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最大风能追踪控制策略研究
本文关键词: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最大风能追踪控制策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永磁同步发电机 双PWM变流器 矢量控制 粒子群 偏航系统
【摘要】:最大风能追踪控制是风力发电中一项关键技术,捕捉最大风能能够提升风力发电的效率。本文以噪声低、可靠性高的双PWM型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最大风能追踪控制策略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性能更优的并网永磁同步发电系统最大风能追踪控制策略。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分析了风力机能量转换原理,风力机的基本输出特性,研究了风力机、永磁同步发电机、双PWM变流器、直流母线以及传动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在MATLAB建模。(2)确定机侧变流器和网侧变流器的控制策略。选用电压定向矢量控制作为网侧变流器控制策略实现系统并网;提出基于转矩电流前馈的矢量控制作为机侧变流器的控制策略实现最大风能跟踪,在MATLAB中进行仿真并与磁场定向矢量控制仿真结果做对比,结果显示基于转矩电流前馈的机侧矢量控制跟踪最大风能效果更佳。(3)分别把爬山算法和粒子群算法运用在转速寻优中,并结合变流器的控制策略,在MATLAB中对两种算法进行仿真并对比。结果表明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最大风能追踪有效可行,与传统的爬山算法相比,提高了响应速度,使最大风能捕捉更精确。(4)提出一种根据不同风速改变偏航阈值的算法。搭建基于PLC控制的E-wind Turbine半仿真半实物平台,利用LAD语言实现算法,在实验平台上验证算法有效可行。该算法改善了偏航系统动作频繁的缺点,提高了风能捕捉的效率。
【关键词】:永磁同步发电机 双PWM变流器 矢量控制 粒子群 偏航系统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61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10
- 1.2 国内外常用的风电机组的主要类型10-13
- 1.2.1 笼型异步风力发电系统11-12
- 1.2.2 双馈风力发电系统12
- 1.2.3 直驱式永磁同步发电系统12-13
- 1.3 国内外最大风能追踪控制策略的发展现状13-16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6-18
- 第二章 直驱式永磁同步发电系统18-33
- 2.1 风力机能量转换过程18-20
- 2.1.1 风能的描述18
- 2.1.2 风力机风能转换分析18-20
- 2.1.3 风力发电机组的重要参数20
- 2.2 风力机的输出特性20-22
- 2.2.1 风力机的功率特性20-21
- 2.2.2 风力机的转矩—速度特性21-22
- 2.3 永磁同步发电系统的建模22-26
- 2.3.1 风力机的数学模型23
- 2.3.2 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23-26
- 2.4 变流器的数学模型26-31
- 2.4.1 机侧变流器的数学模型27
- 2.4.2 网侧变流器的数学模型27-31
- 2.5 直流母线数学模型31-32
- 2.6 传动系统数学模型32
- 2.7 本章小结32-33
- 第三章 双PWM变流器的控制33-42
- 3.1 变流器的结构33-34
- 3.1.1 二极管接直流电压变化的PWM电压源型逆变器33
- 3.1.2 二极管接直流侧电压稳定的PWM电压源型逆变器33-34
- 3.1.3 双PWM电压型变流器34
- 3.2 双PWM变流器的控制策略34-40
- 3.2.1 机侧变流器的控制策略35-39
- 3.2.2 网侧变流器的控制策略39-40
- 3.3 本章小结40-42
- 第四章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最大风能追踪42-52
- 4.1 最大风能追踪的原理42-43
- 4.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最大风能跟踪43-46
- 4.2.1 粒子群算法的原理43
- 4.2.2 粒子群算法的实现43-46
- 4.2.3 基于粒子群算法最大风能追踪的控制策略46
- 4.3 最大风能追踪的仿真模型46-48
- 4.4 仿真结果及分析48-51
- 4.5 本章小结51-52
- 第五章 风力发电系统的偏航控制设计及实现52-64
- 5.1 偏航系统的作用及分类52-53
- 5.2 偏航系统的工作原理53-54
- 5.3 偏航系统的控制策略54-57
- 5.3.1 偏航的执行方式54-55
- 5.3.2. 自动偏航控制策略55-56
- 5.3.3. 自动解缆控制策略56-57
- 5.4 风力发电系统实验平台的搭建57-59
- 5.4.1 实验平台的组成57-58
- 5.4.2 实验平台实物连接58-59
- 5.5 偏航系统在实验平台上的实现59-62
- 5.5.1 设备组态60
- 5.5.2 PM125 I/O地址配置60-61
- 5.5.3 变量的地址分配61
- 5.5.4 WinCC监控界面的设计61-62
- 5.6 偏航结果分析62-63
- 5.7 本章小结63-64
- 结论64-65
- 参考文献65-69
- 致谢69-7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与专利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瑞典研制出新型风力发电系统[J];应用科技;2000年07期
2 ;大型风力发电系统的两项关键技术通过专家验收[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年10期
3 ;瑞典研制出新型风力发电系统[J];东北电力技术;2001年11期
4 ;瑞典研制出新型风力发电系统[J];中小型电机;2002年06期
5 ;瑞典研制出新型风力发电系统[J];福建电力与电工;2002年01期
6 ;一种新型风力发电系统[J];电力建设;2003年05期
7 姜东琳;瑞士研制出新型风力发电系统[J];西北水电;2003年02期
8 ;瑞士研制出新型风力发电系统[J];水利水电工程设计;2003年03期
9 李德孚;户用小型风力发电系统现状与发展(下)[J];节能与环保;2005年07期
