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室温下表面极化效应对量子点带隙和吸收峰波长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3-20 17:55

  本文选题:量子点 切入点:表面极化效应 出处:《物理学报》2017年1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对于离散在本底介质中的纳米晶体量子点,考虑表面极化效应,通过像电荷法建立极化势能项,应用微扰法求解激子的薛定谔方程,得到了与本底介电系数直接相关的量子点带隙解析表达式.对不同本底中尺寸依赖的量子点带隙、第一吸收峰波长、第一吸收峰波长移动进行的计算表明,表面极化效应对量子点的带隙和第一吸收峰波长有明显的影响.随着本底介电系数的增大,量子点的带隙减小,第一吸收峰波长红移.量子点在不同本底中的第一吸收峰波长移动会在某个固定粒径达到最大值,最大值对应的粒径取决于量子点种类.
[Abstract]:For the nanocrystalline quantum dots dispersed in the background medium, considering the surface polarization effect, the polarization potential energy term is established by the image charge method, and the Schrdinger equation of the exciton is solved by the perturbation method. An analytical expression of band gap of quantum dots is obtained, which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ielectric coefficient of the background. The calculation of the band gap, the first wavelength of the absorption peak and the shift of the wavelength of the first absorption peak of the quantum dots depending on the size of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shows that, The surface polarization effect has obvious influence on the band gap and the first absorption peak wavelength of the quantum do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background dielectric coefficient, the band gap of the quantum dot decreases. The wavelength shift of the first absorption peak of quantum dots in different backgrounds will reach the maximum at a fixed particle size, and the maximum size depends on the type of quantum dots.
【作者单位】: 浙江工业大学应用物理系;Department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61274124,61474100)资助的课题~~
【分类号】:O47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程成;李婕婕;;PbS量子点光致荧光寿命的实验测量与确定[J];光学学报;201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程成;王国栋;程潇羽;;室温下表面极化效应对量子点带隙和吸收峰波长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7年13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程成;徐银辉;;UV胶基底中IV-VI族PbSe纳晶量子点近红外光谱的吸收截面和辐射截面[J];光学学报;2014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翠燕,梁汝强,阮康成;量子点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2002年01期

2 孟磊,宋增璇;量子点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4年02期

3 牟颖,王楠,金钦汉;量子点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及其进展[J];微纳电子技术;2004年06期

4 杨蕊,冀伟,闫玉禧,费强,牟颖,金钦汉;量子点在小鼠体内的生物学分布[J];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2005年06期

5 刘玉敏;俞重远;杨红波;黄永箴;;应变自组织量子点的几何形态对应变场分布的影响[J];半导体学报;2005年12期

6 杨红波;俞重远;刘玉敏;;2×2自组织量子点阵列应变场分布的有限元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7 陈宏伟,刘红莉,王一理,司履生;量子点:新的荧光标记物质[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年01期

8 吴峰;蔡继业;;基于量子点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的应用[J];化学与生物工程;2007年01期

9 谭君;祝连彩;;量子点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J];生命的化学;2008年06期

10 田宇光;陈优生;;量子点的应用概论[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德红;武红敏;梁建功;韩鹤友;;量子点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研究[A];第五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宋涛;逯超亮;宫晓群;杨秋花;李云红;常津;;量子点荧光编码微球的制备[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久敏;宫晓群;张琦;宋涛;刘铁根;李迎新;常津;;小波变换在量子点编码识别中的应用[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佳涵;葛玉舒;田方方;樊婷;袁莲;刘义;;微量热研究量子点对线粒体代谢的影响[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5 何治柯;;小粒经近红外低毒水溶性量子点的合成及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贾金锋;;全同金属量子点的生长与研究[A];2001年纳米和表面科学与技术全国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7 张友林;曾庆辉;孔祥贵;;用于在体高灵敏检测的量子点发光光纤生物传感器[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8 王金嫒;王琛;付国;刘力;王桂英;;量子点的三维取向探测[A];2006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张家雨;崔一平;王志兵;;胶体量子点的电致发光研究[A];第十七届十三省(市)光学学术年会暨“五省一市光学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原凤英;蒋最敏;陆f ;;锗硅双层量子点耦合效应的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半导体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冯卫东;美研究可高效阻断蛋白生成的量子点技术[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常丽君;韩国造出全彩色量子点显示屏[N];科技日报;2011年

3 记者 曲照贵;天大首创零污染量子点合成工艺[N];中国化工报;2013年

4 刘牧洋;我国量子点研究获新突破[N];光明日报;2003年

5 王全楚;“量子点”荧光标记初露端倪[N];健康报;2005年

6 刘霞;科学实验发现:量子点不是点[N];科技日报;2010年

7 记者 刘霞;量子点显示屏或将成主流[N];科技日报;2010年

8 刘霞;胶体量子点太阳能电池转化效率创纪录[N];科技日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于欢;纳米技术全面升级LED[N];中国能源报;2010年

10 记者马艳红;中科院化学所成功制备量子点荧光微球[N];中国医药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立民;量子点分子及量子点团簇的电子结构[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石星波;单个量子点的光学性质研究及其在超高分辨率定位上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2年

3 王解兵;Ⅱ-Ⅵ族油溶性量子点的制备、修饰及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4 李钒;高荧光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5年

5 周宏明;核壳型量子点的能带结构及其光学非线性[D];武汉大学;2013年

6 黄碧海;基于量子点标记的生物探针构建[D];武汉大学;2012年

7 潘佳奇;半导体ZnSe量子点和碳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应用[D];兰州大学;2015年

8 卞伟;锰掺杂硫化锌量子点磷光探针研究及分析应用[D];山西大学;2015年

9 胡思怡;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功能型量子点的合成及应用[D];长春理工大学;2015年

10 梁瑞政;光功能客体/LDHs插层复合材料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芳蕊;纳米颗粒—量子点经嗅觉通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实验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2008年

2 许智祥;荧光量子点的制备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李秀清;量子点的不同修饰方法对其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华晓锋;量子点与生物分子的偶联及其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李玉丹;单电子隧穿耦合量子点的输运和光学性质[D];山西大学;2011年

6 何至青;水溶性量子点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7 陈清爱;基于量子点的金属离子检测和碳点的制备及其发光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8 卢鹏;核分析技术在水溶性氧化锌量子点吸收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2年

9 张翼飞;锗硅单量子点的耦合和瞬态电学性质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赵潇;一种纳米级碳量子点的合成、修饰、表征及生物学评价[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401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6401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be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