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栅结构和金属表面等离子体效应的太阳能电池结构的优化设计
本文关键词:基于光栅结构和金属表面等离子体效应的太阳能电池结构的优化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太阳能电池通过利用光电效应使光能转换成电能,是目前缓解能源紧缺问题、产生绿色新能源的主要方法。然而,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率过低和生产成本过高成为限制太阳能电池广泛使用的最大瓶颈。现阶段对于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归结为以下两方面:一是通过研究和开发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以提高光电转换率;二是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太阳能电池窗口层、吸收层和背反层结构,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率及性价比。本文主要对太阳能电池吸收层的结构进行设计与优化,研究内容分为两大部分:(1)在碲化镉吸收层设计多种光栅结构,通过计算太阳能电池的吸收率,对光栅填充比和刻槽深度进行优化,设计出新型的单、双填充比矩形光栅结构,并运用有限元法对其在250nm~1000nm太阳光波长范围内的吸收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于平板型结构,单填充比和双填充比矩形光栅结构的光吸收率均有较大的提高。双填充比矩形光栅在整个可见光范围内的吸收率整体得到提高,其对可见光的平均吸收率相比于平板型至少提高10%。可见通过设计太阳能电池吸收层的结构,入射光在光栅内的随机反射增大了光在太阳能电池中的作用时间和传播距离,大大提高了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率。(2)在砷化镓光栅结构中加入金属纳米颗粒,利用金属粒子与介质接触面形成的表面等离子体效应,将太阳光高度局域在砷化镓光电转换层内,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吸收效率。通过对不同形状(矩形、三角形和球形)和尺寸的金(Au)纳米颗粒填充时太阳能电池吸收率的研究和分析,发现在入射波长为250nm~450nm波段,三种结构的吸收率基本相同;在450nm~750nm波长范围内,球形结构对应的吸收率最大,矩形结构对应的吸收率最低,三角形结构的吸收率处于矩形和球形结构之间;在750nm~1000nm波长范围内,三种结构对应的吸收率情况变化不一,其中矩形结构的平均吸收率大于三角形和球形结构。对于三种不同形状的金纳米颗粒,在太阳光光谱的可见光波段,总体来看球形金纳米颗粒对应的平均吸收率要高于矩形和三角形的金纳米颗粒结构。
【关键词】:太阳能电池 光栅 金属纳米颗粒 表面等离子体 吸收效率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4.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7
- 1.1 太阳能电池概述10-12
- 1.1.1 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意义10
- 1.1.2 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10-11
- 1.1.3 太阳能电池的基本原理11-12
- 1.2 太阳能电池的分类12-15
- 1.2.1 硅基太阳能电池13
- 1.2.2 化合物太阳能电池13-14
- 1.2.3 有机聚合物太阳能电池14-15
- 1.3 金属等离子体对太阳能电池的影响15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15-16
- 1.5 本文架构16-17
- 2 太阳能电池基本理论17-27
- 2.1 光谱照度与太阳辐射17-19
- 2.2 光照下的半导体PN结19-21
- 2.2.1 半导体PN结19-20
- 2.2.2 光吸收20-21
- 2.3 太阳能电池的U-I特性曲线21-23
- 2.4 光照下的半导体PN结23-27
- 2.4.1 短路电流24
- 2.4.2 开路电压24
- 2.4.3 峰值电流和峰值电压24-25
- 2.4.4 峰值功率25
- 2.4.5 填充比25
- 2.4.6 转换效率25-27
- 3 金属表面等离子体理论基础27-34
- 3.1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s,SPP)27-29
- 3.2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localized surface plasmons,LSP)29-31
- 3.3 表面等离子体增强光吸收的模式31-33
- 3.4 表面等离子体在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33-34
- 4 基于光栅结构的碲化镉太阳能电池吸收特性的研究34-43
- 4.1 太阳能电池结构模型35
- 4.2 吸收层模型的有限元法(FEM)分析35-37
- 4.3 数值模拟及分析37-41
- 4.3.1 平板型与矩形光栅型吸收率对比37-38
- 4.3.2 填充比对矩形光栅结构吸收率的影响38-39
- 4.3.3 双填充比矩形光栅结构设计39-41
- 4.3.4 刻槽深度对双填充比矩形光栅结构的影响41
- 4.4 本章小结41-43
- 5 基于金属表面等离子体效应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吸收特性的研究43-66
- 5.1 金纳米矩形颗粒结构的设计与优化44-53
- 5.1.1 平板型与金属纳米矩形颗粒结构吸收率对比44-46
- 5.1.2 刻槽深度对金纳米矩形颗粒的影响46-47
- 5.1.3 填充比和矩形颗粒宽度对金纳米矩形颗粒的影响47-50
- 5.1.4 金纳米矩形颗粒结构的电磁场特性研究50-53
- 5.2 金纳米三角形颗粒结构的研究与优化53-61
- 5.2.1 三角形的高度对金纳米三角形颗粒的影响53-55
- 5.2.2 填充比和底边长对金纳米三角形颗粒的影响55-58
- 5.2.3 金纳米三角形颗粒结构的电磁场特性研究58-61
- 5.3 金纳米球形颗粒结构的研究与优化61-65
- 5.3.1 半径对金纳米球形颗粒的影响61-62
- 5.3.2 金纳米球形颗粒结构的电磁场特性研究62-65
- 5.4 不同形状金纳米颗粒的吸收率比较65-66
- 6 总结与展望66-67
- 6.1 总结66
- 6.2 展望66-67
- 参考文献67-71
- 在校期间参加课题和发表学术论文71-72
- 致谢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明月;段永远;谌夏;彭姝慧;蒲利春;;非线性光栅器件[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2 王聪;张军伟;杜丽;周海;;光栅拼接技术研究进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1年08期
