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PIN隧穿场效应晶体管的特性分析与设计优化

发布时间:2018-10-08 19:11
【摘要】:集成电路的最小核心单元结构是晶体管,其尺寸的不断缩小是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的源动力,也是微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主流,其目的是为实现高性能,低运行功率,低待机功耗和高集成度。然而,在深亚微米(小于100纳米)或纳米级(十几个或几个纳米)领域,,一些常规尺寸工艺下所不存在的负面效应随之而来,随着尺寸的缩小,阈值电压下降,亚阈值摆幅退化,漏感应势垒降低,沟道随机掺杂引发的器件特性的波动,电隧穿导致的泄漏电流,结处带带隧穿等,对集成电路的性能和可靠性将产生严重影响。 本文介绍了PN结隧穿原理(带带隧穿),MOSFET的工作原理(载流子的扩散与漂移)与优缺点。对传统的PIN隧穿场效应晶体管(TFET)进行研究,并根据隧穿几率的影响因子来研究器件结构和参数对TFET性能的影响,通过改变绝缘层材料和厚度,源极和漏极的掺杂浓度以及源区向沟道延伸的结构来对器件进行优化,并用silvaco仿真软件对各种结构和参数的PINTFET进行仿真比较,完成对传统PINTFET结构和参数上的优化,这种优化的结构相比于传统的PIN结构,开启电流可提高约6000倍,反向电流可降低至50000倍甚至更低,亚阈值摆幅(SS)低于60mv/dec。TFET在功耗,开关转换,尺寸等方面的特性是优于MOSFET的。
[Abstract]:The smallest core unit stru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is transistor. The decreasing of its size is the source power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grated circuit technology and the mainstream of microelectronic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s purpose is to achieve high performance and low running power. Low standby power and high integration. However, in deep submicron (less than 100 nanometers) or nanoscale (a dozen or several nanometers), negative effects that do not exist in some conventional size processes follow, and as the size shrinks, the threshold voltage drops, The degradation of sub-threshold swing, the decrease of leakage inductive barrier, the fluctuation of device characteristics caused by random channel doping, the leakage current caused by tunneling, and the bandband tunneling at junction will seriously affect the performance and reliability of integrated circuit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 of tunneling (with band tunneling)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PN junction tunneling principle (carrier diffusion and drift). The traditional PIN tunnelin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TFET) is studied. According to the influence factor of tunneling probability, the influence of device structure and parameters on the performance of TFET is studied. The doping concentration of source and drain and the structure extending from source to channel are used to optimize the device. The PINTFET of various structures and parameters are simulated and compared with silvaco simulation software to optimize the structure and parameters of traditional PINTFE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PIN structure, the optimized structure can increase the opening current by about 6000 times, reduce the reverse current to 50000 times or even lower. The sub-threshold swing (SS) is lower than the 60mv/dec.TFET in power consumption, switch conversion, size and so on. It is superior to MOSFET in power consumption, switch conversion, size and so on.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38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大鹏;朱协彬;汪海涛;;ATO粉体的制备工艺及其导电性能的研究[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江渝生;InGaAsP/InP双异质结的V—I特性[J];半导体光电;1986年04期

3 何民才,黄启俊;外保护环短路不能减小光电二极管暗电流[J];半导体光电;1999年06期

4 易萍;CCD输出二极管反向漏电机理的研究[J];半导体光电;2001年06期

5 唐有青,李恒,游志朴,张坤,李仁豪,李作金;氦诱生微孔对硅二极管漏电流特性的改善[J];半导体光电;2003年02期

6 张媛媛,丁双朋,陈炳若;硅双结型色敏器件蓝紫响应度的研究与改善[J];半导体光电;2003年04期

7 邱家威,黄启俊,吴凡,熊力嘉,常胜,戴峰,何民才;内调制光电探测器特性的模拟与实验分析[J];半导体光电;2004年06期

8 卓敬清;李宏建;夏辉;崔昊杨;;金属/多孔硅/硅结构发光器件输运特性的研究[J];半导体光电;2008年04期

9 夏正浩;李炳乾;郑同场;王卫国;张运华;;金属支架0.5W红外发光二极管研究[J];半导体光电;2009年05期

10 李成;李好斯白音;李耀耀;王凯;顾溢;张永刚;;双异质结扩展波长InGaAs PIN光电探测器暗电流研究[J];半导体光电;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齐领;恩云飞;章晓文;;MOSFET亚阈值斜率随温度变化关系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可靠性分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选[C];2008年

2 李相;陈胜平;司磊;;W型光子晶体光纤模型概述与滤波特性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封常青;刘树彬;王进红;安琪;;BESⅢ飞行时间电子学电荷测量电路的温度补偿[A];第十四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4 郑慧民;闰铁梁;瞿寿德;林品兴;;基于图象分析与识别的单晶生长过程质量检测[A];199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5 唐弟清;陈国瑞;;微波大功率PIN开关特性研究[A];1991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卷Ⅱ)[C];1991年

6 赵明利;闫果果;杨仕娥;;微晶硅薄膜太阳电池的计算机模拟[A];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C];2008年

7 张臻;沈辉;朱家劲;蔡睿贤;;太阳电池组件阴影遮挡问题实验研究[A];第十届中国太阳能光伏会议论文集:迎接光伏发电新时代[C];2008年

8 毛德丰;郭伟玲;高国;沈光地;;功率LED电压与温度关系研究[A];中国照明论坛——城市照明节能规划、设计与和谐发展科技研讨会专题报告文集[C];2009年

9 李欣;王淑芬;毛京湘;赵晋云;;HgCdTe环孔p-n结光伏探测器暗电流机制[A];2007年红外探测器及其在系统中的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晓冰;光伏跟踪系统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郭文敏;聚乙烯/无机填料复合材料非线性电导特性及机理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3 章闻奇;几种微电子材料的制备、表征与性能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孙钦军;有机薄膜晶体管中接触效应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5 赵旺;MOCVD法制备氧化锌发光器件及薄膜晶体管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辉;功能性半导体纳米晶组装体系的制备及其可见光响应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岳红云;柔性衬底薄膜光伏电池相关材料制备及性能[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李俊;有机小分子及微晶硅薄膜晶体管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9 熊超;ZnO/Si异质结的制备与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钟春良;a-Si:H/c-Si异质结界面特性的理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智钢;Zn_xCd_(1-x)S纳米粉体及薄膜的制备和光致发光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李明亮;碳化硅基热电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王文杰;氧化钛基光电子器件[D];郑州大学;2010年

4 祝超;KrF激光微细加工Al_2O_3陶瓷机理及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志睿;超薄侧光式LED液晶电视背光源设计与驱动电源硬件实现[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杜小堂;MPS二极管“软恢复”的原理探讨、仿真设计与研制实践[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周廷荣;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可靠性筛选工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冯炜光;太阳电池I-V曲线测试系统和电极制备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9 潘峰;单晶硅太阳电池扩散工艺和绒面制备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10 童吉楚;Mg_2Si_(0.3)Sn_(0.7)固溶体的热电性能及其结构微细化探索[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257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257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6f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