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多孔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锂硫电池 生物质碳 电化学性能 纳米片 微孔碳 介孔碳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能源消耗和环境问题向我们的社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发展具有高安全、高能量密度和环境友好的可充电锂离子电池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一些年,锂硫电池由于具有高的理论能量密度,高的比容量,硫单质还具有无毒,储存量大,价格低廉等优点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多孔碳材料由于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大的表面积和丰富的孔洞结构及很强的吸附能力而作为硫的碳基底被广泛应用于锂硫电池中。本论文,通过使用几种来源广,价格低廉的碳源,通过简单的方法制备出了多种高产率的多孔碳材料并应用于锂硫电池中。论文的主要成果如下所示:(1)通过炭化玉米芯废弃物,接着将碳化产物用氢氧化钾作为活化剂活化后,得到了具有大的比表面积的纳米片状微孔碳(PCNS)。PCNS作为硫的导电基底与硫通过热复合的方法制备出了硫/纳米片状微孔碳(S/PCNS)复合物正极材料应用于锂硫电池中,硫含量为44%的S/PCNS复合材料的初次的放电比容量高达1600 mAh/g,循环50圈后容量还能保持在554 mAh/g.电池性能的优越性归因于高度多孔的纳米片状结构,其纳米片状结构能够提供稳定和持续快速的离子传输路径,多孔结构可以减少中间产物聚硫化物的溶解和减少“穿梭效应”的发生。PCNS的大比表面积可以提高硫的利用率。(2)以废弃的佛手渣作为碳源,通过炭化、活化后制备出了具有大比表面积和发达孔隙结构的佛手渣活性炭(FAC),佛手渣活性炭具有3157 m2/g的比表面积和2.162 cm3儋的孔容,并且其还具有部分片状结构。FAC与硫通过热复合的方法制备出了S/FAC复合物正极材料并应用于锂硫电池中。制备出的较大的比表面积的多级多孔碳(FAC)有利于正极材料更好的渗透于电解液中,这可以提高的硫的利用率和电池的倍率性能。硫含量为52%的S/FAC复合物正极材料在0.2C的电流密度下的初始放电容量高达1311mAh/g,循环50、100圈后,放电容量还能分别达到818mAh/g、657mAh/g。(3)通过一种简单的方法直接碳化己二酸和锌粉的混合物,没有进一步通过物理或化学活化处理制备出了具有高比表面积(2166 m2/g)和非常大的孔容(4.09 cm3/g)的等级多孔碳(PCNS)。这种介孔碳呈现出了一种自组装的花状结构,它是由一些具有胶囊状孔径在15纳米左右的多孔纳米片组成。通过传统热复合的方法,将等级多孔碳(PCNS)与硫均匀复合形成S/PCNS复合物材料。获得的这种S/PCNS复合物材料,用它作为锂硫电池的正极,其表现出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当S/PCNS复合物材料的硫含量为62%时,在倍率为0.2C下的其初始可逆容量高达1384 mAh/g和优越的循环性能,循环100圈后还能保持657 mAh/g的可逆容量。
【关键词】:锂硫电池 生物质碳 电化学性能 纳米片 微孔碳 介孔碳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M91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2
- 1.1 引言10-11
- 1.2 锂硫电池11-14
- 1.2.1 锂硫电池概述11-12
- 1.2.2 锂硫电池工作原理12-13
- 1.2.3 锂硫电池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13-14
- 1.3 硫/多孔碳复合材料14-19
- 1.3.1 硫/微孔碳复合物15-16
- 1.3.2 硫/介孔碳复合物16-17
- 1.3.3 硫/分级多孔碳复合材料17-18
- 1.3.4 硫/生物质活性炭18-19
- 1.4 选题依据和主要实验内容19-22
- 第二章 实验仪器及方法22-26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22-24
- 2.1.1 实验材料22
- 2.1.2 实验仪器22-24
- 2.2 材料形貌和结构的表征24-25
- 2.2.1 X射线衍射(XRD)测试24
- 2.2.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24
- 2.2.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24
- 2.2.4 热重分析(TGA)测试24
- 2.2.5 氮气吸脱附(BET)测试24-25
- 2.2.6 Raman测试25
- 2.3 电化学性能测试25-26
- 2.3.1 电池的组装25
- 2.3.2 电池充放电测试25
- 2.3.3 电池循环伏安(CV)测试25
- 2.3.4 交流阻抗(EIS)测试25-26
- 第三章 纳米片状微孔玉米芯活性炭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26-38
- 3.1 引言26-27
- 3.2 实验部分27-28
- 3.2.1 玉米芯活性炭的制备27
- 3.2.2 硫/玉米芯活性炭复合材料的制备27-28
- 3.2.3 电极材料的制备28
- 3.3 结果与讨论28-36
- 3.3.1 硫/玉米芯活性炭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表征28-34
- 3.3.2 硫/玉米芯活性炭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分析34-36
- 3.4 本章小结36-38
- 第四章 来源于佛手的高孔隙多孔碳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38-48
- 4.1 引言38-39
- 4.2 实验过程39
- 4.2.1 佛手渣活性炭的制备39
- 4.2.2 硫/佛手渣活性炭复合材料的制备39
- 4.2.3 电极的制备39
- 4.3 硫/佛手渣活性炭复合材料的物性表征及电池性能39-46
- 4.3.1 硫/佛手活性炭复合材料的形貌、结构表征39-44
- 4.3.2 佛手渣活性炭/硫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分析44-46
- 4.4 本章小结46-48
- 第五章 超大孔容自组装等级结构纳米片状介孔碳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48-58
- 5.1 引言48-49
- 5.2 实验部分49-50
- 5.2.1 纳米片状介孔碳PCNS的合成49
- 5.2.2 S/CNS复合物的合成49-50
- 5.2.3 电极的制备50
- 5.3 结果与讨论50-57
- 5.3.1 己二酸和锌粉的降解过程50
- 5.3.2 PCNS的SEM和TEM图像分析50-51
- 5.3.3 S/PCNS复合物的XRD和TG分析51-52
- 5.3.4 S/PCNS复合物的SEM和TEM分析52-53
- 5.3.5 PCNS和S/PCNS复合物的气体吸附分析53-54
- 5.3.6 S/PCNS复合材料的电化学分析54-57
- 5.4 本章小结57-58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58-60
- 参考文献60-70
- 致谢70-7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72-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锡凤;程晓农;严冲;曹智娟;郝伟;刘晓光;;镍纳米片的制备、表征及摩擦学应用[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2 周晓锋;张小松;周建成;;石墨纳米片复合物的有效热导率和电导率(英文)[J];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2013年02期