3 卢中尧;;用可控光学透明光栅记录全息档案信息[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84年02期
4 李德辉;;一种不用透镜的简单光栅结构[J];计量技术;1981年08期
5 杨敬曾;;圆盘径向辐射光栅的简易调整方法[J];航空工艺技术;1985年10期
6 潘星辰,庄松林;用总极值方法进行零位光栅结构的最优设计[J];仪器仪表学报;1988年01期
7 赵鹭明,王立军;光栅制备工艺的新进展[J];光学技术;2001年05期
8 安飞;苑伟政;乔大勇;;微型可编程光栅实现光谱模拟的方法研究[J];光学仪器;2007年02期
9 焦焱;刘林华;;结构异化对二重光栅辐射特性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02期
10 张玉涛;宣益民;;金属/介质/金属光栅结构强化吸收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恒彪;王占山;;纳米光栅结构长度标准研制[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耿康;陈新荣;吴建宏;;用衍射效率的光谱分布判断多层介质膜光栅掩膜形貌[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白昱;金玉;刘岳峰;冯晶;孙洪波;;光栅微结构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光取出效率的研究[A];全国第15次光纤通信暨第16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李术新;梁东;邢岐荣;徐世祥;郎利影;田震;柴路;王清月;;零级深度金属光栅对太赫兹波透过特性的理论研究[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曹召良;卢振武;李凤有;孙强;;亚波长周期结构光栅的制作工艺和理论关系研究[A];2002年中国光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成希革;黄吉发;尹振宇;李雪玲;;内置多叶光栅集成[A];第八届全国医用加速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杨德兴;王海滨;赵建林;张鹏;郭夏锐;;层状多重体全息光栅的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周常河;;低密度光栅的飞秒信息处理技术[A];2006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闵长俊;焦小瑾;王沛;明海;;表面有凹槽的亚波长金属光栅结构中光的透射现象的研究[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赖建军;梁华锋;王彬;翟小锋;;基于金属/介质/金属光栅的窄带红外发射/吸收结构设计[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通讯员 周晔 记者 李雪林;0.1秒干完10分钟的活[N];文汇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娃;PCF热传导与形变机理及在熔接和光栅制备中的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武华;面向硅基光子集成的光栅器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3 吴丽翔;取样光栅的刻蚀深度空间分布微调方法[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4 李朝阳;物像光栅自拼接在超短超强激光中的应用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廖云飞;大口径精密光栅拼接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6 刘丽娟;液晶/聚合物光栅激光器性能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7 王志文;基于金属纳米光栅的集成偏振导航传感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8 王瑞;亚波长微偏振光栅探测器的研制方法及其偏振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
9 杨帆;基于表面等离子干涉原理的周期减小光刻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10 吴华明;硅基微纳二元非均匀光栅的研究及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楠凌;基于纳米金属光栅的电浸润显示技术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2 王亚如;一维亚波长介质与金属光栅的模态、光谱与近场分布及其应用[D];江苏大学;2016年
3 张慧;基于亚波长光栅结构的原子分子表面光囚禁的理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黄炎龙;微尺度光栅的激光制备方法研究及应用[D];江苏大学;2016年
5 张磊;低损耗一维银纳米光栅结构的光学性质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6 任霄钰;光栅共振耦合中的共振特征与谱对称性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7 柳秋风;分布反馈光栅对聚合物薄膜受激辐射的调节和爆炸物探测[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8 张灿;X射线光栅相位衬度成像实验方法及光栅相关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9 赵晓博;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镜与光栅的相互耦合[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10 冯繁荣;基于衍射光初相位测量的光栅曝光拼接误差检测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光栅结构和金属表面等离子体效应的太阳能电池结构的优化设计,,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37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493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