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道内光热效应致蒸发特性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微通道内光热效应致蒸发特性实验研究 出处:《重庆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光微流体 光热效应 蒸发速率 温度变化 NaCl溶液
【摘要】:微纳加工技术的发展使得传统化学和生物实验室的大部分功能可以集成到一个微小芯片上,形成微流控芯片实验室,在分析化学和生化领域产生了很多革新。而光流体技术是微流控技术中的新兴领域,该技术将光学技术引入到微流控系统中,使得两者的优点得到了有效结合。光能通过光热敏感材料或者流体的直接吸收转化成热,即光热效应是光和流体相互作用的一种重要实现方式。基于光热效应,尤其是基于光热效应致相变过程已形成了许多新的微流控装置,但大多侧重于对功能的实现,对其中的蒸发特性缺乏深入的认识。因此,研究微通道内光热效应致蒸发特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可视化实验手段和图像处理技术,对微通道内光热效应致蒸发特性开展研究工作,实验采用波长为1550nm的红外聚焦光作为光热效应激发光源。首先制备100μm×185μm的T型微通道,并在主通道出口加工了带微型端口的出口,研究光热效应驱动纯水在端口处弯液面蒸发速率、界面温度变化、界面传质特性以及激光功率、光斑位置及通道尺寸对蒸发的影响。然后以微通道内部水柱为研究对象,研究光热效应致纯水蒸发特性;重点研究了激光功率、光斑位置、液柱初始长度对蒸发的影响。最后,以微通道内Na Cl溶液液柱为研究对象,研究光热效应致Na Cl溶液的蒸发特性;探讨激光功率、光斑位置及Na Cl溶液浓度对蒸发的影响,并了解Na Cl溶液蒸发结晶过程以及结晶前溶液的过饱和度变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微端口处弯液面蒸发的研究发现激光开启后界面温度迅速增加。在刚开始时,界面温度分布不均匀。由于激光持续加热,界面温度会上升到一个稳定值,而且界面温度分布变得均匀。界面最大温升和蒸发速率随激光功率增大呈近线性趋势增加,随光斑位置增大呈近抛物线趋势减弱。微通道宽度增加后,界面蒸发速率减小。对于界面传质系数,研究发现在所有工况下的传质系数几乎相同,约0.4 m/s。2)对微通内纯水蒸发,激光开启后,蒸发界面附近水温度迅速上升并在界面产生蒸发。在蒸发过程中,液柱前端界面不断后移,前端界面基本不和冷凝液滴聚合。蒸发界面附近水工质最大温升随激光功率变化呈线性增长,蒸发速率随加热距离的增大呈近抛物线下降。液柱长度很短时,蒸发会在液柱的前后界面同时进行,当液柱的长度达到1000μm以上时,后端界面的蒸发基本可以忽略。3)对微通道内Na Cl溶液蒸发,饱和Na Cl的蒸发速率远低于同工况下水的蒸发速率。蒸发过程中,Na Cl溶液逐渐浓缩,经过长时间激光加热后,溶液的过饱和度增加到90%左右,液柱中Na Cl开始结晶生长。溶液最大温升随激光功率变化呈线性增长,蒸发速率随加热距离的增大呈近抛物线下降。溶液最大温升值随Na Cl浓度增加呈近线性趋势下降。界面蒸发速率随Na Cl浓度增加呈近抛物线趋势下降。
[Abstract]:In this paper , the influence of laser power , spot position and initial length of liquid column on evaporation is studied . When the length of the liquid column reaches more than 100渭m , the evaporation of the back - end interface can be neglected . 3 ) The evaporation rate of saturated Na Cl is much lower than the evaporation rate of the water under the same working condition . During the evaporation process , the Na Cl solution is gradually concentrated . After long - term laser heating , the saturation of the solution increases to about 90 % .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rise of the solutio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heating distance . The maximum temperature rise of the solutio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Na Cl . The evaporation rate of the solution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oncentration of Na Cl .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4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春霞,黄新波;微通道的流动阻力分析[J];微纳电子技术;2004年07期
2 刘婷婷,高杨,李磊民,胡莉;微通道冷却器的数值分析[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5年S1期
3 王浩;吴慧英;郑平;;芯片微通道沸腾相变过程中流动交变现象探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S2期
4 高杨;白竹川;刘婷婷;袁明权;;微通道尺寸对开通道电渗泵性能的影响[J];微纳电子技术;2010年11期
5 喻世平;微通道传热的近似分析[J];电子机械工程;1994年03期
6 程婷;罗小兵;黄素逸;刘胜;;基于一种微通道散热器的散热实验研究[J];半导体光电;2007年06期
7 陈德良;冯彩玲;秦水介;;石英微通道内测量细胞表面电荷的研究[J];激光技术;2009年06期
8 陈从平;张涛;董小刚;;点胶微通道结构参数对胶体挤出过程影响规律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9 王艳;丁桂甫;张东梅;顾东华;;新型微通道散热器设计仿真[J];电子器件;2007年01期
10 韩宾;高杨;王保安;;V型微通道热沉的加工与测试[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史东山;李锦辉;刘赵淼;;关于微通道相关问题研究方法现状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逄燕;刘赵淼;;温黏关系对微通道内液体流动和传热性能的影响[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范国军;逄燕;刘赵淼;;微通道中液体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因素概述[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刘丽昆;逄燕;刘赵淼;;几何参数对微通道液体流动和传热性能影响的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丽昆;刘赵淼;申峰;;几何参数对微通道黏性耗散影响的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肖鹏;申峰;刘赵淼;;微通道中矩形微凹槽内流场的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肖鹏;申峰;刘赵淼;李易;;凹槽微通道流场的三维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周继军;刘睿;张政;廖文裕;佘汉佃;;微通道传热中的两相间歇流[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夏国栋;柴磊;周明正;杨瑞波;;周期性变截面微通道内液体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娄文忠;Herbert Reichel;;硅微通道致冷系统设计与仿真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陈杰;空调将进入微通道时代[N];科技日报;2008年
2 张亮;美海军成功为未来武器研制微型散热器[N];科技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滔;微通道换热器传热和制冷剂分配特性的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翟玉玲;复杂结构微通道热沉流动可视化及传热过程热力学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3 赵亮;电动效应作用下微通道内液体流动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李志华;微通道流场混合与分离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季喜燕;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动及传质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6 贺占蜀;交错互通微通道多孔网格板制造及其强化传热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范晓光;微通道内蒸汽及混合蒸气冷凝流动与传热[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8 金庆辉;微通道电泳芯片系统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2年
9 刘江涛;微通道内单相和相变传热机理与界面特性[D];清华大学;2008年
10 全晓军;硅基梯形微通道内水蒸汽凝结换热特性及等温同向喷射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天琦;新型分合式微通道混合性能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2 何颖;三角形截面微通道中流体的流动和换热特性的理论研究和结构优化[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雅鹏;垂直磁场作用下平行板微通道内Maxwell流体的周期电渗流[D];内蒙古大学;2015年
4 吴媛媛;制冷压缩冷凝机组中微通道换热器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马晓雯;硅基底表面特性对微通道界面滑移的影响[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6 张志强;微通道蒸发器表面结露工况下性能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7 毛航;二氧化碳微通道气冷器优化设计及分子动力学模拟[D];郑州大学;2015年
8 崔振东;微通道内空化流动传热的Lattice Boltzmann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5年
9 邱德来;疏水性对微通道流动与换热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10 张蒙蒙;二氧化碳微通道平行流气冷器流量分配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012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401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