铱配合物有机发光二极管的设计及优化
本文选题:电致发光 + 器件结构 ; 参考:《吉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OLEDs)因其在平板显示和固态照明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根据发光原理及过程的不同,有机发光材料可以分为磷光材料和荧光材料两类。其中磷光材料由于可以充分利用单重态和三重态激子的能量,理论上能够达到100%的内量子效率,因此被众多的研究者所关注。在本论文中,我们主要对器件的制备工艺和设计思路进行了研究,利用铱配合物磷光材料(蓝色磷光材料FCNIrpic和红色磷光材料Ir(piq)3)分别设计并制备了高效的单/双发光层器件。首先我们选择蓝色磷光材料,铱配合物FCNIrpic作为发光材料,采用双极性材料CzSi作为主体材料,进而优化器件结构,在器件的空穴传输层和发光层之间加入一层阶梯层,制备出高效的单发光层蓝色磷光器件。通过对比铱配合物FCNIrpic其它已报到的不同结构蓝色磷光器件,重点分析他们的发光性能和发射光谱,我们深入探究了不同器件结构下载流子传递和分布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在空穴传输层和发光层之间引入一层阶梯层能够促进空穴的注入和传输,从而提高器件性能,同时有助于提高器件色纯度。随后,我们采用铱配合物Ir(piq)3作为红色磷光材料,以空穴型材料TcTa和双极性材料26DCzPPy作为主体材料,制备出高效的单/双发光层红色磷光器件。此外,为了进一步优化器件结构,我们引入另一种能级(HOMO/LUMO)较低的铱配合物FIrpic来敏化红色磷光材料Ir(piq)3,同样制备出一系列单/双发光层红光器件。实验结果表明:在发光层中引入敏化剂FIrpic不仅能够提高器件性能,还能延缓器件效率的衰减。之后,我们围绕发光层中载流子的分布情况,系统地研究了敏化剂FIrpic分子在电子主导发光层中的作用,并分析了其对提高器件性能和减缓器件性能衰减的机理与过程。最终发现敏化剂FIrpic分子在红色磷光器件中起到了电子俘获中心的作用,能够拓宽复合区间并平衡载流子的分布,从而提高器件性能,延缓器件效率的衰减。
[Abstract]: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 (OLEDs) have attracted wide attention due to their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s in flat panel display and solid state lighting.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and process of luminescence, organic luminescent materials can be divided into phosphorescent materials and fluorescent materials.The phosphorescence material has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because it can make full use of the energy of singlet and triplet excitons and achieve an internal quantum efficiency of 100% theoretically.In this thesis, we mainly studied the fabrication process and design idea of the device. Using the iridium complex phosphorescence material (FCNIrpic) and the red phosphorescence material (Irnpiq ~ (3)), we designed and fabricated the highly efficient single / double luminescent layer devices respectively.Firstly, we choose blue phosphorescence material, iridium complex FCNIrpic as luminescent material, and bipolar material CzSi as main material, and then optimize the device structure, and add a step layer between the hole transport layer and the luminescence layer of the device.A single layer blue phosphorescence device with high efficiency was fabricated.By comparing other blue phosphorescence devices with different structures reported by the iridium complex FCNIrpic and focusing on their luminescent properties and emission spectra, we investigate the carrier transport and distribution process in different structure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a step layer between the hole transport layer and the luminous layer can promote the injec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the hole, thus improving the device performance and the color purity of the device.Subsequently, we use iridium complex Ir(piq)3 as red phosphorescence material, hole type material TcTa and bipolar material 26DCzPPy as main material to fabricate high efficiency single / double luminescent layer red phosphorescence device.In addition, in order to further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the device, we introduce another kind of lower iridium complex, FIrpic, to sensitize the red phosphorescent material Irnpiq ~ (3 +), and we also fabricate a series of single / double luminescent layer red light device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roduction of sensitizer FIrpic into the luminescent layer can not only impro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device, but also delay the attenuation of the device efficiency.Then we systematically study the role of sensitizer FIrpic molecule in the electron-dominated luminescence layer around the distribution of carriers in the luminescent layer and analyze the mechanism and process of improving the device performance and slowing down the device performance decay.Finally, it is found that the sensitizer FIrpic molecule acts as an electron capture center in red phosphorescence devices, which can widen the recombination range and balance the carrier distribution, thus improving the device performance and delaying the decay of the device efficiency.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N3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艳玲 ,李祥;有机发光二极管展示美好[J];电子产品世界;2002年Z2期
