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活性炭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生物质活性炭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锂硫电池由于具有超高能量密度,所以是近年来能量储存领域的研究热门。与此同时,硫成本低廉、环境友好,符合低碳经济的要求。但是硫本身不导电,使得其不能直接用作正极,必须通过与各种导电骨架材料相结合才能使用。活性炭是承载硫的导电骨架材料之一。制作活性炭的方法很多,以农作物废弃物作原料,变废为宝,使得活性炭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更具积极意义。来源不同的活性炭其结构千差万别,结构形状对锂硫电池性能有怎样的影响尚未得到较为系统的讨论,因此研究总结活性炭结构与电池性能之间的关系独具意义。论文以开心果壳、核桃壳和花生壳为原料,以氯化锌为活化剂在较低的活化温度下通过化学活化法制备活性炭。然后以这三种活性炭分别与硫复合,制备出硫活性炭复合材料,装配成扣式电池,并进行一系列针对活性炭、活性炭/硫复合材料的材料表征和电池的性能测试。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化学活化法制备活性炭的工艺可以得到大幅度的精简,制备得出的三种活性炭都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隙结构,但是三种活性炭材料的微观结构形态互不相同,有以层叠结构为主的,如开心果壳活性炭,有以呈现圆形孔道结构为主的,如核桃壳活性炭,还有以扁平狭长型孔道结构为主的,如花生壳活性炭。(2)三种活性炭/硫复合材料正极在0.2 C的放电倍率下,初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开心果壳活性炭/硫复合材料685 mAh/g、核桃壳活性炭/硫复合材料900.2mAh/g和花生壳活性炭/硫复合材料961 mAh/g。百次充放电循环后,仍然分别有:476.6 mAh/g、579.45 mAh/g和712.18 mAh/g。通过对三种活性炭的对比可知:其中花生壳活性炭/硫复合材料在锂硫电池当中表现出最佳的综合电化学性能。(3)将三种活性炭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在一起做成复合活性炭,所得复合材料正极初次放电比容量为1104.7 mAh/g,百次后为742 mAh/g,五百次后还有340mAh/g。可见三种活性炭材料混合在一起时使用可以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构配合效应,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论文应用常见坚果壳为原料制备出活性炭/硫复合正极材料,该材料制备过程简单,成本很低,环境友好性高,可以在锂硫电池当中得到很好的应用。论文还对活性炭结构与锂硫电池放电性能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有益的归纳,为锂硫电池的绿色商业化做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锂硫电池 生物质活性炭 坚果壳 孔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2;TQ42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20
- 1.1 引言9-10
- 1.2 锂硫电池简介10-12
- 1.2.1 锂硫电池的电化学工作原理10-11
- 1.2.2 锂硫电池存在的问题11-12
- 1.3 锂硫电池正极的研究问题12-17
- 1.3.1 正极材料的发展现状13-15
- 1.3.2 硫/碳复合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15-17
- 1.4 本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17-20
- 1.4.1 本文选题依据17-19
- 1.4.2 本文研究内容19-20
- 第2章 开心果壳活性炭在硫/碳复合正极材料中的应用研究20-33
- 2.1 引言20
- 2.2 实验原料及试剂20-21
- 2.3 活性炭及复合材料的制备21-22
- 2.3.1 开心果壳活性炭的制备21-22
- 2.3.2 硫/碳复合材料的制备22
- 2.4 材料物化性能表征22-27
- 2.4.1 扫描电镜测试22-24
- 2.4.2 比表面积及孔径测试24-25
- 2.4.3 热重分析25-26
- 2.4.4 X射线衍射分析26-27
- 2.5 电池电化学性能表征27-32
- 2.5.1 扣式电池组装27-28
- 2.5.2 循环伏安测试28-29
- 2.5.3 充放电及循环性能测试29-31
- 2.5.4 交流阻抗测试31-32
- 2.6 本章小结32-33
- 第3章 核桃壳活性炭在硫/碳复合正极材料中的应用研究33-41
- 3.1 引言33
- 3.2 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池组装33-34
- 3.2.1 核桃壳活性炭的制备33-34
- 3.2.2 硫/碳复合材料的制备34
- 3.2.3 正极极片的制备及电池组装34
- 3.3 材料物化性能表征34-38
- 3.3.1 扫描电镜测试34-36
- 3.3.2 比表面积及孔径测试36
- 3.3.3 热重分析36-37
- 3.3.4 X射线衍射分析37-38
- 3.4 电池电化学性能表征38-40
- 3.4.1 循环伏安测试38
- 3.4.2 充放电及循环性能测试38-40
- 3.4.3 交流阻抗测试40
- 3.5 本章小结40-41
- 第4章 花生壳活性炭在硫/碳复合正极材料中的应用研究41-50
- 4.1 引言41
- 4.2 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电池组装41-42
- 4.2.1 花生壳活性炭的制备41-42
- 4.2.2 硫/碳复合材料正极极片的制备及电池组装42
- 4.3 材料物化性能表征42-45
- 4.3.1 扫描电镜测试42-43
- 4.3.2 比表面积及孔径测试43
- 4.3.3 热重分析43-44
- 4.3.4 X射线衍射分析44-45
- 4.4 电池电化学性能表征45-48
- 4.4.1 循环伏安测试45
- 4.4.2 充放电及循环性能测试45-48
- 4.4.3 交流阻抗测试48
- 4.5 本章小结48-50
- 第5章 复合活性炭在硫/碳复合正极材料中的应用研究50-54
- 5.1 引言50
- 5.2 复合材料的制备50
- 5.3 电池电化学性能表征50-53
- 5.3.1 循环伏安测试51
- 5.3.2 充放电及循环性能测试51-52
- 5.3.3 交流阻抗测试52-53
- 5.4 本章小结53-54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54-57
- 6.1 总结54-55
- 6.2 展望55-57
- 参考文献57-62
- 致谢62-63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伟;贾艳秋;孙盛凯;;活性炭及其改性研究进展[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06年05期
