SVPWM进行比较;最后针对WM逆变器输出低次谐波含量较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占空比跟踪的改进策略。结果表明,WM相比现有的调制策略在电压谐波含量及调制比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特别在开关频率附近的谐波含量较低,与传统WM逆变器相比,占空比跟踪型低次谐波含量明显降低。随后,进一步研究了WM逆变器在新能源并网发电系统中的应用。首先简要分析了并网逆变器基于PI调节器的电流闭环控制系统和基于功率滞环比较器的直接功率控制系统;之后提出了50Hz三相WM逆变器数学模型并将其带入并网逆变器控制系统提出了基于小波调制的电流控制策略;随后通过分析基于滞环比较器的直接功率控制系统SVPWM开关表设计实质,提出了基于小波调制的直接功率控制策略。最后通过Matlab仿真和搭建基于TMS320F2812的实验平台对基于小波调制的并网逆变器控制系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小波调制的电流闭环控制系统并网电流谐波含量更低特别在开关频率附近的谐波含量明显降低,这有利于降低过于集中的谐波对系统的电磁干扰;较传统控制策略基于小波调制的直接功率控制系统瞬时功率波形更稳定,开关频率附近的谐波含量较低。
【关键词】:多分辨率分析 小波调制 并网逆变器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46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绪论7-13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7
- 1.2 小波调制的研究概述7-9
- 1.3 并网逆变器国内外研究现状9-12
- 1.3.1 开关型并网逆变器主电路拓扑结构9-10
- 1.3.2 现代电压型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10-12
- 1.4 主要研究内容12-13
- 第二章 逆变器的小波调制分析13-29
- 2.1 小波调制的原理13-17
- 2.1.1 多分辨率分析13-14
- 2.1.2 基于小波函数的非均匀采样14-16
- 2.1.3 逆变器小波调制的实现16-17
- 2.2 三相电压型小波调制逆变器模型分析17-28
- 2.2.1 三相电压型小波调制逆变器数学模型17-20
- 2.2.2 小波调制对逆变器性能影响20-24
- 2.2.3 小波调制策略改进24-28
- 2.3 本章小结28-29
- 第三章 基于小波调制的并网逆变器控制研究29-53
- 3.1 三相电压型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29-36
- 3.1.1 三相电压型并网逆变器拓扑及数学模型29-31
- 3.1.2 并网逆变器电流闭环控制策略31-33
- 3.1.3 并网逆变器功率闭环控制策略33-36
- 3.2 基于小波调制的电流闭环控制策略36-43
- 3.2.1 同步dq坐标系下小波调制数学模型36-38
- 3.2.2 小波调制逆变器相位及开关频率控制38-41
- 3.2.3 基于小波调制的电流控制策略41-43
- 3.3 基于小波调制的直接功率控制策略43-50
- 3.3.1 并网逆变器功率模型分析43-45
- 3.3.2 基于SVPWM的功率控制策略45-47
- 3.3.3 基于小波调制的功率控制策略47-50
- 3.4 本章小结50-53
- 第四章 并网逆变器小波调制策略仿真及实验研究53-73
- 4.1 系统主电路参数设计53-55
- 4.1.1 交流侧滤波电感设计53-54
- 4.1.2 直流侧电容参数设计54-55
- 4.2 基于小波调制的并网逆变器控制系统仿真55-66
- 4.2.1 基于小波调制的电流闭环控制系统仿真55-61
- 4.2.2 基于小波调制的功率闭环控制系统仿真61-66
- 4.3 基于小波调制的电流闭环控制实验66-71
- 4.3.1 逆变器主电路设计67-69
- 4.3.2 系统软件设计69-70
- 4.3.3 实验结果70-71
- 4.4 本章小结71-73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73-75
- 5.1 总结73
- 5.2 展望73-75
- 致谢75-77
- 参考文献77-81
- 附录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庹元科;徐定成;傅剑锋;彭志春;;高效率并网逆变器发展综述[J];现代建筑电气;2011年05期
2 曾正;赵荣祥;汤胜清;杨欢;吕志鹏;;可再生能源分散接入用先进并网逆变器研究综述[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年24期
3 李蕴知;;一种并网逆变器设计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年14期
4 王斯成,余世杰,王德林,苏建徽,董路影,沈玉梁;3kW可调度型并网逆变器的研制[J];太阳能学报;2001年01期
5 陈潼;赵荣祥;;并网逆变器间接电流解耦控制策略的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06年03期
6 陈潼;赵荣祥;;一种高频环节并网逆变器的实现方案[J];江南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7 张强;张崇巍;张兴;谢震;;风力发电用大功率并网逆变器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年16期
8 文劲松;戴瑜兴;刘伟;;3kW单相可再生能源并网逆变器设计[J];低压电器;2007年15期
9 蔡磊;钱照明;彭方正;;Z源单相并网逆变器控制的实现[J];电力电子技术;2008年07期
10 王宝诚;郭小强;邬伟扬;;高性能并网逆变器数字控制技术研究[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董鹏;毕天姝;薛安成;杨奇逊;;并网逆变器控制技术研究[A];2008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侯世英;庹元科;;双频并网逆变器的仿真研究[A];四川省电工技术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郭小强;邬伟扬;关雅娟;;并网逆变器直流注入控制策略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史玉立;;微网中并网逆变器的一种改进下垂控制策略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CSAE 2011)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刘淑琴;戴敏;韩国志;徐聪;边忠国;;微电源并网逆变器的控制策略及仿真分析[A];分布式发电、智能微电网与电能质量——第三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刘聪;戴珂;张树全;段科威;康勇;;分布式发电并网逆变器实现有源滤波与无功补偿功能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林辉品;王鹿军;吕征宇;;电网谐波背景下并网逆变器的PRI控制方法[A];分布式发电、智能微电网与电能质量——第三届全国电能质量学术会议暨电能质量行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徐志英;许爱国;谢少军;汤雨;;LCL并网逆变器入网电流控制技术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9 何占宁;夏东伟;刘玉朋;马秀秀;;一种基于dsPIC30F4011的并网逆变器锁相控制方法[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记者 周伶;我区光伏电站关键设备研究水平步入世界先进行列[N];新疆科技报(汉);2012年
2 姜小莉 左裔;光伏发电若要并网 直流先要变成交流[N];常州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吴林;丰台垒球场成节能示范场[N];中国房地产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鹏;蓄电池并网放电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许德志;并网逆变器与电网谐波交互的建模分析与抑制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3 李小强;LCL滤波的并网逆变器非理想电网适应性分析及优化控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4 邹常跃;数字控制型并网逆变器与多机并联系统的稳定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5 杨波;基于并网逆变器电能质量与变换效率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姚志垒;并网逆变器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7 陈东;并网逆变器系统中的重复控制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8 王鹿军;分布式发电中三相三电平并网逆变器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9 李巍巍;三相LCL型并网逆变器中电网电压引起的谐波和不平衡电流抑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10 殷进军;LCL滤波并网逆变器的数字单环控制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宇龙;电网电压畸变情况下三相并网逆变器控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张越;基于虚拟磁链的三相并网逆变控制策略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3 熊洁;LCL型并网逆变器控制算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李振伟;基于电网阻抗辨识的并网逆变器稳定性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徐修林;含多并网逆变器的配电网谐振机理分析与抑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姜振廷;三电平T型并网逆变器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程超;单相并网逆变器LLCL型输出滤波器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8 李朋;不平衡故障两相静止坐标系下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徐流建;基于键合图和BP神经网络的并网逆变器故障诊断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10 王军;低压微网中并网逆变器谐振问题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三相电压型并网逆变器小波调制策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67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446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