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阴极界面修饰及其在有机光电转换器件中的应用研究
【图文】:
图 1-1 给体-受体异质结太阳能电池的工作机制(1)给体的光生激子产生一个与库伦力相关的电子-空穴对(2)激子扩散到给体-受体界面(3)束缚的激子在 D-A 界面解离形成孪生电子-空穴对(4)电极处自由电荷的传输和收集[21]Fig.1-1 Working mechanism for donor-acceptor heterojunction solar cells (1) Photoexitation ofthe donor to generate a Coulomb correlated electron-hole pair (2) Exciton diffusion to the D-Ainterface (3) Bound exciton dissociation at the D-A interface to form a geminate pair (4) Freecharge transportation and collection at electrodes[21]公式(1-1)、(1-2)、(1-3)和(1-4)显示了光生激子到自由电荷产生整个路径的基本步骤[22, 23],该过程也可以发生在一个激发受体的类似情形中,这些机制步骤的细节已经被广泛讨论[22]。该过程需要提供孪生电子-空穴对形成的能量,并且有足够能量的驱动力来分离这个与库伦力相关的电子-空穴对。给体和受体的光生电荷分离过程的初期步骤[23]:(1)给体的光生激子;(2)激子的扩散和遭遇电子-空穴对的形成;(3)遭遇电子-空穴对的电子传输形成孪生电子-空穴对;(4)电荷分离。这些过程可以用下面的反应方程式来表示:D A D A*(1-1)[,]**D A DA(1-2)
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论文性能却和 ZnO 的厚度有关,I-V 曲线会出现一个扭结,并且通过 UV 照射,这种扭结现象会减轻。当厚度大于 10nm 时,器件的性能不在依赖于 ZnO 的厚度而更多的是依赖于活性层的厚度,通过优化器件,,他们获得的 PCE 为 3.06%[84也有研究人员采用聚合物来修饰 ITO 制备有机光电器件,邓先宇等人报道了把PEG 混入到电子发光(EL)聚合物中大大地提升了聚合物发光二极管(PLED的 EL 效率。掺入 10%PEG 的橙光聚合物发光二极管在很宽的电压范围实现了超过 2.6cd/A 的器件效率,比没有掺入 PEG 的 PLED 效率高两个数量级[85]。曹镛团队报道了采用一种醇溶性/水溶性的共轭聚合物 PFN 来修饰 ITO,降低了ITO 的功函数,获得了一个效率为 9.2%的高效倒装聚合物太阳能电池,为制备效率为 10%的器件提供了途径,器件结构和效率如图 1-3 所示[66]。Ouyang 等人a) b)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N15;TM914.4;O646.5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段晓菲,王金亮,毛景,裴坚;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J];大学化学;2005年03期
2 任斌;赖树明;陈卫;黄河;;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6年09期
3 钱伯章;;高效有机太阳能电池[J];橡塑技术与装备;2008年04期
4 周洪英;;科学家有望开发出低成本性能卓越的有机太阳能电池[J];功能材料信息;2010年Z1期
5 ;最轻薄有机太阳能电池问世[J];化工中间体;2012年04期
6 钱伯章;;最薄最轻的有机太阳能电池[J];国外塑料;2012年03期
7 ;德国企业创立了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世界新高[J];功能材料信息;2013年02期
8 贺素姣;;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与器件的研究进展[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3年09期
9 刘佩华,田禾;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近期进展(上)[J];上海化工;1999年11期
10 刘佩华,田禾;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近期进展(下)[J];上海化工;199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斌;田清勇;白华;;可溶性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杝隆建;杝正_7;李宜璇;;可挠式有机太阳能电池之发展技术[A];海峡两岸第十六届照明科技与营销研讨会专题报告暨论文集[C];2009年
3 刘艳;曾庆华;张宪玺;姜建壮;;卟啉、酞菁类有机太阳能电池材料的研究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4 陈涛;仰志斌;彭慧胜;;基于碳纳米管纤维的有机太阳能电池[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仰志斌;陈涛;何瑞旋;彭慧胜;;基于取向碳纳米管膜的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张坚;杨栋;周玲玉;陈令成;赵斌;李灿;;化学改性氧化石墨烯作为有机太阳能电池空穴传输层[A];2012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论文报告)会议论文集[C];2012年
7 赵仪;;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相干电荷和能量转移[A];第十三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报告摘要集[C];2013年
8 唐卫华;海杰峰;朱恩伟;卞临沂;;有机太阳能电池用的二维窄带隙聚合物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G:光电功能高分子[C];2013年
9 易院平;韩广超;沈星星;;有机太阳能电池电子过程的理论模拟[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7分会:光电功能器件[C];2014年
10 马廷丽;;柔性及叠层薄膜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顾钢;德支持企业开发有机太阳能电池[N];科技日报;2007年
2 记者 毛黎;美评估有机太阳能电池对环境的影响[N];科技日报;2010年
3 本报驻美国记者 田学科;突破有机太阳能电池技术瓶颈[N];科技日报;2012年
4 刘霞;控制电子自旋可提高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N];科技日报;2013年
5 记者 邰举;叠层型有机太阳能电池接近商用[N];科技日报;2007年
6 蔡佳;美国研发可拉伸有机太阳能电池[N];中国建材报;2011年
7 华凌;小分子有机太阳能电池增效50%[N];科技日报;2013年
8 本版编辑邋张浩 郑晓春 邓国庆 毛黎 何屹 顾钢 何永晋;2007年世界科技发展回顾(七)[N];科技日报;2008年
9 记者 马悍德;青海有机太阳能电池研发获重大进展[N];科技日报;2014年
10 记者 贾明;青海有机太阳能电池研发取得重大进展[N];青海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美凤;高效稳定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界面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刘小锐;几种有机太阳能电池供体材料的光伏性能[D];西南大学;2015年
3 党东锋;含噻吩或噻吩稠环单元的有机光伏材料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4 徐伟龙;有机太阳能电池微纳结构及光物理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5 聂日明;透明阴极界面修饰及其在有机光电转换器件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陈大正;反转有机太阳能电池器件优化与稳定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7 王之哲;新型有机太阳能电池中银薄膜电极研究与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于伟利;电沉积制备聚噻吩有序微结构及有机太阳能电池[D];吉林大学;2009年
9 乔芬;基于聚合物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制与表征[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向东;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光物理过程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绍华;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电极修饰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丰艳婷;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光诱导电荷转移的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王文博;低功耗有机光伏技术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4 童培谦;有机太阳能电池中掺入包覆型金纳米棒的优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5 陈志才;吡咯并吡咯二酮给、受体的设计合成及应用[D];杭州师范大学;2016年
6 宋晓欣;基于引达省衍生物的小分子的合成以及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的应用[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7 敬灵敏;聚集诱导发光材料和有机太阳能非富勒烯受体材料的设计合成、性能研究以及应用[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8 张春霞;基于PCDTBT:PC_(71)BM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刘春雨;基于聚芴掺杂的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贾旭;基于溶液法和非退火型电极修饰层的聚合物光伏电池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5613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561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