2 周月;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J];光机电信息;2002年02期
3 ;新型有机发光二极管[J];光机电信息;2002年10期
4 ;科学家研究开发新型有机发光二极管[J];水利电力机械;2002年05期
5 黄俊峰;有机发光二极管市场前景乐观[J];光机电信息;2003年03期
6 本刊编辑部;科学家研发新型有机发光二极管[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3年01期
7 申建;;有机发光二极管正寻求市场销路[J];光机电信息;2006年07期
8 ;高效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8年04期
9 ;有机发光二极管制造技术取得突破[J];企业技术开发;2008年04期
10 ;有机发光二极管制造技术取得突破[J];稀土信息;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全球最薄可弯曲有机发光二极管问世[A];陶瓷金属封接和真空电子与专用金属材料分会年会专辑[C];2013年
2 马东阁;;高效率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3 廖良生;;级联有机发光二极管及其在固态照明中的应用[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4 王建浦;刘旭;叶辉;徐慎刚;杨幕杰;;一种使用聚酰亚胺的新型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A];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仲飞;吴敬;刘彭义;;有机发光二极管载流子注入缓冲层研究[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陈军武;曹镛;;硅杂环戊二烯杂环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有机发光二极管、太阳能电池性能[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7 杜春燕;叶尚辉;刘云圻;于贵;;新颖的芴苯并噻吩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在有机发光二极管中的应用[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8 华玉林;冯秀岚;ChangShengWang;Gun-YoungJung;M.R.Brycl;M.C.Petty;;含新型VA二唑类电子传输层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性能研究[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9 苏文明;李文连;辛琦;孙小燕;李天乐;;磷光染料共掺杂方法提高红光有机发光二极管性能的研究(英文)[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1)[C];2007年
10 马东阁;;高效率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华凌;有机发光二极管制造技术取得突破[N];科技日报;2008年
2 魏利希;基于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平面显示器[N];福建科技报;2008年
3 冯卫东;德开发出超高效有机发光二极管[N];科技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徐建华;二极管新光空前亮[N];中国质量报;2009年
5 记者 顾钢;德发明新型有机发光二极管[N];科技日报;2000年
6 记者 杜华斌;柔性有机发光二极管让显示屏收卷自如[N];科技日报;2006年
7 王月 周莹;扬州启动OLED技术研发[N];江苏经济报;2010年
8 张钊;发光壁纸有望取代灯泡[N];经济参考报;2010年
9 吉林 袁弘封编译;OLED 柔性电视浅析[N];电子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华凌;出门穿上信息衣[N];科技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陈亚文;浸渍提拉工艺在有机发光二极管以及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朱键卓;高显色指数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3 张松涛;有机发光二极管中载流子注入和传输机制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陈学文;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及其他层状纳米结构的发光性质与设计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5 朱小光;有机发光二极管及太阳能电池中的界面调控[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6 江志雄;溶液加工型高性能电致荧光白光器件的研究及其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小飞;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效应的有机分子的合成及其应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刘虹;有机发光二极管中有机磁场效应的调控[D];西南大学;2015年
3 欧清东;微纳结构光调控的高效有机发光二极管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4 袁晓冬;新型高效蓝光主体的设计、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5 谢跃民;高效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器件结构及制备方法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6 相恒阳;基于嵌入式银网格透明电极的柔性高效有机发光二极管[D];苏州大学;2016年
7 邓雅丽;高效旋涂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8 吕孝鹏;基于延迟荧光材料的高效率有机发光二极管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9 夏连朋;利用界面层提高蓝光有机发光二极管性能研究[D];暨南大学;2016年
10 曹四振;基于苯基喹啉—咔唑衍生物为主配体的红光铱配合物的设计合成与光电性能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411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741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