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多功能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9 22:32

  本文关键词:多功能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光纤传感 多功能分布式传感 应变监测 温度监测 入侵监测


【摘要】: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是一种以光纤作为传输介质和传感元件的新型传感技术,能对被测参量进行分布式监测,具有传统机电传感器无法比拟的优势,例如体积小,重量轻,抗电磁干扰能力强,灵敏度高等。基于相位敏感光时域反射的分布式传感技术能对扰动信号进行监测,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能对表征结构健康状态的温度和应变进行监测。但目前分布式光纤传感领域均以单一系统实现上述参量的单一监测,要实现多参量的监测需要多个系统,成本很高,因此需要研究多功能/多参量传感技术。基于自发布里渊散射的分布式传感系统中普通单模光纤的受激阈值较低,容易产生受激现象;另外对于常规的温度和应变双参量同时监测系统中光功率对温度、应变不够敏感,因此测量精度低。本文针对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进行了相关研究,并找到相应解决办法,为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工程化应用解决了部分难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介绍了光纤中的三种后向散射光,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基于相位敏感光时域反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原理和基于布里渊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原理,从原理和结构图上说明了用单个系统实现多功能多参量监测的可行性。(2)介绍了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分类,重点介绍了基于相位敏感光时域反射计的分布式传感技术和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的分布式传感技术,并分析了将两种技术结合在一起实现多功能多参量传感的优点和广阔应用前景。(3)通过综合分析提出了基于相位敏感光时域反射计(Φ-OTDR)和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时域分析仪(BOTDA)的多功能多参量传感方案,根据方案特点给出了各器件的选型和参数的设计;分析了多功能传感方案实现入侵监测时的相邻入侵信号临界分辨问题,通过玻尔兹曼拟合方法在2m空间分辨率下实现了1.23m的双峰分辨精度,同时获得了脉冲宽度与系统能识别的相邻入侵信号最小间距的关系。另一方面分析了多功能传感方案实现应变测量时的应变频移系数,通过洛伦兹拟合得到的应变频移系数与理论值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并由此获得该系统在3m空间分辨率下的应变测量精度为3.17??;分析了多功能传感方案测量温度时的温度频移系数,同样利用洛伦兹拟合方法获得系统在3m空间分辨率下的温度测量精度为0.45℃。(4)介绍了特种光纤的种类,重点介绍了保偏光纤、色散补偿光纤和光子晶体光纤的原理以及在光纤传感技术上的应用;研究了普通光纤和高非线性光纤光纤的布里渊散射光谱特征,包括两种光纤布里渊增益带宽,中心频率以及受激布里渊阈值的对比,发现高非线性光纤布里渊增益带宽更宽,中心频率更小,受激布里渊阈值为78m W,比普通单模光纤的7.9m W更高,因此在某些需要用BOTDR系统的场合下可以降低受激布里渊效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得到了高非线性光纤的温度频移系数为0.413MHz/℃,应变频移系数为0.0309MHz/??;基于理论研究与实验验证提出一种基于高非线性光纤的温度和应变双参量测量方案,并给出方案中各器件的选型要求。
【关键词】:光纤传感 多功能分布式传感 应变监测 温度监测 入侵监测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253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22
  • 1.1 引言11-12
  • 1.2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简介12-17
  • 1.2.1 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的特征参量12-13
  • 1.2.2 典型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器13-17
  • 1.3 基于相位敏感光时域反射计的分布式传感技术17
  • 1.4 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的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17-18
  • 1.5 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18-20
  • 1.6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20-22
  • 第二章 光纤中的散射以及分布式光纤传感原理22-29
  • 2.1 光纤中的三种散射22-24
  • 2.1.1 瑞利散射22-23
  • 2.1.2 布里渊散射23-24
  • 2.1.3 拉曼散射24
  • 2.2 基于Φ-OTDR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原理24-26
  • 2.3 基于BOTDA的分布式光纤传感原理26-28
  • 2.4 本章小结28-29
  • 第三章 多功能分布式光纤传感系统的研究29-52
  • 3.1 系统整体设计29-31
  • 3.2 器件的选用与参数设计31-39
  • 3.3 多功能系统相邻入侵信号临界分辨问题的研究39-44
  • 3.3.1 基于多功能传感的相邻两点入侵实验40-41
  • 3.3.2 相邻两点入侵临界分辨的研究41-43
  • 3.3.3 脉冲宽度与相邻两点入侵临界分辨距离的关系43-44
  • 3.4 多功能系统应变传感精度的研究44-50
  • 3.4.1 基于多功能传感的应变传感实验44-45
  • 3.4.2 布里渊频移的洛伦兹线型拟合45-49
  • 3.4.3 多功能传感中应变测量精度的研究49-50
  • 3.5 多功能系统温度测量结果50
  • 3.6 本章小结50-52
  • 第四章 基于高非线性光子晶体光纤的温度和应变传感实验52-65
  • 4.1 特种光纤简介52-54
  • 4.1.1 保偏光纤52-53
  • 4.1.2 色散补偿光纤53
  • 4.1.3 光子晶体光纤53-54
  • 4.2 高非线性光子晶体光纤温度和应变传感的实验研究54-61
  • 4.2.1 系统结构框图54-56
  • 4.2.2 高非线性光纤的温度和应变传感研究56-61
  • 4.3 利用高非线性光纤实现温度、应变双参量同时监测方案61-63
  • 4.3.1 理论基础61-62
  • 4.3.2 基于高非线性光纤的温度、应变双参量同时监测方案62-63
  • 4.4 本章小结63-65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5-67
  • 5.1 总结65-66
  • 5.2 展望66-67
  • 参考文献67-7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72-73
  • 致谢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旭苹;王峰;路元刚;;基于布里渊效应的连续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9年11期

