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基于多级次同步混叠干涉的光栅标记对准测量方法

发布时间:2018-04-25 00:28

  本文选题:光栅标记对准测量 + 多光束干涉 ; 参考:《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博士论文


【摘要】:光刻对准技术作为光刻机系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其性能指标直接影响光刻系统的套刻精度。随着对光刻机套刻精度要求的不断提高,现有传统光学对准技术在测量范围、测量精度、测量效率等重要参数指标上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光刻领域提出的需求。近十几年来,使用光栅标记多个衍射级次形成不同周期的对准测量信号的技术手段为同时满足上述需求提供了潜在可能。然而,现有光栅标记多级次对准测量方法仍然存在难以实现多级次对准测量信号同步生成和测量、不同级次测量结果一致性和稳定性不足的问题,致使不同级次测量结果融合过程存在原理性误差,这一核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光刻对准测量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瓶颈。本文旨在寻求可兼顾测量范围、测量精度和测量效率潜力的对准测量技术手段。为解决不能同步生成和测量多级次对准测量信号造成的原理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级次同步混叠干涉的光栅标记对准测量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多级次混叠干涉信号高精度分离和提取,同时集合模板匹配原理实现了光栅标记的大范围捕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现有基于光栅对准标记的多级次干涉对准测量方法中难以同步生成多个不同尺度周期的测量信号,导致测量范围、速度与精度难以兼顾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衍射级次同步混叠干涉的光栅标记对准测量方法。该方法使用光栅不同衍射级次携带相位信息来表征对准位置的偏差值,利用光学4f系统结合反转剪切干涉原理使得各个衍射级次干涉信号有机结合,并利用单一探测器进行测量。通过傅立叶光学原理建立了该对准测量方法的完整理论模型,推导出以各级次干涉相位为变量的对准偏差函数表达式,从而实现光栅标记多衍射级次同步生成与测量。分析及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实现大范围、快速、高精度对准测量,对光栅标记13个级次对准测量信号进行同步探测并对其中第1和第9级测量信号进行融合,在±4μm测量范围内对于光栅标记单一位置重复测量的标准差达到2.53nm。针对现有信号测量方法仅能提取特定级次干涉对准测量信息,以及相位信息易受噪声频谱干扰导致难以高精度、快速提取多级次混叠干涉信号中各级次相位信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相位解耦扫描参数优化和数字锁相放大的多级次对准相位信息分离与提取方法。该方法利用相关混频运算限定了各级次测量信号的敏感频带,通过优化控制光栅标记扫描参数实现混叠测量信号中各级次信息解耦,解除了传统锁相放大探测方法中滤波器本身非理想特性对信号相位检测精度的限制,提高了相位提取精度,简化了相位信息提取与信号处理模块的设计难度,从而实现对特定衍射级次的相位信息进行针对性分离和提取。在此基础上,利用傅里叶分析原理对该方法中误差信号的生成机理进行了讨论和分析,为提高对准测量性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利用上述相位分离与提取方法对单个级次测量信号的相位误差小于±0.002°,测量混叠干涉信号中13个级次的相位测量误差小于±0.020°。针对现有光栅标记捕获方法中测量信号的周期性对捕获范围的限制,以及信号包络曲线易受测量条件影响导致难以高精度获取标记捕获位置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信号强度模板多参数匹配的标记捕获方法。该方法通过对光栅标记进行全局扫描测量,获取测量信号包络曲线与干涉信号结合的特征,利用相关匹配算法和多参数拟合原理对测量信号特征进行模板匹配,从而实现标记捕获测量。该方法可以有效抑制噪声对测量信号的影响,提高标记捕获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测量精度。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进行标记捕获测量时,其测量范围不受限制,重复测量误差不大于2.02μm。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搭建基于多级次同步混叠干涉的光栅标记对准测量方法的实验系统,并对本文提出方法进行实验验证与分析。通过对该测量系统关键特性的实验验证,证明了各单元的可靠性及有效性。对基于光栅标记多衍射级次同步混叠干涉对准测量系统进行了整体实验,结合多级次测量结果在其测量范围内实现了光栅标记的高精度对准测量。采用激光干涉仪与对准测量系统进行同步比对,在10个不同标记位置上重复测量结果与干涉仪的测量结果对比误差不大于11.27nm。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inciple problem caused by multi - level sub - alignment measurement , it is difficult to synchronously generate and measure multi - level sub - alignment measurement signals .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asurement range is not limited and the measurement error is not more than 2.02 渭m when the mark capture measurement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method .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N25;TN4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丽娟;李建龙;傅克祥;张珍辉;;用光栅正负一级衍射效率之比反演光栅参数的数值模拟[J];激光杂志;2007年03期

