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光超短脉冲序列的频率倍乘技术
本文关键词:全光超短脉冲序列的频率倍乘技术
更多相关文章: 脉冲序列频率倍乘 滤波 微环谐振腔 自由光谱范围 耦合系数
【摘要】:超短脉冲技术被普遍应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光电子学以及激光光谱学等学科,使得这些学科对微观世界的研究和对新的超快过程的展现有了新的进展。超短脉冲技术为研究学者提供了全新的实验手段与极端的物理条件,对自然科学规律和人类社会规律的分析与研究,总结与进步产生积极而有意义的影响。基于锁模结构方法和直接调制方法实现的光脉冲频率倍乘技术,仅得到较低频率的脉冲序列。但是,在如今高速度发展的现代通信网络时代,人们对信息量和速度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生成频率较高的脉冲序列,超短脉冲频率倍乘技术孕育而生,并得到快速发展。本文基于时域分析法和频谱滤波技术来实现超短脉冲序列的频率倍乘。首先,对脉冲序列频率倍乘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其国内外对脉冲序列频率倍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对时域分析法进行重点分析,详细讨论了输出脉冲序列与光学滤波器周期和输入脉冲序列周期之间的关系,为下文中深入研究超短脉冲序列的频率倍乘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其次,利用传输矩阵法研究单级马赫-曾德尔干涉仪的输出光谱,详细分析了组成单级单级马赫-曾德尔干涉仪的耦合器的耦合比、臂长差、有效折射率等参数,对马赫-曾德尔干涉仪的输出光谱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马赫-曾德尔干涉仪实现超短脉冲序列的频率倍乘。最后,运用传输矩阵法系统地分析串联耦合微环谐振腔的输出端透射光谱,对比分析了单环谐振腔与串联耦合双环谐振腔的输出透射谱特性。讨论了微环半径、微环谐振腔的耦合系数、微环个数对串联耦合微环谐振腔的透射光谱的影响。然后,利用不同参数下的串联耦合微环谐振腔实现超短脉冲序列的频率倍乘,并比较超短脉冲序列频率倍乘效果。简单比较马赫-曾德尔干涉仪和微环谐振腔两种光学滤波器实现超短脉冲序列频率倍乘的优劣。
【关键词】:脉冲序列频率倍乘 滤波 微环谐振腔 自由光谱范围 耦合系数
【学位授予单位】:北方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786.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4
- 1.1 课题背景及选题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1
- 1.3 课题研究内容11-12
- 1.4 课题研究内容12-14
- 第二章 超短脉冲序列频率倍乘技术原理14-18
- 2.1 时域分析法14-17
- 2.2 本章总结17-18
- 第三章 基于马赫-曾德尔干涉仪的超短脉冲序列频率倍乘的研究18-30
- 3.1 单级马赫-曾德尔干涉仪的构成与输出特性18-27
- 3.1.1 传输矩阵法19-21
- 3.1.2 输出特性仿真分析21-27
- 3.2 基于单级马赫-曾德尔干涉仪实现PRRM27-29
- 3.3 本章总结29-30
- 第四章 微环谐振腔的特性分析30-46
- 4.1 单环谐振腔传输模型的结构及特性分析30-35
- 4.1.1 单环谐振腔的传输结构及传递函数30-32
- 4.1.2 单环谐振腔传输模型的特性分析32-35
- 4.2 串联耦合微环谐振腔传输模型的结构及特性分析35-38
- 4.2.1 串联耦合微环谐振腔传输模型的结构及传递函数35-38
- 4.3 双环谐振腔传输模型的结构及特性分析38-44
- 4.3.1 双环谐振腔传输模型的传递函数38-40
- 4.3.2 双环谐振腔传输模型的特性分析40-44
- 4.4 本章总结44-46
- 第五章 基于微环谐振腔的脉冲序列频率倍乘技术分析46-51
- 5.1 单环谐振器与双环谐振器的PRRM效果对比46-49
- 5.2 优化参数对输出脉冲序列包络的整形49-50
- 5.3 本章总结50-51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51-53
- 参考文献53-57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57-58
- 致谢5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振和;;“超短脉冲效应”的探讨[J];量子电子学;1988年02期
2 咏涛;时间透镜可放大超短脉冲[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0年07期
3 胡婧,张贵忠,张百钢,禹国俊,向望华;利用频率分辨光学门回归超短脉冲振幅和相位(英文)[J];光电子·激光;2002年03期
4 赵曼,王丽,韩秀友,宋春荣;混浊介质对超短脉冲光学性质的影响[J];激光杂志;2003年02期
5 白光;强激光超短脉冲对电子直接加速[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4年06期
6 陈钰琦,左都罗,程祖海;红外超短脉冲技术的研究进展[J];光学与光电技术;2005年02期
7 刘丰;宋有建;邢岐荣;胡明列;王昌雷;柴路;王清月;;150 μW小型化超短脉冲太赫兹辐射源[J];中国激光;2009年08期
8 莎燕;;贝耳实验室获得千兆瓦功率的超短脉冲[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82年09期
9 孙贤颐,李港,华有年,殷宝璐,姚煜球;用于测量激光超短脉冲宽度的智能化测量仪[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10 李蓉芳;用超短脉冲记录波前的形状[J];光机电世界;1994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骝;;从独上高楼到蓦然回首——从光噪声到激光超短脉冲[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10:发明与发现上升到科学理论的条件和过程[C];2007年
2 贺贤土;;超短脉冲超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3 王晓东;;利用交叉偏振波技术提高超短脉冲信噪比[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4 程静;周建英;;共振周期介质中的超短脉冲传播[A];Strong Field Laser Physics--Proceedings of CCAST(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2年
5 王兵兵;程太旺;李晓峰;傅盘铭;刘杰;陈式刚;;原子在超短脉冲中的的电离及高次谐波[A];2004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论文集(二)[C];2004年
6 吴昆;彭滟;徐士祥;曾和平;;用光参量放大产生载波-包络相位稳定的超短脉冲[A];上海市激光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杨义胜;郑万国;谭吉春;马驰;韩伟;李恪宇;钟伟;;超短脉冲的高效三倍频分析[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淳丽雅;阮成礼;杨宏春;;超短脉冲辐射传播特性的实验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微波能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曹士英;黄文捷;张志刚;柴路;王清月;;超短脉冲位相测量仪的成功研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张丰收;魏宝仁;;高离化态重离子、超短脉冲强激光与钠团簇相互作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毛黎;再造一个激光行业的微软神话[N];科技日报;2007年
2 李学华;飞秒级超短脉冲激光束整形技术获突破[N];科技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培;超短脉冲载波包络相位相关效应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刘兰琴;高功率超短脉冲钛宝石激光光束控制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5年
3 李敏;高阶非线性效应下的超短脉冲光孤子的解析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4 邹其徽;超短脉冲光束的传输特性和光谱异常行为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5 邓圆;超短脉冲强激光在介质中的传输及激光在水下声源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13年
6 周慧;紫外与真空紫外超短脉冲的产生及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7 宋丽军;超短脉冲激光器的实验及理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5年
8 郝强;紫外光学频率梳驱动源的关键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廖青;超短脉冲相位测量及非顺序双电离电子关联[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杨康文;光纤飞秒光梳高功率放大与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益;超短脉冲热声系统的设计与实验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刘Z赯,
本文编号:10673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067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