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关于动车组线缆耦合的电磁兼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19 03:04

  本文关键词:关于动车组线缆耦合的电磁兼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高速动车组是一个设备密度大、安装空间狭窄、电缆布线密集、强弱电信号交织的大型系统,它的电磁干扰耦合机理异常复杂。前人对线缆耦合进行了大量研究,然而动车组上的车载线缆通常被布置在金属结构的线槽中,使其分布参数与电磁特性发生变化,使之不同于一般的线缆耦合问题,因此需要对动车组上的线缆耦合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分析。本文主要针对高速动车组上的线缆耦合问题,从理论分析、试验验证和仿真建模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其电磁兼容特性,进而对整车的布线提出了相关建议。首先,引入了模块化建模的思想和对象属性的概念,打破高速动车组上设备或部件的原有组成模式,根据设备敏感度及其输入输出的电磁特性进行抽象,将具有相同电磁属性的对象定义为一个对象模型,使用相同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从而建立起具有层次性的模块化结构模型。在分析一个特定的对象时,仅针对对象模型的相关属性进行操作,就可以分析得到该对象的电磁兼容性分析结果。其次,分别对非屏蔽线和屏蔽线的串扰耦合进行理论分析,推导了串扰系数的表达式,在此基础上编写matl ab程序,探究了串扰耦合系数与不同参数的关系,为串扰的预测提供方便。导线分布参数是产生串扰的根本原因,结合动车组的实际结构,应用镜像原理对不同情况下的导线分布参数进行了公式推导,给出了不同情况下分布电感与分布电容参数的计算方法。最后,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线缆耦合的仿真模型,得到的仿真结果与理论分析、测试结果相一致,证明了建模方法和模型的有效性。进而根据该建模方法建立了线缆位于同一线槽内和不同线槽内的耦合模型,讨论了不同参数对串扰耦合系数的影响,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针对动车组车底线缆的实际排布,分别建立了低压线槽内的线缆耦合模型和高低压线槽间的线缆耦合模型,重点研究了线槽结构对线缆串扰耦合的影响,对比了线槽两种不同的接地方案。仿真结果表明,动车组上低压侧的线缆耦合在有槽时的最大串扰值比无槽时的最大串扰值至少改善了20dB,线槽的顶盖和隔舱可以起到减小线缆间耦合的作用;高压侧布置线槽可以减小高压侧与低压侧线缆间的串扰,位于动车组高低压线槽内的线缆串扰耦合系数在-80dB以下,不会相互影响;线槽按等间距接地与按设备就近接地的两种接地方式对线缆的串扰耦合影响不大。依此,在动车组新车型的研发设计阶段,提出动车组车下电缆布线的相关建议和优化方案,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电磁兼容 动车组 线缆耦合 分布参数 线槽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266;TN03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1 引言11-17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5
  • 1.2.1 基于传输线理论的线间串扰研究现状12-14
  • 1.2.2 高速动车组上的线缆耦合研究现状14
  • 1.2.3 模块化思想研究现状14-15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15-17
  • 2 面向对象的动车组建模方法17-25
  • 2.1 动车组电磁兼容的预测分析17-19
  • 2.2 面向对象的分层模块化建模方法19-20
  • 2.3 面向对象的动车组电磁兼容性的建模方法20-24
  • 2.3.1 面向对象的动车组系统分层结构20-22
  • 2.3.2 面向对象的动车组系统模块化建模22-23
  • 2.3.3 线缆耦合预测模块23-24
  • 2.4 本章小结24-25
  • 3 线缆串扰耦合模块的计算分析25-41
  • 3.1 线间串扰模型的建立25-27
  • 3.2 不同参数对线间串扰的影响27-29
  • 3.3 分布参数的计算原理29-32
  • 3.3.1 分布参数的定义29-31
  • 3.3.2 镜像原理31-32
  • 3.4 多导体传输线的分布参数计算32-40
  • 3.4.1 三条导线的分布参数32-33
  • 3.4.2 理想导电面上的n条导线的分布参数33-34
  • 3.4.3 金属套管内的n条导线的分布参数34-35
  • 3.4.4 两个垂直理想导电面上的n条导线的分布参数35-37
  • 3.4.5 理想矩形导体腔内的n条导线的分布参数37-40
  • 3.5 本章小结40-41
  • 4 线缆串扰耦合的仿真预测模型41-65
  • 4.1 仿真模型的验证41-43
  • 4.2 测试的验证43-44
  • 4.3 线槽对串扰耦合的影响44-47
  • 4.3.1 线缆位于同一线槽内不同参数对串扰的影响44-46
  • 4.3.2 线缆位于不同线槽内不同参数对串扰的影响46-47
  • 4.4 车底线缆耦合模型47-59
  • 4.4.1 车底线槽对车下线缆串扰耦合的影响47-52
  • 4.4.2 车底线缆间的串扰耦合分析52-59
  • 4.5 车底线槽接地模型59-63
  • 4.6 车下布线的相关建议及优化方案63
  • 4.7 本章小结63-65
  • 5 结论65-67
  • 5.1 工作总结65-66
  • 5.2 工作展望66-67
  • 参考文献67-70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0-72
  • 学位论文数据集7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桂华;电磁兼容性军用标准的应用与剪裁[J];安全与电磁兼容;2001年04期

