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硬件协同仿真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本文关键词:软硬件协同仿真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
更多相关文章: 软硬件协同仿真 SCE-MI协议 交易器 仿真数据回读功能功能
【摘要】:从晶体管的出现到高集成度SoC芯片的快速发展,半导体行业有着极其辉煌的发展历史。同时随着集成电路的设计规模越来越大,SoC设计技术带来的超大规模逻辑单元使得验证所花费的时间占整个设计流程的70%以上。而传统的RTL仿真软件,如VCS, NC Verilog等,没有办法在合理的时间内完全覆盖整个验证过程。在此基础上,工业界采用了FPGA原型验证技术作为IC设计验证工作的补充。但是,FPGA原型验证技术的弱可视性限制了该技术在SoC设计中的使用范围。为此学术界于2007年提出了SCE-MI 2.0协议,旨在利用硬件的速度优势和软件数据处理功能的多样化来优化整个仿真的速度。但是目前业界还没有可靠且低成本的解决方案,本文利用流接口PIPE,结合NoC互连技术,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软硬件协同仿真硬件架构。基于这一架构,可以获得相比于传统RTL仿真工具1000倍以上的仿真速度,成功解决了仿真效率低的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分析上述瓶颈问题引出了软硬件协同仿真的概念,并详细介绍了基于SCE-MI协议的软硬件协同仿真平台的设计方案:软件侧产生测试激励并通过物理通道传输给硬件侧,然后硬件侧将得到的仿真数据通过物理通道回传至软件侧,最后由软件侧对仿真数据进行处理并生成波形文件。本文主要讨论并设计实现了软硬件协同仿真平台中的软件侧SCE-MI接口、硬件侧SCE-MI接口、交易器和仿真数据回读功能功能模块,并在硬件结构中应用NoC互连网络。软件侧SCE-MI接口一方面负责测试激励的生成、处理以及向下发送,另一方面负责仿真数据的接收和处理;硬件侧SCE-MI接口主要负责接收处理测试激励并通过NoC连接网络发送至相应的交易器,以及将从特定的交易器中获取的仿真数据发送至软件侧;交易器一方面将从硬件侧SCE-MI接口接收的测试激励传输至DUT相应的端口,另一方面将接收的仿真数据通过NoC连接网络传输至硬件侧SCE-MI接口;仿真数据回读功能功能模块主要负责仿真数据的获取并将其传输给交易器。最后,本文将软件侧SCE-MI接口、硬件侧SCE-MI接口、NoC互连网络、交易器和仿真数据回读功能功能模块,集成到整个平台之中,通过具体的实验验证了该平台的快速仿真和调试的能力,并与其它工具进行了性能比较。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N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柴旭东,李伯虎,熊光楞,全春来,王行仁,朱文海;复杂产品协同仿真平台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2年07期
2 宋少云;;稳态耦合场的协同仿真[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6年07期
3 陈小平;田忠;廖恬瑜;;基于事务级软硬件协同仿真技术的研究[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7年06期
4 王恩青;;协同仿真是怎样炼成的[J];航空制造技术;2007年12期
5 梅林涛;;精益研发之协同仿真[J];舰船科学技术;2008年04期
6 刘军华;杨海钢;;一种快速并行协同仿真的验证方法[J];微电子学;2008年04期
7 梅林涛;;从协同仿真到精益研发[J];机械工业信息与网络;2009年02期
8 梅林涛;;从协同仿真到精益研发[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9年08期
9 梅林涛;;从协同仿真到精益研发[J];舰船科学技术;2009年04期
10 ;电子产品多学科(热—固—流—电磁)协同仿真[J];舰船科学技术;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江云;王行仁;;协同仿真环境体系结构[A];二○○一年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2 刘更;贺朝霞;;面向复杂机械产品的协同仿真环境研究[A];第四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陆源;;一个混合复杂系统的协同仿真[A];二○○一年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苟凌怡;熊光楞;陈斌元;柴旭东;杨流辉;陈晓波;;支持虚拟样机的协同仿真平台关键技术研究[A];二○○一年中国系统仿真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5 金伟新;肖田元;;分布式集群协同仿真研究[A];2003年全国系统仿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蹇佳;张和明;;基于商品化软件的多领域协同仿真及其在复杂产品设计中的应用[A];2003年全国系统仿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王继燕;胡庆泉;;协同仿真技术在机器人轨迹控制教学研究中的应用[A];力学与工程应用[C];2012年
8 陈晓波;李君龙;肖田元;;面向复杂产品设计的协同仿真优化理论、方法及应用[A];'2010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张桥;;工程系统协同仿真技术发展方向初探[A];中国航空学会液压气动专业2005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桥;;工程系统协同仿真技术发展方向初探[A];中国航空学会控制与应用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恩青;协同仿真平台助力“中国制造”自主创新[N];中国质量报;2007年
2 凌曼文;国有企业级协同仿真平台问世[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3 安世亚太 王恩青;协同仿真源自客户实践(二)[N];中国航天报;2007年
4 ;协同仿真是大趋势[N];中国电子报;2009年
5 ;中国航空工业期待协同仿真环境[N];中国航空报;2004年
6 ;MSC企业级多学科协同仿真方案[N];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
7 ;ANSYS协同仿真环境[N];中国航空报;2004年
8 李冠礁;航天仿真助力降本增效[N];中国航天报;2014年
9 王易;实现CAD/CAE协同设计与管理[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10 记者 魏敬民;MSC与Engineous公司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N];中国船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洪亚军;单兵武器协同仿真与系统优化设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2 孙成通;工程机械虚拟样机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9年
3 朴明伟;车辆动态系统协同仿真及刚柔耦合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4 赖一楠;XX卫星热控百叶窗系统设计及虚拟样机协同仿真[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娜;下肢助力外骨骼改进设计与控制算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2 杨滔;软硬件协同仿真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3 刘科研;虚拟样机协同仿真平台的数据/模型管理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4 温荣耀;新型出铝车机液系统协同仿真与结构分析[D];中南大学;2012年
5 李小飞;铰接式履带车机电液协同仿真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蒋余芬;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柔性机翼协同仿真与应用[D];清华大学;2006年
7 韩虎;产品开发中协同仿真技术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6年
8 芮国强;基于HLA的协同仿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9 李洪娥;基于RTI的协同仿真系统交互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10 路禹;基于软硬件协同仿真的IP核验证平台的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011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301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