10 张建辉;许莹莹;;离网小型风力发电系统的研究[J];华东电力;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响;;浅析风力发电系统雷电综合防护[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田德;王海宽;陈松利;辛海升;韩巧丽;;浓缩风能型风力发电系统的理论与实验验证[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赵福盛;;小型风力发电系统[A];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中小型风能设备与应用2013年度论文集(上)[C];2013年
4 李维华;曹仁贤;;变速风力发电系统逆变器的研究[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任丽娜;刘福才;焦晓红;;基于状态观测器的风力发电系统无速度传感器控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B卷[C];2011年
6 赵福盛;;小型风力发电系统(三)[A];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中小型风能设备与应用》(2013年第4期)[C];2013年
7 杨国良;李惠光;;多分辨率小波分析在风力发电系统谐波检测中的应用[A];第九届全国电技术节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段琰璞;李和明;;风力发电系统中无刷双馈发电机的仿真研究[A];中国高等学校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9 姚修伟;;推广应用中小型风力发电系统 促进经济增长环境友好双重发展[A];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中小型风能设备与应用》(2014年第2期)[C];2014年
10 赵福盛;;小型风力发电系统(二)[A];中国农机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中小型风能设备与应用》(2013年第3期)[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记者 王庆华;张利平与斯维奇风力发电系统(北京)有限公司高管座谈[N];赤峰日报;2009年
2 日商;日本家用发电系统日渐流行[N];国际商报;2003年
3 李斌;科研人员研制出纳米薄膜风力发电系统[N];中国能源报;2013年
4 时报记者 张天源 林翊 林佳 陈金羽 见习记者 万中伟;聚焦6.18省工商联展馆[N];福建工商时报;2008年
5 潘勤勇 杨世朋 吴志杰;70岁老人自制“风力发电机”[N];温州日报;2011年
6 记者 程连红;“明年的订单都接满了”[N];深圳商报;2009年
7 卞松林邋记者 封葑;微风发电项目落户铁西[N];沈阳日报;2007年
8 记者 陈珊;浙江移动试点风能基站[N];人民邮电;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阳;基于T-S模糊线性化的风力发电系统增益调度控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2 齐志远;小型风力发电系统能量管理集成控制的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09年
3 宋平岗;变速风力发电系统变流与优化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年
4 胡雪松;直驱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功率平滑策略的研究与控制系统设计[D];重庆大学;2010年
5 王志强;直驱式永磁风力发电系统多重化功率变换器运行控制[D];天津大学;2012年
6 施凯;定子双绕组感应风力发电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7 周宏林;大容量双馈式风力发电系统并网关键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8 孙春顺;风力发电系统运行与控制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9 陈杰;变速定桨风力发电系统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10 李军军;并网型风力发电系统的小扰动稳定性分析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玉龙;基于混合储能的小型风力发电系统能量管理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2 邱昊;直驱式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低电压穿越技术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齐书康;基于逆系统方法的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非线性控制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4 段炼;风电变电所温湿度智能检测及控制系统设计[D];大连交通大学;2015年
5 叶飞;基于成本分析的小型风力发电机组供能系统的优化改进[D];山东大学;2015年
6 李芳玲;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设计与低电压穿越控制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年
7 马骁驰;永磁直驱型风力发电系统低电压穿越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8 赵志龙;先进控制理论在风力发电系统中的应用和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9 王龙;电网电压暂降对风力发电系统低电压穿越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10 张敏;基于输出调节的永磁同步风力发电系统最大功率跟踪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31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531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