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短距离有机光纤通信系统的红光OLED的研究
本文选题:光纤通信技术 切入点:通信光源 出处:《电子设计工程》2015年2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OLED的高响应速率的特点可以作为电/光转换器件应用到通信领域,尤其是红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ROLED)与聚合物光纤(POF)低损耗窗口相匹配,可以与有机光探测器(OPD)共同集成到POF上。为了提高传输功率和传输距离,要求通信光源具有高输出功率,面向短距离局域网络有机光纤通信系统设计一组基于染料Ir(piq)2acac不同结构的R-OLED,其中混合母体中间层结构相比于单发光层器件,最大电流效率提高了66%。提出的结构可以有效提高器件效率,结合新材料可以得到更高输出功率信号源。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response rate of OLED can be used as electrical / optical converters in the field of communication, especially when the red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ROLED) are matched with the low loss windows of polymer optical fiber (POF). It can be integrated into POF with organic light detector. In order to improve transmission power and transmission distance, communication light source is required to have high output power. A group of R-OLED based on dye Ir(piq)2acac structure is designed for short distance local area network organic fiber communication system, in which the hybrid matrix intermediate layer structure is compared with that of single luminescent layer device. The maximum current efficiency is increased by 66. The proposed structure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device efficiency and can be combined with new materials to obtain a higher output power signal source.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
【分类号】:TN929.11;TN38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安涛;夏艳峰;南晶彪;高勇;;发光层掺杂对红光OLED性能影响研究[J];光子学报;2013年01期
2 张春玉;秦莉;王洪杰;;红色磷光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发光性能[J];发光学报;2014年12期
3 陈平;赵理;段羽;程刚;赵毅;刘式墉;;一种用于堆叠结构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新的电荷生成层[J];物理学报;2011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安涛;袁进;林涛;高勇;;BePP_2沉积速率以及厚度对蓝光OLED性能的影响[J];光子学报;2014年01期
2 安涛;杜小菊;袁进;林涛;;DCJTB掺杂的荧光型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J];光电工程;2014年09期
3 安涛;李朋;李怀坤;丁志明;王海峰;;基于量子阱结构的混合型白光有机发光器件[J];发光学报;2014年11期
4 张春玉;王庆凯;秦莉;荣华;;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角度依赖性的模拟与实验验证[J];发光学报;2015年04期
5 安涛;李朋;杜牧涵;唐峰景;杜小菊;;超薄发光层结构的荧光型白光有机发光器件[J];发光学报;2015年06期
6 解晓东;郝玉英;章日光;王宝俊;;Li掺杂8-羟基喹啉铝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J];物理学报;2012年12期
7 吴清洋;谢国华;张振松;岳守振;王鹏;陈宇;郭闰达;赵毅;刘式墉;;基于连续性掺杂的高效全荧光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J];物理学报;2013年19期
8 路飞平;李建丰;孙硕;;功能层厚度对叠层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出光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J];物理学报;2013年24期
9 杨梅;安涛;;掺杂红荧烯对有机太阳能电池性能影响的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10 袁进;安涛;夏艳峰;;红光OLED空穴注入层2-TNATA工艺及其性能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程翠然;掺杂有机光电子器件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2 关晓亮;面向短距离有机光纤通信系统的红光OLED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广德;王立;姜文龙;王立忠;汪津;韩强;丁桂英;;DPVBi的厚度和发光位置不同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J];发光学报;2007年02期
2 张春玉;陆景彬;秦莉;胡华炜;孔令炜;;微腔有机电致发光白光器件设计及制作[J];发光学报;2009年05期
3 朱锋,赵颖,张晓丹,魏长春,孙建,任慧智,熊绍珍,耿新华;P-nc-Si:H薄膜材料及在微晶硅薄膜太阳电池上应用[J];光电子·激光;2004年04期
4 张春玉;王成;肖力光;陆景彬;王洪杰;孔令炜;;有机层厚度变化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与微腔器件光谱分析[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2年01期
5 马凤英;苏建坡;程东明;刘星元;;高效高亮度有机红色微腔发光二极管[J];光子学报;2007年08期
6 张微;张方辉;黄晋;;TCTA对红绿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发光层激子的调控作用[J];发光学报;2013年07期
7 王军;魏孝强;饶海波;成建波;蒋亚东;;基于铱配合物材料的高效高稳定性有机发光二极管[J];物理学报;2007年02期
8 张秀龙;杨盛谊;娄志东;侯延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动态电学特性[J];物理学报;2007年03期
9 吴晓明;华玉林;印寿根;张国辉;惠娟利;张丽娟;王宇;;不同主体双发光层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研究[J];物理学报;2008年02期
10 邹建华;陶洪;吴宏滨;彭俊彪;;修饰阴极界面提高聚合物白光二极管发光效率[J];物理学报;2009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迪;广东增城电力光纤通信系统的现场测量[J];光通信技术;2000年02期
2 韦乐平;光纤通信系统的发展和展望[J];通讯世界;2001年12期
