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光电双控智能有机存储材料的设计及其光电性质

发布时间:2019-11-03 12:11
【摘要】:二芳基乙烯类化合物是一类在特定的范围的波长光照下,分子结构能产生变化的光致变色材料。本文设计并成功合成了7种新型的光致变色化合物:BCMThCE_1-7,并对这7种化合物进行了核磁表征、飞行时间质谱表征、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检测以及循环伏安测试。这些化合物在λ=200-400 nm的紫外光的照射下不仅会发生颜色的变化,同时它们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也会出现新的吸收峰,相应地,它们的前线轨道能级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这些发生物理、化学性质改变的化合物,其颜色、吸收光谱和前线轨道能级在可见光(λ400nm)的照射下,又能恢复到初始的状态。为了将光致变色分子的特性有效地应用到有机场效应晶体管中去,本文对常见半导体材料的前线轨道能级进行了调研,最后采用了酞菁酮和光致变色材料BCMThCE_5作为掺杂组分掺杂到酞菁酮中去并应用于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半导体层。首先,我们对光调制晶体管性能作了探索,发现该器件在紫外光照下各性能参数会发生衰减,如最大电流(|IDS|max)、电流开关比(|IDS|on/off)、迁移率(μ),而其阈值电压(Vth)则向负向漂移。而在可见光的照射过程中,这些改变的性能参数又能逐渐恢复并回复到接近初始的状态。同时,我们发现其性能变化的程度与光照时间的长短有一定的关系,而决定这个的因素是薄膜内开环异构体o-BCMThCE_5和闭环异构体c-BCMThCE_5相对浓度的变化。进一步,我们又进行了电调制晶体管性能的探索,发现在操作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器件性能的变化程度与操作电压的大小有关。通过光调制和电调制两种方法,我们均得到了多个稳定的不同高低的电流能级,这为其应用于有机多阶存储奠定了基础。为了进一步拓展该晶体管的应用,我们尝试结合两种调制方法,设计了两个简单的逻辑门(NOR和OR),使得电流在高阻态(High Resistance State,HRS)和低阻态(Low Resistance State,LRS)之间切换。为了更进一步地拓展光致变色分子的应用领域,我们又尝试采用BCMThCE_5分子作为功能层,采用交叉开关矩阵(crossbar)的电极结构,制备了有机二极管存储器件(ITO/BCMThCE_5/Al),并对其电学特性进行了表征。在表征测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该器件的存储特性不仅会随着分子的开闭环结构的变化而变化,一定程度上对电极宽度也有依赖性。该类器件的存储类型主要在闪存(Flash Memory)型和一写多读(WORM)型存储类型间转换。
【图文】:

曲线,紫外光照,载流子迁移率,阈值电压


从而导致了最大电流和载流子迁移率的下降(见图3.3.2-1) 继而电流开关比也将减小 同时,这种空穴的迁移能够促进空穴注入产生电流 从而导致阈值电压(Vth)向负向漂移 但所有这些性能参数均能在可见光(λ > 400 nm, I0= 5.86mW/cm2, 10 分钟)的照射下逐渐恢复到初始状态 0 1 2 3 4 5 610-910-810-710-6|IDS|max/AI|SD|mxaA/step10-410-310-2 /cm2/Vs cm/2Vs/UV Vis UV Vis UV Visa)0 1 2 3 4 5 6-20-15-10-5Vth/VVhtV/step103104Ion/IoffInoI/foUV Vis UV Vis UV Visb)图 3.3.2-1 a) 紫外光照(λ = 200-400 nm, I0= 2.49 mW/cm2, 15 分钟)和可见光照(λ > 400 nm, I0= 5.86 mW/cm2,10 分钟)前后的最大漏电流(|IDS|max),载流子迁移率(μ)以及 b)阈值电压(Vth)和电流开关 紫外光照射和可见光照射的过程分别用灰色和黄色阴影区域表示 所有的结果都是在器件测试所得的 IDS VGS(VDS= -50 V,VGS= -50 V)曲线上计算得到 OFET 器件的沟道长为 100 μm,宽为 2000 μm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能够通过光照转变的晶体管参数(在氮气保护下),在数次紫外光和可见光的交替循环照射后仅有微弱的衰减 最大电流和载流子迁移率的变化程度分别是 97 ~98% 和 95 ~ 97% 三次可见光照射过程结果,,最大漏电流为 2.28 ~ 2.97 ×10-7A,而紫外光则为 6.12 ~ 7.77 ×10-9A 迁移率分别是 1.4 ~ 1.9 ×10-3(可见光)和 6.2 ~ 6.7 ×10-5cm2V 1s 1(紫外光) 响应的阈值电压则在-9 ~ -11 和-17 ~ -19 V 之间变化,电流开关比在 4.9 ~ 6.0 ×103和 7.2 ~ 7.8 ×102之间变化 基于以上测试分析

