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基于激发态内质子转移的聚集发光化合物二元互补色单发光层WOLED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9 01:31

  本文选题:白光 切入点:单发光层 出处:《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因其在平面固态光源以及全彩色显示技术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商业化前景非常诱人,已经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兴趣。在实现白光器件的方法中,单发光层器件是一个相对简单的方案。然而,此方法通常伴随着需要精确控制从高能发光组份向低能发光组份的能量传递程度的难题,能量传递的程度过高或过低都不能得到理想的白光。此外,大多数有机材料在在聚集态时通常会呈现发光效率降低甚至不发光的现象。因此,通常需要将发光材料掺杂在一个能级匹配的主体材料中,这就进一步导致了器件结构的复杂化和生产成本的增加。为了解决以上提出的所有问题,一个可行的方案是选取具有固态强发光,并且高能组分和低能组分之间不发生能量传递的互补色分子,制备出非能量传递型二元互补色单发光层白光器件。首先,本文筛选出两个具有聚集诱导发光特性且含有激发态内质子转移基团的黄色荧光材料(T4TB与T4AC)作为低能发光组份,然后从互补色及能量匹配的原则出发,筛选出三个蓝色荧光材料(O3TB、BMe与1,8-D)。接着对其进行两两组合,配制了不同比例的旋涂薄膜,测试了其发光光谱,并给出了这些旋涂薄膜的瞬态荧光寿命,证明了黄色、蓝色荧光材料之间的能量传递几乎被完全抑制,给我们制备WOLED提供了基础。最后,设计了以下的器件结构:ITO/NPB(50 nm)/Blue:Yellow(30 nm)/Alq3(20 nm)/LiF(1 nm)/Al(100 nm),通过对发光层中互补色材料比例的不断探索与调节,成功制备出了六组理想的六组高效率、色稳定性佳的白光器件。其中,基于BMe:T4TB=6:1的白光器件,在4-12 V的驱动电压范围下,发光颜色几乎没有任何漂移,CIE变化仅为(0.303±0.005,0.345±0.008)。
[Abstract]:White light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s have great potential in planar solid-state light source and full-color display technology, and the commercial prospect is very attractive, which has aroused wide interest in the world. Monoluminescent devices are a relatively simple solution. However, this method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the need to accurately control the degree of energy transfer from high-energy luminous components to low-energy luminous components. The energy transfer is too high or too low to get the ideal white light. In addition, most organic materials usually exhibit low or even non-luminous luminescence in the aggregate state. It is usually necessary to doping luminescent materials into a host material with a matching energy level, which further complicates the structure of the device and increases the cost of production. One feasible scheme is to produce non-energy-transfer binary complementary monochromatic white light devices by selecting complementary color molecules with strong solid-state luminescence and no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high-energy components and low-energy components. In this paper, two yellow fluorescent materials, T4TB and T4AC, which have agglomeration induced luminescence and contain proton transfer groups in excited states, are selected as low energy luminescent components, and then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complementary color and energy matching, Three blue fluorescent materials, O _ 3T _ B _ B _ (BMe) and 1H _ (8-D), were screened out. Then, different proportion of spin-coating films were prepared, their luminescence spectra were tested, and the transient fluorescence lifetime of these thin films was given, which proved that they were yellow.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blue fluorescent materials is almost completely suppressed, which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WOLED. Finally, we design the following device structure: 1 / ITO / NPB ~ (50) nm)/Blue:Yellow(30 nm)/Alq3(20 nm)/LiF(1 nm)/Al(100 NMU, by continuously exploring and adjusting the proportion of complementary color materials in the luminescent layer. Six groups of ideal white light devices with high efficiency and good color stability have been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Among them, the white light devices based on BMe:T4TB=6:1 have almost no drift in the driving voltage range of 4-12 V, only 0.303 卤0.005N 0.345 卤0.008 渭 m.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正法;唐振方;叶长江;;发光层厚度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01期

2 李红燕;张玉祥;张宏科;王水俊;;采用双发光层制作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工艺研究[J];液晶与显示;2007年01期

3 王立忠;孟昭晖;丛林;韩强;王广德;胡乃香;;发光层厚度比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李建丰;孙硕;欧谷平;张福甲;;单发光层结构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J];功能材料;2008年03期

5 路林;廖英杰;刘记忠;魏斌;张建华;;高效率和色稳定性的双超薄发光层的黄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年08期

6 丁桂英;王立忠;韩强;常喜;黄涛;姜文龙;;一种新的多发光层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J];光电子.激光;2011年01期

7 刘卫民;;在玻璃平面低压汞蒸汽放电灯中形成发光层的方法[J];发光快报;1988年Z1期

8 王洪梅;王双;肖心明;王宇;孙东殊;杨姗姗;姜文龙;汪津;;高效率双发光层结构白色荧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J];半导体光电;2013年06期

9 张晓波;曹进;委福祥;蒋雪茵;张志林;朱文清;许少鸿;;发光层厚度变化的高效红色有机电致磷光器件[J];物理学报;2006年01期

10 程宝妹;邓振波;徐登辉;肖静;;周期性多发光层结构单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J];光电子.激光;2007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贾勇;邓振波;陈征;;发光层中薄层的插入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的影响[A];第11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叶俊;郑才俊;张晓宏;;高效荧光/磷光杂化白光OLED材料与器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3 王月飞;;LED用于照明的散热、配光及光色的分析[A];海峡两岸第十五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暨论文集[C];2008年

4 朱德喜;叶辉;高军;刘旭;;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中绝缘层对阴极的影响及计算模型[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朱德喜;叶辉;高军;刘旭;;聚合物电致发光器件中阴极绝缘层的影响及计算模型[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贾婧;新型高效“冷光源”填补国内节能空白[N];科技日报;2007年

2 许伟邋王坚;OLED:显示性能优异 研发尚待深入[N];中国电子报;2007年

3 罗清岳;无机EL发展及技术状况(上)[N];电子资讯时报;2006年

4 王迅;长春应化所制备出高效稳定的全荧光型白光OLED[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建宁;基于荧光与磷光复合的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研究[D];上海大学;2013年

2 苗艳勤;高色稳定性荧光/磷光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3 吴清洋;互补色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其色稳定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4 赵波;量于阱结构和热活化延迟荧光WOLED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5 宋丹丹;磷光OLEDs的效率和效率roll-off特性的影响因素及改进方法[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张颖芳;蓝色和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丁邦东;稠环芳烃材料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大学;2009年

8 林华平;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及发光机理的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9 刘术梅;非掺杂类量子阱结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性能及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10 汪津;高效率色稳定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莉莎;高效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2 苏彦新;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向东旭;基于MADN:DPAVBi掺杂体系的蓝光与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郭立元;基于C^N=N结构的黄/橙光铱配合物材料设计/合成及其OLED/WOLED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5 叶静芳;基于激发态内质子转移的聚集发光化合物二元互补色单发光层WOLED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6 陈苏杰;载流子传输特性对基于铱化合物磷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影响[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杨倩;基于Ir(ppy)_3的有机电致磷光器件结构优化设计及其性能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年

8 牛霞;基于新型蓝光材料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6年

9 鲁建华;基于双极传输层和磷光敏化层的白色有机电致发光器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雷霞;磷光白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载流子平衡及性能优化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322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6322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96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