3 杨生胜,张英,顾克伟,达道安;光纤通信系统中器件的总剂量效应研究进展[J];真空与低温;2002年04期
4 朱竹青,殷奎喜,王发强;光纤通信系统中光源特性的模拟[J];光电子技术;2003年03期
5 张晓晖,丁双红;光纤通信系统用减反膜的研究[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李东;三峡光纤通信系统[J];电力系统通信;2004年10期
7 赵义红;李正文;刘永智;何其四;;第六代光纤通信系统——量子光纤通信[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5年11期
8 丁铁骑,李海泉;超长距离和无中继电力光纤通信系统方案[J];电力系统通信;2005年05期
9 莫仕洋;;G.652光纤通信系统改用G.655光纤进行通信的分析和实践[J];企业科技与发展;2008年24期
10 黄雪梅;胡建生;魏功辉;魏泽邦;;基于广义随机Petri网的光纤通信系统可用性能分析[J];科技信息;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师林;;光纤通信系统总体设计的一些考虑[A];内蒙古通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颜森林;;激光混沌对光纤通信系统的攻击[A];全国第十三次光纤通信暨第十四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荣健;钟晓春;;光纤通信系统中继距离的优化与确定[A];数学·物理·力学·高新技术研究进展——2000(8)卷——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会第8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张新亮;;浅析《光纤通信系统》课程的教学[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陈富强;;乌溪江水电厂光纤通信系统的组建与应用[A];第三届浙江中西部科技论坛论文集(第四卷 电力分卷)[C];2006年
6 岳炳良;田彬;;战略光纤通信系统若干技术的探讨[A];江苏省通信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健;张志新;林延东;姚和军;王慧敏;;1.3/1.5μm光纤功率溯源方法比较及测量不确定度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王建财;刘杰;沈奶连;陆润华;;全自动光纤陶瓷插芯内孔参数测试技术及其测试系统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郑秉孝;;光纤产业的现状与展望[A];2001-2002年度电气技术论文集[C];2001年
10 蔡燕民;赵岭;方祖捷;陈高庭;;用于DWDM系统的双折射型Inter leaver特性分析[A];全国第十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一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1)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全球光纤部件需求加大[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2 王亚辉;国际塑料光纤通信系统新发展[N];通信产业报;2012年
3 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电信专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吴重阳;中国光纤光缆业的30年[N];通信产业报;2008年
4 尹临杰;光纤通信链路的现场测试[N];人民邮电;2008年
5 ;40Gb/sSDH项目通过课题验收[N];人民邮电;2005年
6 宋海燕;光纤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发展趋势[N];通信产业报;2003年
7 ;几种主要光纤的特点[N];人民邮电;2003年
8 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 陈苗海;以“光速”发展的光通信元器件[N];中国电子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宋剑峰;光通信:强势引领中国信息产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谢作昱;我国研发世界最宽信息高速公路[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练;基于优化微扰技术的高速多跨距非线性光纤通信系统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2 廖同庆;基于副载波技术的高速数字光纤通信的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3 李跃辉;相敏光纤参量放大器在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4 肖晓晟;利用色散管理和相位共轭抑制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克尔效应[D];清华大学;2006年
5 肖江南;光纤通信系统中高效信号处理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6 郑宏军;啁啾脉冲在光纤通信系统中的传输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刘毓;SRS对DWDM光纤通信系统性能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国家授时中心);2006年
8 骆扬;光纤通信系统中接收端光电器件集成结构及工艺兼容若干问题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年
9 陈颖;大容量光纤通信系统中PMD理论与补偿控制算法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10 曹雨生;手性的阶跃剖面及布拉格光纤模式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峰;光纤通信系统的军事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2 袁涛;铁路区间光纤通信系统管理监控单元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3 张柳;基于相位载波技术的全光纤分布式传感系统及其稳定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盖军丽;长跨距无中继光纤通信系统设备配置与光放大单元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5 胡茜;超长站距遥泵光纤通信系统优化分析软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李赓;基于复用技术的矿用光纤通信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河南理工大学;2009年
7 袁明;大热区光纤拉锥装置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8 安亚飞;可编程逻辑芯片在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应用[D];郑州大学;2005年
9 赖贵珍;光纤通信系统中光网络性能监测研究与仿真[D];苏州大学;2013年
10 陈红霞;光学相位共轭技术在光纤通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五邑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742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574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