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基于熔融拉锥光纤对光纤传输耦合效率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6 21:00

  本文选题:拉锥光纤 切入点:传输耦合效率 出处:《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光纤端面形状对光纤耦合的相关指标影响较大。光纤传输系统的速率越高,反射光对系统的影响越大。反射光会沿着光纤反馈到系统的激光器光源中,引起系统的不稳定和噪声,使得光纤系统的传输信息不可靠。因此我们提出通过拉锥将光纤端面制成曲面,而锥体曲面与光纤系统匹配,可以与光纤线路进行低损耗连接,具有极低的后向反射,得到更高的回波损耗。首先从理论方面进行研究,利用BPM进行软件仿真,对不同形状拉锥光纤对光路输出光功率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即得到拉锥光纤对光路传输耦合效率的影响,分析得到当拉锥光纤锥头尺寸为锥头包层长度是80μm,纤芯长度是60μm时,此时的拉锥光纤的传输耦合效率最佳。其次从实验实践方面进行研究,基于光纤熔接机的熔接功能,在放电熔融时使夹具反向移动,使光纤在熔融状态下获得径向拉力,可以改变光纤径向尺寸分布,光纤平端面可形成具有一定锥体的曲面。本文测量了不同放电时间和放电强度条件下,相应形成的光纤端面的插入损耗和回波损耗值,并与光纤平端面对比,得到插入损耗最佳值为0.9dB,回波损耗可达到36dB,并通过测试和分析,我们首次提出耦合损耗随耦合端面距离改变的变化规律的结论。
[Abstract]:The higher the rate of optical fiber transmission system, the greater the influence of reflected light on the system. The reflected light will be fed back to the laser light source of the system along the fiber. Because of the instability and noise of the system, the transmission information of the optical fiber system is unreliable. Therefore, we propose that the end surface of the fiber can be made into a curved surface by pulling the cone, and the cone surface can be connected with the fiber line with low loss by matching the surface with the optical fiber system. With very low backward reflection, higher echo loss can be obtained. Firstly,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is carried out, and the different shape tapered fiber is compared with the output optical power data by BPM software simulation. The effect of tapered fiber on optical transmission coupling efficiency is obtain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hen the size of tapered fiber cone head is 80 渭 m, the core length is 60 渭 m. The transmission coupling efficiency of tapered fiber is the best at this time. Secondly, from the aspect of experimental practice, based on the fusion function of fiber fusion machine, the jig moves backward during discharge melting, which makes the fiber obtain radial pull force in molten state. The radial size distribution of the fiber can be changed, and the flat end face of the fiber can form a curved surface with a certain cone. In this paper, the insertion loss and echo loss value of the corresponding fiber end face are measured under different discharge time and discharge intensity. Compared with the flat end face of the fiber, the optimal insertion loss is 0.9 dB, and the return loss can reach 36 dB. By testing and analyzing, we put forward for the first time a conclusion that the coupling loss changes with the distance of the coupling end face.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2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英;带状光纤熔接特点与工艺[J];有线电视技术;2004年13期

2 尚守锋;顾庆昌;陈伟;;浅谈光纤熔接技术[J];科技信息;2012年07期

3 吴国盛;;光纤的断面分析[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1987年04期

4 秦大甲;国外耐疲劳光纤发展动态[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1995年04期

5 刘福华;安毓英;王群书;王平;邵碧波;陈绍武;;脉冲γ射线对光纤的辐射效应[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0年07期

6 杨利敏;裴丽;;双芯光纤的制作及应用研究[J];光电技术应用;2012年04期

7 陈曼雅;冯素春;任国斌;;双芯光纤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激光与红外;2013年06期

8 邢剑;郑丹;;光纤参数测试方法的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年06期

9 李光晓;光纤在军事中的新应用[J];光电子技术与信息;1994年06期

10 王德荣;进一步提高光纤质量的几个技术问题[J];光纤与电缆及其应用技术;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俞华;黄本华;刘炯;洪留明;;光纤剥离力的影响因素分析[A];光纤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推进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薛梦驰;;光纤的弯曲损耗、抗弯曲光纤标准G.657及试验[A];中国通信学会2007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赵建东;贺作为;王德荣;;适用于光纤到户的抗弯曲光纤[A];中国通信学会2006年光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汪洪海;程铭;;DMD在高贝~(?)光纤测试中的应用[A];中国通信学会2002年光缆电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宋君;王樯;王德荣;;光缆中光纤PMD特性的研究[A];中国通信学会2006年光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少飞;陈文建;;光纤传像束串扰率的测量研究[A];全国第十三次光纤通信暨第十四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黄方平;;光纤初次涂层模量测试方法[A];全国第十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一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OFCIO’2001)论文集[C];2001年

8 吴平辉;隋成华;魏高尧;;纳米光纤的光学传输特性及其应用[A];2009年先进光学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9 迟泽英;陈文建;李武森;蔡振治;;无源光纤传像技术军事应用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崔得东;郝重阳;宁瑾歌;;制导光纤弯曲损耗研究[A];2006年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会议文集(E 光电子器件技术专题)[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亨通光纤科技有限公司 俞亮 郭浩林 陆国庆 焦猛 廖平录;耐高温光纤开拓光纤应用新市场[N];人民邮电;2013年

2 严尉镇;天气炎热 4种耐高温光纤显身手[N];人民邮电;2014年

3 江苏亨通光电股份公司 尹纪成 王英明 周春东 窦方芹;2010年光纤产业产能突破1亿芯公里[N];通信产业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冯健;光纤市场趋稳 行业竞争加剧[N];中国电子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卫正统;微纳光纤倏逝场特性及微污染传感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张强;全光纤低频振动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3 赵瑞峰;双芯光纤的理论研究及新型双芯光纤全接入连接器的研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4 杨红;空心光纤用于智能结构自诊断、自修复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1年

5 张文定;光纤中基于声光作用的光调控及其应用[D];南开大学;2013年

6 段德稳;耐高温微型光纤干涉传感器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7 周恩宇;增益导引—折射率反导引大模场光纤的设计、模拟及实验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陈振宜;光纤熔锥耦合系统理论新方法及其在光纤器件和传感中的应用[D];上海大学;2007年

9 刘志海;单光纤光镊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10 赵恩铭;基于单光纤的光动力操纵系统集成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764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5764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f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