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超高速并行时钟数据恢复电路的研究与设计

发布时间:2017-11-08 07:25

  本文关键词:超高速并行时钟数据恢复电路的研究与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光纤通信 并行时钟数据恢复 锁相环 相位选择 相位插值


【摘要】:并行传输作为大幅提高传输带宽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超高速光纤通信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时钟数据恢复电路(CDR)作为超高速(光纤)数字通信中的关键技术,国内外都在对其进行持续不断地研究,以期达到更适用、更佳的性能。近年来,伴随着超高速并行光互联的兴起,应用于并行光互联中的CDR技术,即并行CDR技术成为研究的焦点。本文首先对几种经典的并行CDR方案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随后对构成并行CDR的单信道CDR电路进行了相应介绍。对基于锁相环(PLL)型时钟数据恢复电路以及基于相位选择(PS)/相位插值(PI)型时钟数据恢复电路进行了重点介绍。在上述基础上,设计了一种5Gb/s/ch的并行CDR电路。该并行CDR电路由PLL型CDR以及PS/PI型CDR组合实现。其中,PLL型CDR主要包括半速率鉴相器、电荷泵以及环形压控振荡器等结构单元。电荷泵采用自举基准并加入运放,从而改善了充放电电流之间的匹配特性。环形压控振荡器中的延迟单元采用电感峰化技术拓展了其带宽,同时实现了较高的振荡频率。通过增加一对栅极接地的NMOS管,其调谐频率以及调谐范围均得到了相应提高,线性度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PS/PI型CDR主要由Bang-Bang型PD、PS/PI单元以及控制电路等基本单元构成。其中,PS/PI电路与传统结构相比,节省了两个PS电路,从而在电路复杂度以及功耗等方面得到了相应改善。该并行CDR中,PLL型CDR从输入数据中提取出的两路的正交时钟,不仅可以完成本信道的数据恢复,同时,该正交时钟又将作为后续信道的参考时钟,完成后续信道中PS/PI型CDR的时钟和数据恢复。与传统并行CDR相比,避免了全部采用PLL型CDR而造成的压控振荡器(VCO)之间的相互干扰。该并行CDR电路不需要额外的本地参考时钟,同时可以扩展为多路。本设计整体芯片版图面积为1.7×1.585mm2,电路核心模块功耗为172.4mW。仿真结果显示,当输入为并行数据为5Gb/s时,该电路恢复出的时钟与数据的峰峰抖动值分别为6.1ps、8.1ps,8.7ps、11.2ps。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929.11;TN40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钟恢复(1)——高速串行设计测试和测量中的关键点[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1年10期

2 余长宏;李培弘;刘济林;;一种新型基于时压转换的时钟自恢复电路[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8年02期

3 Greg Lechem inant;;校正时钟恢复以用于测试同步[J];今日电子;2012年08期

4 ;测试和测量[J];今日电子;2007年04期

5 江黎;钟洪声;;一种全数字时钟数据恢复电路的设计与实现[J];通信技术;2008年11期

6 何力;;分组时钟恢复算法解析[J];电信网技术;2013年10期

7 范宏海;网同步与时钟管理系统[J];北京电信科技;1997年04期

8 ;时钟恢复(3)——高速串行设计测试和测量中的关键点[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1年12期

9 张研;王庆娟;常劲帆;王铮;李秋菊;肖腾飞;王炜;;两种远距离时钟传输方式的性能比较[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4年02期

10 张鹏程;苏厉;金德鹏;曾烈光;;电路仿真中自适应时钟恢复的数字化方法[J];光通信技术;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曹静静;;802.16D中的时钟恢复技术[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08年

2 刘林;;TDMoIP的FPGA实现[A];2007通信理论与技术新发展——第十二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7年

3 杨知行;刘昌清;郭兴波;潘长勇;;一种适用于突发通信的时钟恢复技术[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6年

4 熊yN灵;殷燕芬;;关于TDMoIP时钟恢复算法的研究与实现[A];中国通信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9年

5 孙捷;任德昊;;一种从SDH线路信号中提取高质量时钟的方法[A];四川省通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2006年

6 陈庆华;刘熹;徐子平;;ATM电路仿真设备中自适应时钟恢复算法的设计与实现[A];开创新世纪的通信技术——第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郭兴波;杨知行;张国敬;邱松;;“FY-2C”原始云图数据时钟恢复技术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八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8 洪波;金宁;肖英;;MPEG-2编解码系统中的时钟恢复和音视频同步[A];2006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一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曾安辉;张_g;王劲涛;张国敬;潘长勇;;基于SC-FDE的无线突发通信系统设计[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六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美国川崎微电子;突发时钟恢复技术助力10G EPON腾飞[N];通信产业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郭淦;高速串行通信中的时钟恢复技术[D];复旦大学;2005年

2 黄田野;基于光纤非线性的全光时钟恢复和超宽带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吴义华;利用ADC测量时钟技术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商林峰;LAWCA读出电子学时钟分发与数据传输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柳;铁路无线接入网时钟频偏分析及其对列控业务QoS影响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2 花正贝;符合PCIe2.0规范的时钟数据恢复电路设计[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石捷锋;40Gb/s SerDes系统的时钟数据恢复电路优化设计[D];东南大学;2016年

4 郑文杰;SerDes接收系统中低功耗时钟数据恢复电路的设计[D];东南大学;2016年

5 窦盼;3.125Gb/s SerDes发射系统中PLL时钟倍频器的设计[D];东南大学;2015年

6 李志贞;超高速并行时钟数据恢复电路的研究与设计[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7 林晓;粒子物理实验中时钟相位的精确控制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8 鲁莽洪;分组网络时钟传送与恢复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9 许明;基于锁相环技术的片内时钟稳定电路[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王一可;光采样中的自动耦合控制系统与时钟恢复算法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561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1561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a4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