2 孙康;蒋剑春;;国内外活性炭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9年06期
3 孙宝林;新型活性炭材料的特性及应用[J];劳动保护;1995年04期
4 孙艳;;活性炭制备现状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4年01期
5 韩相理;芦春梅;;净美兼具——活性炭工艺品材料和功能初探[J];美术大观;2014年01期
6 魏娜,赵乃勤,贾威;活性炭的制备及应用新进展[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3年05期
7 李梦青,王新征,居荫轩,郑永丽;钙催化活化制备活性炭的研究进展[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8 王鹏,张海禄;表面化学改性吸附用活性炭的研究进展[J];炭素技术;2003年03期
9 崔静,赵乃勤,李家俊;活性炭制备及不同品种活性炭的研究进展[J];炭素技术;2005年01期
10 窦智峰;姚伯元;;高性能活性炭制备技术新进展[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春燕;王公应;冯良荣;;活性炭载体改性进展[A];第六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黄伟容;肖泽辉;;活性炭的成型、废气处理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A];2008全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范武波;尹华强;郭家秀;;活性炭改性方法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4 厉嘉云;马磊;卢春山;李小年;;处理方法对活性炭载体及负载钯催化剂性能的影响[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4年
5 苗婷;周朝华;严春晓;程振兴;;活性炭在军事领域的应用[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三卷)[C];2013年
6 陈翠兰;张本山;高凌云;李芬芬;周雪;;吸附剂活性炭的制备与在处理废水中的应用[A];2010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汤华民;李江存;舒一兰;;活性炭材料在空气净化中的应用[A];公共安全中的化学问题研究进展(第二卷)[C];2011年
8 代晓东;刘欣梅;钱岭;张建;阎子峰;;天然气吸附用活性炭制备的放大试验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催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蔡芬芬;朱义年;梁美娜;;活性炭改性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8年
10 侯敏;刘力;王璐;梁海潮;邓正华;;氧化剂(NH_4)_2S_2O_8处理活性炭对储能性能的影响[A];第十二届中国固态离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本报记者 明 江;“漂亮”的治污杀手[N];中国商报;2004年
2 何应松;净化室内空气“黑钻金乌碳”是一绝[N];中华建筑报;2004年
3 黄宇;为了人们饮水健康[N];中国信息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张辉 林泽攀 王建兰;让产品更好地满足市场高品质需求[N];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剑峰;陶瓷基孔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2 刘恩海;太阳能与生物质能联合驱动活性炭—甲醇吸附式制冷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5年
3 周旭健;多孔碳材料对二VA英吸附特性的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4 王玉新;毛竹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解立平;城市固体有机废弃物制备活性炭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过程工程研究所);2003年
6 代晓东;石油焦基活性炭的制备、修饰与应用基础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7 孙康;果壳活性炭孔结构定向调控及应用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2年
8 杨继亮;活性炭在卷烟滤嘴及烟草加工废水中的应用[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9 陈云;活性炭及其改性催化剂应用于碘化氢分解的性能及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10 王静;湿生植物基活性炭的制备、表征及其对重金属镍离子吸附性能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奕坚;成型活性炭的银离子吸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2 张双双;活性炭改性对气相污染物甲醛及氨吸附去除影响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王晶晶;制取活性炭的生物质焦介电特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4 董金录;高木质素废弃物制备CH_4/CO_2分离功能性吸附材料及其选择性吸附的试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李艳;磷酸活化法核桃壳活性炭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6 苏爱廷;活性炭改性对CH_4-CO_2重整反应催化性能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7 田颖霄;活性炭对水中乙酰水杨酸和对乙酰氨基酚的吸附研究[D];中北大学;2016年
8 王春芳;活性炭理化特性对饮用水中有机物吸附特性的影响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9 尉士俊;玉米秸秆基活性炭的制备及甲醛吸附应用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10 赵敏芳;活性炭工艺对氟喹诺酮的去除及药物对微生物的影响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生物质活性炭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31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463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