2 张超;饶云江;贾新鸿;苌亮;冉曾令;;基于双向拉曼放大的布里渊光时域分析系统[J];物理学报;2010年08期

3 马庆;;基于虚拟仪器的布里渊信号的采集和识别[J];硅谷;2011年11期

4 解占林;王英民;王奇;鱼海涛;;基于动态布里渊线宽的海水温度反演[J];激光技术;2012年04期

5 徐捷,陈钰明,何国珍;受激布里渊后向散射的模式及时间特性[J];中国激光;1984年05期

6 徐至展,钱爱娣,张文琦,唐永红;受激布里渊侧向散射的光谱特征[J];科学通报;1985年07期

7 丁迎春,吕志伟,何伟明;种子光与抽运光能量比对布里渊放大的影响[J];物理学报;2002年12期

8 丁迎春,吕志伟,何伟明;相遇时间对布里渊放大的影响[J];光学学报;2002年07期

9 丁迎春,吕志伟,何伟明;受激布里渊放大光脉冲波形的研究[J];物理学报;2003年09期

10 哈斯乌力吉,吕志伟,何伟明,王双义;利用不同介质进行布里渊放大的研究[J];物理学报;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航杰;;布里渊型分布式光纤传感器的设计与实现[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2 李芳菲;崔启良;李敏;贾茹;杨凯锋;张剑;周强;邹广田;;高温高压条件下氨的布里渊散射光谱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长江;杨经国;;聚苯乙烯的受激布里渊散和光损伤[A];全国第三届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1985年

4 何伟明;刘红博;哈斯;吕志伟;;微弱光信号布里渊放大的噪声抑制研究[A];豫赣黑苏鲁五省光学(激光)学会联合学术2012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王月珠;陈德应;鞠有伦;王骐;马祖光;;用被动式受激布里渊相位共轭腔改善光束质量[A];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暨第六届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1年

6 陈德应;王月珠;鞠有伦;马祖光;;用主动式受激布里渊相位共轭腔获得优质强激光[A];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暨第六届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赞;微弱光信号的低噪声布里渊放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方文磊;布里渊放大噪声抑制与双信号竞争放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李宏亮;光纤中双峰布里渊增益及其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4 王雪;基于多模声波导光纤的布里渊光时域反射技术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5 陈义;基于布里渊放大的非共线激光组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6 邓坤;基于拉曼放大及脉冲编码组合技术的布里渊光时域分析系统研究及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7 詹伟伟;布里渊光时域反射传感技术中频谱信号的分析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8 李健宇;布里渊分布型光纤温度和应变传感及信号处理方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河北);2009年

9 崇学庆;四频差动布里渊光纤陀螺方案及其光源稳频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10 安习文;交叉泵浦布里渊放大系统增益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149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1149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60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