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尺寸微通道板型光电倍增管
本文选题:光电倍增管 + 微通道板 ; 参考:《红外与激光工程》2017年04期
【摘要】:针对高能物理、核物理等国家大科学装置对核心探测器件的需求,研究不同于金属打拿极型倍增系统的大尺寸微通道板型光电倍增管。该光电倍增管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20 in(1 in=2.54 cm)的低本底玻壳和微通道板型倍增极结构,使用Sb-K-Cs阴极作为光电转换阴极,该阴极对350~450 nm波段光子的量子效率高,倍增极采用两片微通道板,在电压比较低的情况下可实现107的倍增能力,从而提高了光电倍增管的探测效率和单光子探测能力。与传统的金属打拿极型光电倍增管相比,20 in微通道板型光电倍增管是一种全新的产品结构,具有单光子峰谷比高、本底低、响应时间快、后脉冲比例小等特点。
[Abstract]:In view of the demand for core detectors in large scientific devices such as high energy physics and nuclear physics, a large size microchannel plate photomultiplier tub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metal-cladding pole type multiplication system, is studied. The main characteristic of the photomultiplier tube is the low background glass shell and microchannel plate multiplier structure with 20 in(1 in=2.54 cm). The Sb-K-Cs cathode is used as the photoconversion cathode. The cathode has high quantum efficiency for 350 ~ 450nm photons. Using two microchannel plates, the multiplier pole can realize the doubling ability of 107 in the case of low voltage, thus improving the detection efficiency of photomultiplier tube and the detection ability of single photo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etal-perpendicular photomultiplier tube, the plate photomultiplier tube with 20 min microchannel is a new product structure,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peak-valley ratio of single photon, low background, fast response time and low ratio of post-pulse, etc.
【作者单位】: 北方夜视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2016YFF0100400)
【分类号】:TN1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晓明,华玉林,罗经国,冯秀岚,李娟;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量子效率测量系统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J];发光学报;2002年06期
2 谢三先;黄永清;刘庆;段小峰;王伟;黄辉;任晓敏;;新型双吸收层光探测器量子效率的理论分析[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1年05期
3 李国正,张浩;Ge_xSi_(1-x)/Si红外探测器量子效率的理论计算[J];半导体光电;1995年04期
4 杨家敏,丁耀南,曹磊峰,丁永坤,王耀梅,张文海,郑志坚,崔明启,朱佩平,赵屹东,黎刚;X光CCD响应特性[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0年05期
5 李敏;范鲜红;尼启良;陈波;;微通道板在12~40nm波段的量子效率测量[J];光学精密工程;2008年01期
6 张福林;林旭;廖欣;何志毅;;InGaN蓝光LED量子效率与注入电流的关系研究[J];光电子.激光;2009年11期
7 邵晓鹏;王杨;高鹏;许宏涛;;CCD芯片量子效率的测量装置及其测量方法[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3年S1期
8 J.H.Chappell;王军胜;;涂敷CsⅠ的微通道板的表面特性及量子效率测量[J];应用光学;1990年04期
9 钟四成;邓艳红;陈于伟;汪凌;;CCD减薄技术研究[J];半导体光电;2006年03期
10 杜晓晴;钟广明;田健;;透射式GaN光电阴极在正面光照和背面光照下的量子效率特性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谢三先;黄永清;刘庆;段小峰;王伟;黄辉;任晓敏;;新型双吸收层谐振腔增强型光电探测器量子效率的传输矩阵法分析[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海宇涵;奚中和;;场增强a—Si:H光电发射体的量子效率[A];中国电子学会真空电子学分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下册)[C];1995年
3 王嘉星;汪莱;郝智彪;;GaN基蓝光量子阱LED量子效率下降机制的理论分析[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王光绪;熊传兵;刘彦松;程海英;刘军林;江风益;;硅衬底GaN基单量子阱绿光LED量子效率的研究[A];全国光电子与量子电子学技术大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木林;硅衬底氮化镓基蓝光LED发光特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孙昊洋;CCD芯片量子效率和非均匀性参数测量[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吴晓明;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量子效率的测量系统建立及其提高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3年
3 陈宏;荧光玻璃量子效率测量的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4 董向坤;白光LED用荧光玻璃的量子效率测量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5 郭向阳;NEA GaN光电阴极的量子效率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6 罗剑飞;聚合物发光二极管中嵌入空穴输入层后量子效率演化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成波;ALICE/PHOS读出单元PIN的研制与在束性能检验[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2年
8 孙虎;InGaN/GaN多量子阱光学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0203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020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