正己烷,紫外光照射,溶液


55o-BCMThCE_3 的正己烷溶液, 左;经紫外光照射后,c-BCMThCE_3 的正己烷_4 的正己烷溶液, 左;经紫外光照射后,c-BCMThCE_4 的正己烷溶液, 右) b)-BCMThCE_5 的正己烷溶液,左;经紫外光照射后,c-BCMThCE_5 的正己烷_6 的正己烷溶液,左:经紫外光照射后,c-BCMThCE_6 的正己烷溶液,右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386;TN31;O62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为华,肖国民;新型光致变色材料的合成研究[J];精细化工;2002年03期

2 沈庆月;陆春华;许仲梓;;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与应用[J];材料导报;2005年10期

3 胡海强;邢孔强;陈航;;一类光致变色材料的合成[J];琼州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4 张忠模;;新型光致变色材料在美开发成功[J];功能材料信息;2009年03期

5 ;新型光致变色材料[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9年06期

6 张国锋;;光致变色防伪材料及其应用[J];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10年08期

7 吕锡恩;邱家白;;光致变色材料[J];感光材料;1983年05期

8 金春华 ,王利婕;光致变色材料及其应用[J];中国商办工业;1997年09期

9 ;光致变色材料助玩具制造走出低层次[J];玩具世界;2008年04期

10 ;日本科学家开发出新型光致变色材料[J];光机电信息;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晓颖;邓新华;边栋材;周晓峰;张涛;;光致变色材料在纺织中的应用发展[A];第七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贺涛;姚建年;;光致变色材料及其在能源领域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孙静;裴广玲;;聚合物微球对光致变色材料的吸附及变色性能[A];“力恒杯”第11届功能性纺织品、纳米技术应用及低碳纺织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菅冀祁;张启程;王玉英;贾惠波;徐端颐;;光致变色材料及其在光存储中的应用[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04年

5 郭国聪;王明盛;徐刚;张章静;;无机-有机杂化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8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郭国聪;王明盛;徐刚;张章静;;无机-有机杂化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A];第六届全国物理无机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郭国聪;王明盛;徐刚;张章静;;无机-有机杂化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六届全国结构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2年

8 郭国聪;王明盛;徐刚;张章静;林榕光;;无机—有机杂化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2013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郭国聪;王明盛;徐刚;张章静;林榕光;罗峰;;无机-有机杂化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3分会:晶体工程[C];2014年

10 蒲守智;姚保利;杨天赦;英利;刘刚;雷铭;;二芳基乙烯类光致变色材料的光致各向异性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陆慕寒;我国光致变色材料研究达世界先进水平[N];中国纺织报;2004年

2 孟继本;光致变色材料:高新技术也亲民[N];中国化工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陆慕寒;光致变色材料让纺织品神奇新颖[N];中国纺织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艳;光致变色材料研究的新进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淼;多酸基光致变色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3 刘新立;基于杂多酸和俘精酸酐光致变色材料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吴丽;以卤代烃为中间体合成新型螺吡喃光致变色材料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3年

5 周月华;光致变色材料不同的加载方式及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孙静;多孔聚合物微球制备及负载光致变色材料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7 胡增权;无机/高分子复合光致变色材料的制备与表征[D];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

8 刘水平;多官能团螺吡喃光致变色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变色反应动力学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9 王颖伟;叔丁基与羟基螺吡喃光致变色材料合成及性能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4年

10 张国;碳氮双键连接功能小分子的二芳烯光致变色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550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5550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b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