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电磁兼容的高速传输电连接器结构优化
本文关键词:基于电磁兼容的高速传输电连接器结构优化 出处:《微波学报》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电连接器 电磁兼容 静电防护 屏蔽罩 波导孔
【摘要】:针对目前高速传输电连接器插头电磁兼容性能较差的现状,提出了改进结构以增强其电磁兼容性能。结构改进为插头对接端增加屏蔽罩结构,并根据波导理论评估了当屏蔽罩对接端厚度h=0.28 cm时,电连接器能增加38.5 d B的屏蔽效能。对改进前后的电连接器插头进行电磁场屏蔽效应仿真,仿真结果表明结构改进使屏蔽效能增加了21.9 d B,验证了结构改进的可行性。对改进前和改进后的结构进行了静电抗扰度试验和电磁屏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结构改进前空气放电和接触放电引起的接触件两端电压分别为37.6 V、14.3 V,结构改进后空气放电和接触放电引起的接触件两端电压分别为4.8 V、3.3 V,结构改进后插头端面屏蔽效能为15.2 d B。基于电磁兼容的高速传输电连接器结构优化为电连接器设计、电磁兼容性能升级提供了参考。
[Abstract]:In view of the poor EMC performance of high speed transmission connector plugs, an improved structure is proposed to enhance its EMC performance. Based on the waveguide theory, the thickness of the butt end of the shield is estimated to be 0.28 cm. The electrical connector can increase the shielding efficiency of 38.5 dB. The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effect of the plug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rovement is simulat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uctural improvement increases the shielding efficiency by 21.9 dB, which verifies the feasibility of the structural improvement. Electrostatic immunity test and electromagnetic shielding test are carried out for the structure before and after the improvemen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voltage at both ends of the contact caused by air discharge and contact discharge is 37.6 V / 14.3 V respectively. The voltage at both ends of the contact caused by air discharge and contact discharge is 4.8 V / 3. 3 V, respectively. The shielding efficiency of the end face of the plug is 15.2 dB after the structure improvement. The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the high speed transmission electrical connector based on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design of the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the upgrading of the EMC performance.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大学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基金】:贵州省联合基金(LH2014-7043)
【分类号】:TM503.5;TN03
【正文快照】: 引言随着时钟频率不断提高,电子设备的电磁兼容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电子设备需要越来越高的抗电磁干扰能力。电连接器作为整个电子设备的信息接口,各种电磁干扰在接口处尤为严重,因此,在信息系统设计时,通常采用滤波电路、线路布局、良好的接地技术来降低外部电磁干扰,但随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金龙;高可靠线簧式电连接器[J];电子机械工程;2000年01期
2 杨奋为;航天电连接器的选用[J];机电元件;2000年04期
3 杨奋为;航天电连接器的失效预防[J];机电元件;2001年04期
4 彭祥基;浅谈国内圆形电连接器的标准化[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02年01期
5 匡秀娟;赵仕彬;;小型圆形耐高压电连接器的研制[J];机电元件;2006年02期
6 Roger Sutcliffe;;如何选择电连接器[J];今日电子;2006年11期
7 蒋新悦;;滤波技术在电连接器中的应用[J];机电元件;2006年04期
8 薛云智;党喜龙;;提高电连接器收口质量的工艺研究[J];机电元件;2006年04期
9 王东;刘建华;许良军;;电连接器实验室的联合共建[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年11期
10 杨奋为;;军用电连接器的应用及发展[J];机电元件;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文华;吴友义;高亮;陈泽宗;潘骏;;电连接器真空环境试验电压加载方式研究[A];2009年全国机械可靠性技术学术交流会暨第四届可靠性工程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9年
2 彭祥基;;圆形电连接器发展综述[A];中国电子学会元件分会连接器与开关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匡秀娟;;小圆形耐高压电连接器的研制[A];中国电子学会元件分会连接器与开关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张树琨;;浅谈电连接器液体浸渍试验[A];第十一届全国可靠性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章文捷;苗枫;张娟;马静;高华;;舰船舱外电连接器防护工艺规范(报批稿)[A];第四届电子产品防护技术研讨会论文集(续)[C];2004年
6 刘娟;陈文华;高亮;钱萍;卢献彪;;电连接器步进应力加速退化试验建模与统计分析[A];2012年全国机械行业可靠性技术学术交流会暨第四届可靠性工程分会第四次全体委员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陆劲;;电连接器的混合气体腐蚀试验[A];第五届电子产品防护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陈学永;董文亮;;电连接器可靠性设计探讨[A];中国电子学会元件分会连接器与开关第八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陆劲;;如何确定电连接器的载流容量曲线[A];2007'第十二届全国可靠性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10 方贞泽;张德卿;王欣;;电连接器的电接触理论[A];2008中国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沈谦邋实习生 韦娜;西安电连接器产业基地揭牌[N];陕西日报;2007年
2 记者 孙圆;“太空之吻”贯长虹[N];中国质量报;2011年
3 记者 王璐 林远;国网放权 特斯拉充电站仍难落地[N];经济参考报;2014年
4 ;电磁兼容的基本概念[N];消费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刘娟;电连接器步进应力加速退化试验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2 王世娇;耐环境小圆形电连接器接触可靠性设计与试验评价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5年
3 杨帆;电连接器锁紧分离机构可靠性设计方法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7年
4 黄波;电连接器耦合失效机理及可靠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强;电连接器环境应力可靠性试验统计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2 沙龙;电连接器低温温区密封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3 栾天辉;电连接器参数化建模与仿真试验研究[D];东北大学;2012年
4 余红光;Micro-USB电连接器无铅焊点热疲劳寿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李淼;热替换条件下电连接器电热耦合失效机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陈南波;可插拔微矩形电连接器微动仿真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孔祥泽;插拔对电连接器接触件贮存寿命影响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6年
8 李健康;电连接器壳体零件表面粗糙度视觉检测方法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9 蒋杰;电连接器热特性和振动特性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10 余俊;插拔对电连接器接触性能退化规律影响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4400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440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