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热模型的微通道散热控制系统
本文关键词: 微通道 热模型 散热系统 控制系统 出处:《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微通道散热技术由于散热效率高、结构紧凑而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器件散热中。随着电子器件对散热的要求越来越高,微通道散热系统不仅需要拥有高的散热能力,更需要根据器件的散热需求快速做出调整,避免器件温度出现过大波动。因此,探索一种可进行快速、智能调节的微通道散热系统非常有意义。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双通道直平行微通道的热模型,基于该模型设计了一套微通道散热控制系统,并对系统的散热控制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和评估。对一种双通道直平行微通道结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根据结构特点,将其分割成三个部分。分别分析了各部分传热边界条件及内部传热过程,建立了各部分的热阻解析计算式,最后通过建立总热阻模型,得到了热源平均温度的表达式。根据所建立的热模型,逐一分析影响微通道总热阻的因素,采取曲线拟合的方式得到了简化的总热阻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具体的实现方案,并实现了散热控制系统的控制算法。同时通过实验的方法确定了执行器微型泵的控制电压与流量的对应关系,完成整个散热控制系统的设计。对所设计的散热系统进行了实验测试及分析,通过实验测试了系统对典型阶跃信号的响应曲线,并计算了响应时间、调节时间以及稳态误差等性能指标。实验结果显示所设计的散热控制系统能够控制热源温度达到预定范围,表明所设计的系统是合理的。同时以传统PID控制为对比研究对象,进行对比实验。结果显示,基于热模型控制的优势在于其调节时间短,控制过程平稳,超调量小。对于典型阶跃输入信号,基于热模型控制的调节时间最短仅为PID控制的76.28%;其最大超调量为2.31%,与PID控制最小超调量8.91%对比明显。对比显示基于热模型的控制整体性能较优。
[Abstract]:Microchannel heat dissipation technology is widely used in electronic devices due to its high efficiency and compact structure.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adjust rapidly according to the heat dissipa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device to avoid excessive fluctuations in the device temperature. The intelligent microchannel heat dissipation system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is paper, a heat model based on two-channel parallel microchannel is established, and a set of micro-channel heat dissipation control system is designed based on the model. The heat dissipation control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is tested and evaluated experimentally. A two-channel parallel microchannel structure is analyzed in detail. I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heat transfer boundary conditions and internal heat transfer processes of each part are analyzed, and the analytical formula of thermal resistance of each part is established. Finally, the total thermal resistance model is established. The expression of mean heat source temperature is obtained.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thermal model,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total thermal resistance of microchannel are analyzed one by one, and the simplified expression of total thermal resistance is obtained by means of curve fitting. The control algorithm of the heat dissipation control system is reali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trol voltage and the flow rate of the actuator micro-pump is determined by the method of experiment. The design of the whole heat dissipation control system is completed. The system is tested and analyzed experimentally, the response curve of the system to the typical step signal is tested experimentally, and the response time is calcula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igned heat dissipation control system can control the temperature of the heat source to a predetermined rang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designed system is reasonable. At the same time, the traditional PID control is taken as the comparative study obje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dvantages of thermal model based control are its short adjusting time, stable control process and small overshoot. The minimum adjustment time based on thermal model control is only 76.28% of PID control, and the maximum overshoot is 2.31, which is obviously compared with that of PID control 8.91%. The comparison shows that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rmal model based control is better than that of PID control.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P273;TN60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康春霞,黄新波;微通道的流动阻力分析[J];微纳电子技术;2004年07期
2 刘婷婷,高杨,李磊民,胡莉;微通道冷却器的数值分析[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5年S1期
3 王浩;吴慧英;郑平;;芯片微通道沸腾相变过程中流动交变现象探析[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6年S2期
4 高杨;白竹川;刘婷婷;袁明权;;微通道尺寸对开通道电渗泵性能的影响[J];微纳电子技术;2010年11期
5 喻世平;微通道传热的近似分析[J];电子机械工程;1994年03期
6 程婷;罗小兵;黄素逸;刘胜;;基于一种微通道散热器的散热实验研究[J];半导体光电;2007年06期
7 陈德良;冯彩玲;秦水介;;石英微通道内测量细胞表面电荷的研究[J];激光技术;2009年06期
8 陈从平;张涛;董小刚;;点胶微通道结构参数对胶体挤出过程影响规律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9 王艳;丁桂甫;张东梅;顾东华;;新型微通道散热器设计仿真[J];电子器件;2007年01期
10 韩宾;高杨;王保安;;V型微通道热沉的加工与测试[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8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史东山;李锦辉;刘赵淼;;关于微通道相关问题研究方法现状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逄燕;刘赵淼;;温黏关系对微通道内液体流动和传热性能的影响[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范国军;逄燕;刘赵淼;;微通道中液体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因素概述[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刘丽昆;逄燕;刘赵淼;;几何参数对微通道液体流动和传热性能影响的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丽昆;刘赵淼;申峰;;几何参数对微通道黏性耗散影响的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肖鹏;申峰;刘赵淼;;微通道中矩形微凹槽内流场的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肖鹏;申峰;刘赵淼;李易;;凹槽微通道流场的三维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周继军;刘睿;张政;廖文裕;佘汉佃;;微通道传热中的两相间歇流[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夏国栋;柴磊;周明正;杨瑞波;;周期性变截面微通道内液体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娄文忠;Herbert Reichel;;硅微通道致冷系统设计与仿真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陈杰;空调将进入微通道时代[N];科技日报;2008年
2 张亮;美海军成功为未来武器研制微型散热器[N];科技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滔;微通道换热器传热和制冷剂分配特性的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翟玉玲;复杂结构微通道热沉流动可视化及传热过程热力学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3 杨珊珊;粗糙微通道流体流动特性的分形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4 伍根生;基于纳米结构的气液相变传热强化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卢玉涛;微通道内气—液两相分散与传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6 逄燕;弹性壁面微通道内液滴/气泡的生成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7 余锡孟;微通道反应器中若干有机物液相氧化反应研究及相关数据测定[D];浙江大学;2016年
8 徐博;微通道换热器在家用分体空调应用的关键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9 赵亮;电动效应作用下微通道内液体流动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李志华;微通道流场混合与分离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天琦;新型分合式微通道混合性能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2 何颖;三角形截面微通道中流体的流动和换热特性的理论研究和结构优化[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刘雅鹏;垂直磁场作用下平行板微通道内Maxwell流体的周期电渗流[D];内蒙古大学;2015年
4 吴媛媛;制冷压缩冷凝机组中微通道换热器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马晓雯;硅基底表面特性对微通道界面滑移的影响[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6 张志强;微通道蒸发器表面结露工况下性能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5年
7 毛航;二氧化碳微通道气冷器优化设计及分子动力学模拟[D];郑州大学;2015年
8 崔振东;微通道内空化流动传热的Lattice Boltzmann模拟[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5年
9 邱德来;疏水性对微通道流动与换热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10 张蒙蒙;二氧化碳微通道平行流气冷器流量分配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95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495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