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设备模块电磁脉冲抑制能力的研究
本文选题:通信设备 + 瞬态抑制二极管 ; 参考:《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2017年05期
【摘要】:为了RFID通信模块设计需要,研究常用防护器件瞬态抑制二极管(TVS)的电磁脉冲防护能力。选取三种常用的TVS器件,在静电电磁脉冲和方波脉冲试验条件下,进行电磁脉冲响应规律的测试研究。测试结果表明,一般类型的TVS器件的响应时间普遍高于1ns,脉冲上升沿1ns内的能量就无法被TVS器件在第一时间内吸收,会影响或损伤被防护的电子设备,甚至TVS防护器件。综合钳位电压值和钳位时间,其中一种TVS器件在测试电压300V以内的防护性能可满足模块的防护要求。而另外两种TVS器件对于快上升沿电磁脉冲的防护性能较差,在此环境下无法达到电磁脉冲防护要求,但在其它工作条件下可参考它们的特性数据进行选择应用。
[Abstract]:In order to design RFID communication module, the electromagnetic pulse protection capability of common protective devices, transient suppression diode (TVs),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ree kinds of TVs devices are selected to test and study the response of electromagnetic puls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electrostatic electromagnetic pulse and square wave pulse test.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ponse time of general TVs devices is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at of 1ns, and the energy in the pulse rising edge 1ns can not be absorbed by TVs devices in the first time, which will affect or damage the protected electronic devices, even the TVs protective devices. Combined with the clamping voltage and clamping time, the protective performance of a TVs device within 300V of the test voltage can meet the protection requirements of the module. However, the other two TVs devices have poor protection performance against the fast rising edge electromagnetic pulse, which can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electromagnetic pulse protection in this environment, but can be selected and applied with reference to their characteristic data under other working conditions.
【作者单位】: 河北师范大学汇华学院;军械工程学院静电与电磁防护研究所;
【基金】:河北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QN2016194)
【分类号】:TN31;TP391.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绵湘;雷电及电磁脉冲专业委员会成立[J];北京电信科技;1998年04期
2 杨瑞平;;电磁脉冲,信息设备的终结者[J];物理教学;2010年06期
3 申宁;;电磁脉冲在不同坑道中的传播衰减分析[J];科技信息;2010年23期
4 胡晓荷;;应高度重视高功率电磁脉冲环境防护工作[J];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10年11期
5 周星;程二威;王书平;;电磁脉冲对数字电路的辐照法与注入法比较[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6 王川川;朱长青;周星;谷志锋;刘登峰;;电磁脉冲在地下的传播特性研究[J];微波学报;2012年01期
7 袁军;肖冬萍;周小艳;;国内外电磁脉冲标准现状研究[J];安全与电磁兼容;2012年01期
8 宋钦歧;电磁脉冲引起的电子系统损伤和电子系统的抗电磁脉冲加固[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81年11期
9 ;电磁脉冲[J];电波与天线;1994年05期
10 孙庆玲;杨宏春;阮成礼;;瞬态阵列电磁脉冲同相合成特性研究[J];微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向跃;孙蓓云;刘顺坤;翟爱斌;;敏感单元电磁脉冲损伤函数的获取[A];第二十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张强;;浅议电磁脉冲(EMP)干扰及其防护[A];第十二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3 李小伟;周开明;许献国;;电子学系统电磁脉冲加固性能评估[A];第十届全国抗辐射电子学与电磁脉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张建华;;电磁脉冲传播和单色电磁波传播的比较[A];1997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7年
5 周星;张希军;魏明;;电磁脉冲对可控硅的注入与辐照效应试验研究[A];中国物理学会第十五届静电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史鹏飞;刘小龙;斛彦生;蒋廷勇;;超宽谱电磁脉冲对有孔缝腔体耦合效应的研究[A];2010振动与噪声测试峰会论文集[C];2010年
7 买望;高斌;甘捷;高攸纲;;电磁脉冲技术的若干应用与发展[A];第十五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文舸一;;电磁脉冲能量传播规律的进一步研究[A];1995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5年
9 孟粉霞;夏洪富;王建国;;混凝土中电磁脉冲传输特性的数值研究[A];全国计算物理学会第六届年会和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王伟;杨显清;;电磁脉冲对电缆的耦合分析[A];第22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选[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健;电磁脉冲与舰船典型结构之间电磁相互作用的混合FDTD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2 陈自宇;脉冲强激光与金属靶相互作用中的电磁脉冲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2年
3 索莹;爆炸磁频率发生器及其辐射特性测量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马弘舸;瞬态电磁脉冲的时域伪谱方法:研究、改进及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宝凤;三维空间高能电磁脉冲大气击穿模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马涛;气体放电的电磁脉冲响应特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3 金芳;典型集成电路的电磁干扰效应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4 赵璐;电磁脉冲对导体贯通型屏蔽箱体中信号干扰的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5 梁志强;电磁脉冲的传导防护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6 司守训;电磁脉冲防护技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7 史鹏飞;超宽谱电磁脉冲对屏蔽体贯通孔的耦合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高先周;电磁脉冲测试技术[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9 孔凡志;电磁脉冲冲击下无源结构的瞬态电热力耦合一体化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10 白彦丽;电磁脉冲对开孔屏蔽腔耦合效应的仿真分析[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348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034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