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室内复杂环境60GHz频段毫米波传播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1 08:32

  本文选题:室内复杂环境 + 毫米波 ; 参考:《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由于毫米波的宽频带特性可以有效地解决高速宽带无线接入中面临的许多问题,因此毫米波尤其是60GHz频段被认为是目前最具前景的室内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之一。室内短距离无线通信由于环境、大气吸收、粗糙度等因素的影响,其电磁传播环境变得日益复杂。因此,研究室内复杂环境的毫米波传播特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基于SBR/Image方法对室内复杂环境60GHz频段毫米波传播特性进行研究,通过典型环境仿真建模,重点分析了接收功率、多径传播、均方根时延扩展等传播特性。本文分析结果可为室内短距离毫米波通信系统的网络设计与优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概述了毫米波的基本概念、特点、应用与发展,介绍了毫米波的传播特性,包括大气吸收的衰减特性和粗糙反射表面的散射特性,重点介绍了SBR/Image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计算机实现过程。(2)利用已知文献中的室内环境进行建模与仿真,并把本文仿真所得结果与已知文献的测量结果进行对比,一致性良好,验证了基于SBR/Image方法的Wireless InSite软件预测室内复杂环境中毫米波传播特性的有效性与正确性。(3)利用SBR/Image方法仿真分析了60GHz频段毫米波在室内复杂办公环境中的传播特性。首先,讨论了最大反射次数的计算深度问题。然后,研究了考虑有无绕射和透射对60GHz频段毫米波传播特性的影响,同时分析了平均到达方向角等传播参数;最后在考虑大气吸收的衰减特性的情况下,仿真对比了60GHz频段和2.4GHz频段的接收功率和均方根时延扩展等传播特性,重点讨论了不同粗糙度对毫米波室内传播的接收功率和均方根时延扩展的影响。(4)考虑仿真的实用性,在实际室内复杂家居环境中基于SBR/Image方法对60GHz频段毫米波的传播特性进行了仿真,并对数据结果进行了统计与分析,分别讨论了视距环境和非视距环境的传播特性。主要分析了不同极化方式的接收天线对均方根时延扩展的影响,以及反射面的不同粗糙度对接收功率和均方根时延扩展的影响。
[Abstract]:Because the broadband characteristics of millimeter-wave can effectively solve many problems in high-speed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millimeter-wave, especially 60GHz band, is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indoor short-rang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Because of the influence of environment, atmospheric absorption and roughness, the electromagnetic propagation environment of indoor short rang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complex.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 to study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illimeter wave in complex indoor environment. In this paper,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illimeter wave in the 60GHz band of indoor complex environment are studied based on SBR/Image method. The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ceiving power, multipath propagation and root mean square delay spread are analyzed by simulation modeling in typical environment.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can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network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indoor short distance millimeter wave communication system. The main contents of this paper are as follows: (1) the basic concept, characteristics,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illimeter wave are summarized.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illimeter wave, including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absorption and scattering characteristics of rough reflected surface, are introduced.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 of SBR/Image method and its computer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t uses the indoor environment in known literature to model and simulate, and compares the results of this paper with the measured results of known literature, and the agreement is good. The validity and correctness of Wireless InSite software based on SBR/Image method to predict millimeter-wav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indoor complex environment are verified. The SBR/Image method is used to simulate and analyze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illimeter-wave in complex indoor office environment. First, the problem of calculating the depth of the maximum reflectance is discussed. Then, the effects of diffraction and transmission on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illimeter wave in 60GHz band are studied, and the propagation parameters such as the average direction of arrival angle are analyzed, and the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tmospheric absorption are considered.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roughness on the reception power and RMS delay spread of millimeter-wave indoor propagation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and the practicability of simulation is considered.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millimeter wave in 60GHz frequency band are simulated based on SBR/Image method in the real indoor complex home environment. The data results a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nd the propag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ine-of-sight environment and non-line-of-sight environment are discussed respectively.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polarization modes on the RMS delay spread an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roughness of the reflectance surface on the RMS delay spread are analyzed.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01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洪法;毫米波超导辐射计[J];低温与超导;1989年01期

2 刘德傅,沈小珩,曾真,周宝庆,叶妙根,糜正瑜;毫米波辐射对小鼠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红外研究;1990年05期

3 覃玉荣,赖声礼,江悦华,杨太成,王捷;毫米波辐射下悬液细胞膜电压变化研究[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05年05期

4 覃玉荣;张志勇;;毫米波辐射对细胞膜电位变化影响机理研究[J];微波学报;2006年S1期

5 雷伟敏;;毫米波辐射特性分析与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罗美富;约氏效应毫米波辐射计的灵敏度[J];低温与超导;1976年03期

7 本刊编辑部;《红外与毫米波》丛书[J];红外研究;1983年02期

8 汪敏,李兴国;毫米波辐射计的波形模拟与目标识别[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98年04期

9 宋崧;王学田;邓甲昊;;被动毫米波成像系统的发展状况及其关键技术[J];科技导报;2011年19期

10 马学俊;;隐匿物品探测毫米波成像系统的发展现状分析[J];科技风;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飞;倪炜;董健;何方敏;陈良兵;李青侠;朱耀庭;;复杂天气对地基毫米波辐射计探测的影响[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董树义;周一平;;毫米波针炙初步探讨[A];1991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卷Ⅱ)[C];1991年

3 张黄河;;毫米波医疗技术用于伤口与愈合的论证[A];2003'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张光锋;张祖荫;郭伟;;最佳毫米波辐射图像的实验研究[A];2003'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时翔;娄国伟;李兴国;;地物背景毫米波辐射特性测量的研究[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6年

6 栾英宏;李跃华;;交流毫米波辐射计的低频补偿[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李道京;郗莹;;毫米波成像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A];第二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摘要全集[C];2006年

8 许建中;陈建宏;;神经网络实现弹载毫米波辐射计微弱信号提取[A];199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9年

9 覃玉荣;赖声礼;;毫米波辐射对细胞膜电压变化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6年

10 董树义;兰星;;毫米波经络效应的反应扩散模型分析[A];1993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嵩松;被动毫米波阵列探测成像的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2 王本庆;近程毫米波成像技术及其信号处理[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3 时翔;被动毫米波探测及其隐身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4 栾英宏;毫米波主被动复合近程探测目标识别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英浩;毫米波被动双极化探测及相控阵扫描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6 严金海;声、毫米波复合寻的系统目标识别与定位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7 张光锋;毫米波辐射特性及成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简伟;超高速毫米波无线传感通信系统[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王桂丽;毫米波精确探测系统的信号检测及处理[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10 吴礼;近程毫米波LFMCW雷达多目标信号分析与处理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位强;弹载毫米波辐射计测试系统关键模块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赵书占;毫米波目标辐射特性及图像特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彭心良;无源毫米波成像系统伺服单元设计及图像校正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潘启龙;无源毫米波探测成像系统目标检测与识别方法[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陈杰;无源毫米波图像运动目标跟踪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李德宽;无源毫米波成像移动隐匿目标检测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张海;毫米波成像系统DSP处理单元设计及算法移植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宋小虎;基于统计理论的无源毫米波与光学图像融合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李朝阳;无源毫米波成像系统数据采集与条带抑制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孙永贺;毫米波无源探测目标多模式检测与跟踪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816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7816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06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