2 龚增,杨自佑;电磁兼容性及其对产品、贸易和通信的影响[J];电工技术杂志;2001年11期

3 王伟新;电磁兼容性衬垫安装结构设计及应用[J];遥测遥控;2003年03期

4 张民;电磁兼容性标准简介(一)[J];电气时代;2004年06期

5 甘明刚;陈杰;蔡涛;;基于端口数据的系统级电磁兼容性分析[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8年09期

6 成莉红;;电磁兼容性标准在电子程控器试验中的应用[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12年01期

7 赵延明;王大宾;曹英杰;;切码运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讨论[J];砖瓦;2012年07期

8 郑荣林;;国外电磁兼容性标准发展概况[J];航空电子技术;1982年03期

9 孔祥础;舰艇电磁兼容性研究、设计、试验、标准等工作的几点建议[J];舰船科学技术;1984年05期

10 蔡宏奎;;“狂风”飞机电磁兼容性控制[J];电子技术选译;198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金奎;孔繁斌;李伟民;;电磁兼容性检测实验室的管理与维护[A];2008年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峰会论文集[C];2008年

2 王宁;;工程中的几个电磁兼容性问题[A];199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9年

3 刘镇海;米西来;;电磁兼容性的滤波设计[A];第四届电子产品防护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电磁兼容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A];2010年全国电磁兼容会议论文集[C];2010年

5 孙红鹏;;系统级电磁兼容性试验[A];第六届全国电磁兼容性学术会议2004EMC论文集[C];2004年

6 徐平;万海军;蔡明娟;冯婷婷;李建轩;;直升机加装摄像系统电磁兼容性技术研究[A];第22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选[C];2012年

7 周铁仿;娄人杰;;野战综合电台车电磁兼容性模拟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8 朱宜生;;工程中解决电磁兼容性问题的方法[A];中国电子学会可靠性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C];2006年

9 蒋全兴;吕仁清;;电磁兼容概念与基本知识[A];第五届全国智能化电器及应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10 陆春玲;陈淑凤;;设备间信号接口电磁兼容性分析实例[A];第十二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炀 赵靖;联想引导环保电脑新潮流[N];中国消费者报;2001年

2 梅子;选电脑应关注电磁兼容性[N];经济参考报;2002年

3 刀刀棋;液晶PC徘徊在低价与健康之间[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5年

4 曾安安;浅谈产品电磁兼容性整改措施[N];电子资讯时报;2008年

5 IT168;了解身边潜在杀手防范PC的三大危害(二)[N];中国国门时报;2006年

6 ;微型计算机(含服务器) 电磁兼容性 仍有问题[N];中国质量报;2002年

7 万国鸿;出口机械产品须关注欧盟EMC指令[N];宁波日报;2006年

8 成都 张成波;什么是家用电器的电磁兼容性[N];电子报;2003年

9 摩托罗拉公司提供;电路板级的电磁兼容设计(1)[N];电子资讯时报;2002年

10 张亮;中兴CDMA 1X基站通过EMC测试[N];通信产业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单秦;高速动车组电磁兼容性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3年

2 徐军;多导体互连结构的电磁兼容性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中璞;低压电力载波通信与电网及电机类家电电磁兼容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2 杨福荣;机箱电磁分析中连接附件的等效及影响[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黄鹏;光电稳瞄装置电气互联工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4 崔相臣;某大型卫星电磁兼容性设计与验证[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5 何笑冬;关于动车组线缆耦合的电磁兼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6 刘宝忠;电磁兼容性研究与应用[D];山东大学;2007年

7 王征;舰船电磁兼容性评估仿真系统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8 李楠;瞬变电磁法发射机的电磁兼容性改善[D];吉林大学;2007年

9 梁伟中;家用治疗仪的开发及其电磁兼容性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7年

10 缪星星;机舱内电子设备与通信导航系统间的电磁兼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关于动车组线缆耦合的电磁兼容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54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554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7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