3 高文斌;张莉;唐新峰;;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片状Bi_2Sr_2Co_2O_y粉体[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7期
4 李智军;张晖;范玉锋;薛河;;石墨烯纳米片电场增强因子的模拟计算与对比[J];中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5 乔素梅;葛晓陵;杨刚;;湿式微轧法制备纳米片状锌粉[J];有色金属工程;2013年02期
6 王耀先;贺国旭;王香;;氢氧化镍纳米片的制备及其超电容性质[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2年05期
7 顾玉芬;张新磊;樊丁;李翠霞;;TiO_2纳米片的合成、表征及其光催化性能[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8 张旺喜;张哲娜;聂龙辉;马丽;;AgBr/TiO_2(001)纳米片可见光光催化剂的制备[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9 章启军;孙承华;严峻;胡秀杰;周树云;陈萍;;低银量掺杂TiO_2纳米片薄膜的制备及其抗菌性能研究[J];影像科学与光化学;2010年04期
10 宋也黎;彭红红;李长生;唐华;晋跃;;MoSe_2纳米片的制备及其摩擦性能[J];机械工程材料;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晓华;杨化桂;李春忠;;{001}晶面主导的锐钛二氧化钛纳米片的热稳定性研究[A];颗粒学最新进展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晓晶;;无机纳米片的制备和再配列的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无机与配位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刘德宇;叶泽中;林海昕;任斌;田中群;;铜纳米片及其复杂合金纳米结构的合成及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张东阳;丁书江;Xiong Wen(David)Lou;;二硫化钼纳米片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锂离子存储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5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虞梦娜;杜祝祝;林进义;解令海;黄维;;萘酰亚胺基有机纳米片的二维生长和纳米复合[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3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C];2014年
6 崔聪颖;成英文;李文静;邱翠翠;马厚义;;金纳米片的刻蚀过程及其腐蚀机理[A];2010年全国腐蚀电化学及测试方法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0年
7 张桥;;银纳米片的胶体合成[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6分会:胶体与界面[C];2014年
8 陈圆;丁欢欢;刘天晴;;层状液晶中金属纳米片的制备[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6分会:胶体与界面[C];2014年
9 杨海丽;刘益江;周鹏;王启光;梁福鑫;杨振忠;;响应性聚合物/无机复合Janus纳米片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J:高分子复合体系[C];2013年
10 陈小兰;师赛鸽;黄艺专;陈美;汤少恒;莫世广;郑南峰;;不同表面修饰对钯纳米片活体行为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5分会:无机化学[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刘霞;科学家利用超薄沸石纳米片造出高效催化剂[N];科技日报;2012年
2 冯卫东;新型透明塑料薄如纸硬如钢[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金刚;层状分子筛的层间修饰与结构解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2 郭琬;铋系氧酸盐的形貌调控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张文东;BiOBr和C_3N_4的制备、表征及可见光催化氧化罗丹明B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尹莉;氧化钨纳米片与石墨烯基多级复合纳米材料的构筑与气敏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5 李秀万;氧化锰电极的纳米结构设计、制备及其储锂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刘飞;氮化硼基纳米材料与薄膜的催化剂辅助生长及其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李蓓蓓;富含{001}晶面二氧化钛光催化剂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朱金保;3d过渡金属氧化物超薄纳米片的合成及其储能性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9 钱红梅;金属、半导体纳米片的调控合成、组装及光电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10 胡晨晖;基于层状铌酸钾和α-磷酸锆的光降解和烯烃环氧化催化剂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涛;基于氧化钨纳米片多级复合纳米结构的制备与光催化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2 邹浩琳;功能化石墨烯与二硫化钼纳米片的制备及其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D];西南大学;2015年
3 李帮林;二维与零维二硫化钼纳米材料的制备及生物传感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4 胡连仁;二硫化钼(MoS_2)基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储锂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5 王楠;超临界二氧化碳辅助构筑的乳液环境中制备二维层状材料及其功能化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6 韩美胜;球磨法制备六方氮化硼纳米片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吴敢敢;石墨烯(石墨纳米片)/环氧树脂船用涂料防腐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8 邹志娟;共轭分子/二氧化钛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与催化性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何亚飞;二维纳米钼化合物及其功能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10 孙亚健;二维层状Ti_3C_2纳米片的液相剥离及在LIBs中的充放电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5689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lidianqilunwen/5689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