2 张培琨,李育林,刘家英,乔学光,忽满利,贾宏志;线性啁啾光栅结构参数优化的定量研究方法[J];光子学报;1998年06期

3 陈德伟;;采样光栅设计与衍射行为分析[J];激光杂志;2006年03期

4 叶超;谢永军;付绍军;何世平;;采用弹性基底制作变间距光栅[J];微细加工技术;2006年02期

5 叶锡标;周成刚;张阳;黄文浩;;基于透反式二维绝对零位光栅的光刻对准技术[J];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6 叶燕;陈林森;;埋入式光栅双通道特性及其应用研究[J];光学学报;2008年12期

7 沈洪斌;张雏;司宾强;;基于狭缝方程的二次扭曲光栅的设计与衍射模拟[J];激光杂志;2008年02期

8 方明月;段永远;谌夏;彭姝慧;蒲利春;;非线性光栅器件[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9 刘荣祁;陈建荣;林宝卿;庄其仁;;浮雕矩形光栅刻槽深度的衍射测量方法[J];应用激光;2009年03期

10 厉以宇;王媛媛;陈浩;朱德喜;胡川;瞿佳;;基于二维结构薄膜的偏振选择相位光栅的研究[J];物理学报;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恒彪;王占山;;纳米光栅结构长度标准研制[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耿康;陈新荣;吴建宏;;用衍射效率的光谱分布判断多层介质膜光栅掩膜形貌[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白昱;金玉;刘岳峰;冯晶;孙洪波;;光栅微结构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光取出效率的研究[A];全国第15次光纤通信暨第16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李术新;梁东;邢岐荣;徐世祥;郎利影;田震;柴路;王清月;;零级深度金属光栅对太赫兹波透过特性的理论研究[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曹召良;卢振武;李凤有;孙强;;亚波长周期结构光栅的制作工艺和理论关系研究[A];2002年中国光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成希革;黄吉发;尹振宇;李雪玲;;内置多叶光栅集成[A];第八届全国医用加速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杨德兴;王海滨;赵建林;张鹏;郭夏锐;;层状多重体全息光栅的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周常河;;低密度光栅的飞秒信息处理技术[A];2006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闵长俊;焦小瑾;王沛;明海;;表面有凹槽的亚波长金属光栅结构中光的透射现象的研究[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赖建军;梁华锋;王彬;翟小锋;;基于金属/介质/金属光栅的窄带红外发射/吸收结构设计[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韬;基于多级次同步混叠干涉的光栅标记对准测量方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2 金娃;PCF热传导与形变机理及在熔接和光栅制备中的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3 武华;面向硅基光子集成的光栅器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4 吴丽翔;取样光栅的刻蚀深度空间分布微调方法[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5 李朝阳;物像光栅自拼接在超短超强激光中的应用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6 廖云飞;大口径精密光栅拼接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7 刘丽娟;液晶/聚合物光栅激光器性能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6年

8 王志文;基于金属纳米光栅的集成偏振导航传感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年

9 王瑞;亚波长微偏振光栅探测器的研制方法及其偏振特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

10 杨帆;基于表面等离子干涉原理的周期减小光刻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培栋;基于LiNbO_3的波导及光栅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2 周阳;全息深亚波长光栅技术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3 张嘉赫;OCB模式液晶光栅的光学特性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4 卢鹭云;宽光谱光栅侧面耦合集光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陈剑科;新型二维折叠光谱仪的工程化研制及其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6 汪瑾;片状光栅内各模式性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7 胡瑞;基于复合微纳金属光栅—波导结构的双通道带通滤波器的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8 杨倩;基于叠印采样光栅的光码分多址编解码技术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9 张新彬;偏振分束光栅的设计和制造[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10 任建文;光折变光栅滤波器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7989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17989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8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