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架失稳检测装置电磁兼容研究
本文选题:蛇行失稳 + 检测装置 ; 参考:《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近年来我国铁路事业迅速发展,运行里程和运行时速均不断提高。同时,列车运行时面临的安全性问题也更加严峻,其中就包括转向架蛇行失稳现象。列车在平直轨道上行驶时会产生蛇行运动,当这种蛇行运动的幅值超过一定阈值时会产生蛇行失稳现象。蛇行失稳会增大转向架的横向振动,导致列车运行不平稳,还会增大列车机械部件的磨损,甚至会造成列车脱轨,对列车运行安全产生严重的威胁。因此,要确保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就需要控制蛇行运动的幅值。通过实时监测系统可以在蛇行运动幅值过大时发出报警信息,提醒司机采取措施,进而保证列车运行安全性。转向架失稳检测装置实时监测列车转向架振动状态,确保列车运行安全。该产品投入使用后将会处于复杂的电磁环境下,容易受到各类电磁骚扰,同时可能对列车上其他设备产生干扰。所以需要对产品的电磁兼容特性展开研究,保证产品在电磁干扰中能维持预定功能。本文阐述了电磁兼容的基本理论,分析了产品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干扰。针对不同的干扰,对产品的不同端口采取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优化了产品的电磁兼容特性。产品设计完成后,按照铁路交通设备电磁兼容特性标准(GB/T24338.1-2009)要求进行了电磁骚扰和电磁抗扰度试验。各项试验过程中产品均能正常完成相关功能,满足标准中的相关要求,顺利通过测试。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hina's railway industry has developed rapidly, running mileage and speed are constantly improving.At the same time, the safety problem of train running is more serious, including bogie snake instability.When the train travels on a straight track, a snake motion will occur, and when the amplitude of the snake motion exceeds a certain threshold, the phenomenon of snake instability will occur.The instability of snake will increase the lateral vibration of bogies, cause the train running unsteady, increase the wear and tear of train mechanical parts, even cause train derailment, and pose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safety of train operation.Therefore,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train, we need to control the amplitude of snake motion.The real-time monitoring system can send out alarm information when the amplitude of snake movement is too large, and remind the driver to take measure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rain operation.The bogie instability detection device monitors the vibration state of the bogie in real time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rain operation.When put into use, the product will be in a complex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vulnerable to all kinds of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and may interfere with other equipment on the train.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duct to ensure that the product can maintain its predefined function in EMI.Aiming at the different interference,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are taken to solve the different ports of the products, and the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ducts are optimized.After the product design was completed, the electromagnetic disturbance and electromagnetic immunity tests wer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GB / T 24338.1-2009 of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railway transportation equipment.The products can complete the related functions normally and meet the relevant requirements in the standard and pass the test smoothly.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270.33;TN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滕俊恒;电磁兼容认证与管理[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0年02期
2 王勤;全国电磁兼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武汉召开[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0年03期
3 ;中国电磁兼容网开通[J];电工技术杂志;2000年04期
4 肖小军;电磁兼容(EMC)技术的发展动态[J];湖南电力;2000年02期
5 侯冬云;2000年电磁兼容学术交流会在厦门召开[J];舰船电子工程;2000年06期
6 腾俊恒;电磁兼容与电磁兼容认证[J];家用电器科技;2000年04期
7 ;北京理工大学举办电磁兼容培训班[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1年02期
8 ;已发布的电磁兼容国家标准(家用电器部分)[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1年02期
9 ;新世纪电磁兼容安全认证标准化研讨会在广州举行[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1年04期
10 李素凡;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研究的发展[J];电气化铁道;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晖;覃宇建;刘培国;;舰船电磁兼容仿真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陈绍魁;;智能化电器及系统的电磁兼容[A];第五届全国智能化电器及应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3 刘鸿琴;;浅谈电磁兼容及其测试[A];2001年电子测量新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1年
4 赵刚;;序[A];第六届全国电磁兼容性学术会议2004EMC论文集[C];2004年
5 于延霞;;快轨车电磁兼容解决措施[A];2008年中国铁道学会牵引动力学术年会——动车组、大功率交流传动机车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建国;;无线超短波电磁兼容环境监测方法研讨[A];2010第十五届可靠性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张敏;蓝天翼;;车载平台电磁兼容的数值仿真[A];2011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1年
8 李永明;俞集辉;;从电气工程类学生中培养电磁兼容人才的探讨[A];电工理论与新技术200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沈小宇;;电磁兼容学科综述[A];电气技术发展综述[C];2004年
10 宋云;张进;;电磁兼容与可靠性[A];江苏省电工技术学会成立十周年庆典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朱巍;电磁兼容困扰家电企业[N];中国电子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吴健南 青云;EMC认证向无形“杀手”宣战[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3 本报特约通讯员 张文新 本报记者 张锋;电磁兼容:一个不可忽视的新课题[N];解放军报;2005年
4 黄小琴 曾轶群;203所的EMC[N];中国航天报;2006年
5 朱明杰 吴慎山;欧盟的电磁兼容指令[N];电子资讯时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诸玲珍;EMC:新需求催生新技术 企业参与标准制定至关重要[N];中国电子报;2010年
7 晓光;手机上市要通过电碰兼容认证[N];江苏经济报;2000年
8 小令;打造检验检疫电磁兼容检测平台[N];苏州日报;2011年
9 本报特约撰稿人 白同云;电磁兼容认证与有关法规[N];中国电子报;2000年
10 记者 刘伊婷;电磁兼容不合格仍是主要问题[N];中国质量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卢中昊;系统级电磁兼容现场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2 李高升;电子信息系统电磁兼容维护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3 白保东;电磁兼容暗室特性的时域分析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6年
4 吴定超;汽车电磁兼容仿真预测技术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张旭锋;传输线理论及电磁兼容计算的半解析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李勃;无人机电磁兼容专家系统软件平台中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7 杨开宇;增程式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电磁兼容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8 樊宽刚;轿车发动机点火系统电磁辐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黎淑兰;基于无耗和有耗介质基底的串扰理论研究和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灿;转向架失稳检测装置电磁兼容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张小飞;基于小波分析和FastICA算法在电磁兼容中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3 夏欢;基于ICA和STFFT算法的辐射EMI噪声分析与诊断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艺平;煤矿用产品电磁兼容测试技术研究[D];煤炭科学研究总院;2008年
5 张玉莲;电磁兼容仿真建模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6 方俊;城市地铁电磁兼容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0年
7 黄柯乐;电磁兼容仿真平台实体数据及后处理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8 梁U,
本文编号:1732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732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