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光学元件激光损伤修复形貌的优化
本文关键词: 激光技术 激光损伤修复 时域有限差分法 瑞利-索末菲衍射积分 出处:《中国激光》2016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针对三倍频光学元件后表面的损伤修复形貌,分别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和瑞利-索末菲(R-S)衍射积分法,来模拟不同形貌下元件修复区域内以及其后续的光场分布。结果表明,当修复坑截面轮廓线端点切线与光束传播方向夹角大于70°时,元件内部光强极大值小于1.66,修复效果优于其他角度。夹角为70°、宽200μm的抛物面型、圆锥型和圆台型凹坑的后续光强极大值小于1.46。但是当修复坑宽度较大如达到1mm时,圆台型凹坑的后续光强极大值高达9.31,且作用区间长。因此,考虑实际激光修复工艺的难度,夹角大于70°的圆锥型凹坑是石英元件后表面损伤修复的首选形貌。
[Abstract]:In view of the damage repair morphology of triple-frequency optical elements, FDTD and Rayleigh Sommerfeld R-S diffraction integration methods were used to simulate the light field distribution in the repair region and its follow-up under different morphologies, respectively, using FDTD and Rayleigh Sommerfeld diffraction integration method. When the angle between the end tangent of the profile of the repairing pit section and the direction of beam propagation is greater than 70 掳, the maximum of light intensity inside the element is less than 1.66, and the repair effect is superior to that of other angles, which is a paraboloid with an angle of 70 掳and a width of 200 渭 m. The maximum value of subsequent light intensity of conical and platform type cones is less than 1.46.However, when the width of repairing pit is larger than 1 mm, the maximum value of subsequent light intensity of conical pit is up to 9.31, and the range of action is long. Therefore, the difficulty of practical laser repair technology is considered. Conical pits with an angle greater than 70 掳are the preferred morphology for surface damage repair of quartz element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
【分类号】:TN24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东平,范正修,范瑞英,赵强,刘立明;红外窗口的激光损伤热过程及保护的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96年03期
2 孙嵘;罗振坤;刘海峰;;激光损伤防治研究进展[J];激光与红外;2007年08期
3 树人;园园;;激光损伤[J];激光与红外;1977年08期
4 A.Rosencwaig;尚铎;;薄膜激光损伤的光声研究[J];激光与红外;1981年09期
5 卫耀伟;陈松林;刘志超;马平;许乔;;原子层沉积薄膜之激光损伤性能分析[J];激光杂志;2011年03期
6 邹彪;;坦克乘员眼睛的战场激光损伤研究[J];激光杂志;2013年02期
7 孙嵘;罗振坤;刘海峰;;激光损伤防治研究进展[J];应用激光;2007年02期
8 蒋晓东;郑直;祖小涛;李春宏;周信达;黄进;郑万国;;亚表面杂质对熔石英激光损伤的影响[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9 金辉霞;柏娜;;光学薄膜激光损伤测试平台的构建[J];激光与红外;2013年07期
10 龚辉,王明利,李成富,程雷;硅、锗片的激光损伤及加固研究[J];光学学报;199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王一坚;刘凤玉;套格套;;1064nm激光减反膜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凌秀兰;黄伟;孔明东;张云洞;;激光薄膜缺陷研究[A];2004年光学仪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胡建平;陈松林;马平;许乔;;激光损伤He-Ne散射探测法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于劲;钱建强;姚骏恩;;Cu反射镜激光损伤早期行为的探讨[A];第七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3年
5 吴锐;;玻璃基多孔氧化铝薄膜激光损伤特性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6 邓文渊;金春水;;He-Ne散射探测用于ArF激光损伤在线判别[A];第十四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苏涵韩;黄建兵;于振坤;;常压下高低温交变实验对激光薄膜元件的影响[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8 夏志林;许琪;王虎;吴锐;姬庆玲;;激光辐照多孔激光薄膜损伤过程中的应力缓解机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9 张伟丽;;Yb:YAG晶体上双色膜的单脉冲损伤性能[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楠;外加偏置电场对薄膜的激光损伤影响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5年
2 义鹏;抗激光损伤薄膜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盛建斌;激光损伤中的三维温度场重构及方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4 汪薇;合色激光薄膜的制备工艺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年
5 尚鸿鹏;基于背景纹影技术激光损伤材料的气流场测量[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6 段利华;光学薄膜激光损伤及散射检测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7 师薇;光学薄膜激光损伤的判识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2年
8 花金荣;熔石英亚表面缺陷诱导激光损伤的FDTD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9 高飞;基于图像分割技术的激光损伤图像检测与分析[D];南京邮电大学;2014年
10 潘海涛;AQP1在视网膜激光损伤中的表达及其变化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5367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536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