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气论文 >

带续流开关的中点箝位型非隔离逆变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4 07:09

  本文关键词:带续流开关的中点箝位型非隔离逆变器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非隔离光伏并网逆变器由于不存在变压器,使光伏系统具有体积小,成本低,转换效率高等优点。但变压器的移除导致了逆变系统共模漏电流的存在,共模漏电流对人身和设备安全都产生了危害。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单相非隔离光伏逆变器,又称带续流开关的中点箝位型非隔离逆变器,该拓扑在H桥逆变器的交流侧上加入续流开关构成续流回路,使得续流阶段续流电流不流经电源,省去了能量回馈电源这个环节,提高了非隔离光伏逆变器的转换效率。另外在逆变器直流输入电容的中点加入了两个箝位二极管,使得续流阶段逆变器共模电压恒定,从而消除了系统的共模漏电流。系统采用电压电流双闭环的控制方式,即利用基准电压减去逆变器输出采样电压的差值作为电压外环PI控制器的输入,误差信号经过PI控制后作为电流内环PI控制器的基准电压。电感电流采样信号经过I/V转换后与电流内环的基准信号相减,其误差信号经过电流环后得到电流误差信号,作为调制波与载波交截产生各个开关管的控制信号。该控制方法硬件电路设计简单,系统动态响应好。最后在实验室研制了一台300W的原理样机,给出了带续流开关的中点箝位型非隔离逆变器在空载、半载及满载条件下共模电压与共模漏电流的波形。实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关键词】:非隔离 光伏逆变器 共模电压 漏电流 箝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46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6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8-9
  • 1.1.1 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8-9
  • 1.1.2 太阳能的开发与利用9
  • 1.2 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分类9-11
  • 1.3 抑制共模漏电流的实用拓扑结构11-14
  • 1.4 本文研究内容14-16
  • 第二章 单相非隔离光伏逆变器漏电流模型16-24
  • 2.1 光伏并网逆变器共模漏电流模型16-18
  • 2.2 单相全桥并网逆变器共模漏电流分析18-22
  • 2.2.1 单极性调制19-20
  • 2.2.2 双极性调制20
  • 2.2.3 仿真验证20-22
  • 2.3 典型非中点箝位单相逆变器(Heric拓扑)22-23
  • 2.3.1 仿真验证22-23
  • 2.4 本章小结23-24
  • 第三章 带续流开关的中点箝位型非隔离逆变器24-38
  • 3.1 带续流开关的中点箝位型非隔离逆变器24-29
  • 3.1.1 电路拓扑结构24
  • 3.1.2 工作模态分析24-27
  • 3.1.3 仿真验证27-29
  • 3.2 拓扑扩展29-32
  • 3.2.1 电路拓扑结构29
  • 3.2.2 工作模态分析29-32
  • 3.2.3 仿真验证32
  • 3.3 损耗分析与比较32-37
  • 3.4 本章小结37-38
  • 第四章 带续流开关的中点箝位型非隔离逆变器系统设计38-51
  • 4.1 主电路的设计38-41
  • 4.1.1 功率开关管的选取38-39
  • 4.1.2 输入电容的选择39
  • 4.1.3 箝位二极管的选择39
  • 4.1.4 输出滤波器的设计39-41
  • 4.2 控制电路的设计41-50
  • 4.2.1 控制电路41-49
  • 4.2.2 驱动电路49-50
  • 4.3 本章小结50-51
  • 第五章 实验验证与分析51-55
  • 5.1 样机总体结构51-52
  •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52-53
  • 5.3 本章小结53-55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55-57
  • 6.1 本文研究内容小结55-56
  • 6.2 展望56-57
  • 参考文献57-60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60-61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61-62
  •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62-63
  • 致谢6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储健,许镇琳;应急逆变器群的集中控制[J];中国照明电器;2001年09期

2 李建辉,韩光宇,钟实;逆变器产生的干扰及抑制[J];中国设备工程;2005年04期

3 郑沃奇;;广州地铁2号线车辆辅助逆变器[J];机车电传动;2006年05期

4 张劲松;;浅谈逆变器的使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7年18期

5 李红新;周林;郭珂;战祥真;雷建;;Z源逆变器最新进展及应用研究[J];电源技术;2013年03期

6 高潮,徐宏凯,于泉;富士电机公司的逆变器与伺服技术的发展状况[J];电气传动;2000年01期

7 林航空,仲田清(日);日立制作所开发逆变器控制的新动向[J];国外内燃机车;2000年02期

8 邹云屏,成功,丁凯;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逆变器的研究[J];通信电源技术;2000年03期

9 李剑 ,康勇 ,陈坚;带模糊调节的重复控制器在逆变器中的应用[J];电气传动;2001年06期

10 胡兵,陶生桂,毛明平;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在逆变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永利;霍艳军;;组合式三相正弦逆变器控制软件设计[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2 费雯丽;袁佳歆;陈立;;基于免疫算法的单相逆变器多目标最优控制策略研究[A];第七届中国高校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李红利;方文俊;仇书文;;基于60°坐标系的五电平逆变器研究[A];第22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第4届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郭建勇;方如举;李献伟;;光伏并网逆变器伪孤岛现象的研究[A];2012中国智能电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李金刚;马鑫;钟彦儒;;新型中频正弦波逆变器控制方法实现的研究[A];2008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石志学;王金峰;金传付;吉文杰;郭艳鹏;陈可;;500kW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系统设计和实现[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3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葛兴来;冯晓云;;逆变器无拍频控制策略研究[A];2008年中国铁道学会牵引动力学术年会——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叶楠;何中一;孟宪会;邢岩;;逆变器电流滞环控制技术研究[A];2006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张少杰;段铁群;杨勇;张亮;;1kW潮流能发电装置逆变器SVPW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A];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郭同生;黎辉;杨旭;王兆安;;UPS逆变器反馈控制误差分析与改进方法[A];第二届全国特种电源与元器件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上海 苏成富;一款新型逆变器控制芯片LX1692IDW简介[N];电子报;2013年

2 周志敏;新一代UPS的发展趋势[N];人民邮电;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湘峰;逆变器的能控性分析及m模态控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HOANG THI THU GIANG;并网逆变器并联运行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3 郭志强;分布式发电及分散式微电网控制策略的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邵章平;三电平光伏并网逆变器的模块化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5 施永;微网系统逆变及组网关键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6 刘芳;基于虚拟同步机的微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7 邓凯;开关电感型准Z源光伏并网逆变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8 姚玮;数字化铁路25Hz信号电源及其并联运行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9 房绪鹏;Z源逆变器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陈艳;光伏发电系统中Z源逆变器的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敬明;小型风力发电单相正弦波逆变器的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2 冯莉;户用型三相四桥臂光伏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张晓静;单级非隔离型双Zeta逆变器[D];燕山大学;2015年

4 王泉策;光伏并网微逆变器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5 马思曼;三相逆变器多机并网系统谐振机理与抑制策略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6 卢浩;三相光伏逆变器的智能控制技术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7 陈月;大功率串并式磁共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8 刘杰;3kW单相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研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9 刘海利;高升压比电流连续型Quasi-Z源逆变器及其并网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10 张泽斌;具有LVRT能力的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带续流开关的中点箝位型非隔离逆变器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73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4773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6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