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基于微流控技术构建多细胞肿瘤球实验模型

发布时间:2020-03-27 21:42
【摘要】:体内几乎所有的细胞,都暴露于由各种细胞和复杂细胞外基质所组成的三维(three-dimensional,3-D)环境中。在一定程度上,细胞的特异性3-D排布,决定了所构成组织和器官的功能。在传统的二维(two-dimensional,2-D)细胞培养体系中,细胞仅仅只能附着在平坦硬质的培养皿表面,缺乏细胞与细胞之间以及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不能用来模拟复杂的3-D肿瘤结构的形成,也不能用来研究细胞与细胞外微环境间相互作用。因此,构建体外3-D实验模型,更真实的反映体内的组织环境,对于抗癌研究有非常重要的意义。3-D细胞培养模型,可以更真实地反映体内实体肿瘤的三维空间结构。近些年来,各种各样的三维细胞培养系统被研究者们所使用,但最受欢迎、最有效的模型就是多细胞肿瘤球。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可以获得多细胞肿瘤球,相比于传统的2-D细胞培养系统以及其它的多细胞肿瘤球获取方法,利用微流控芯片技术获取多细胞肿瘤球具有更显著的优势。在本论文中,描述了一个稳定可靠的微流控实验装置,基于微流控和微加工技术,成功的获取了具有精确控制尺寸,大小均一以及可实时调整水凝胶基质组分的壳核式水凝胶细胞微球,为操控细胞及其微环境提供了更有效的平台。为了更好地理解凝胶微球形成的机制,基于多相流数值模型,本研究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微液滴的生成过程以及流场的演化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仿真模拟结果观察到了尺寸对流速的依赖性以及涡流对壳核式微球结构形成的影响,与实验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和制作:利用L-edit软件设计芯片的几何结构,采用软光刻技术以及表面等离子体键合技术等,制作了符合实验要求的PDMS微流控芯片。此外,基于多相流数值模型,对所设计的微流控芯片中液滴生成的动力学过程进行数值仿真模拟,仿真结果证明了芯片设计结构的可行性,为后续芯片实验操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2)水凝胶微球获取:使用微流控芯片成功的获取了大小尺寸均一的凝胶微液滴,实验结果也验证了仿真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利用实验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针对油相流速对液滴大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和数值仿真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此外,在两水相流速比变化的情况下,探究了芯片通道内荧光强度的分布,证明了微流控芯片可以实时调整凝胶微球的基质组分。(3)包裹细胞的壳核式凝胶微球获取:搭建了受控的低温冷却装置,结合微流控芯片技术,成功的将肿瘤细胞包裹到壳核式的凝胶结构中。实验发现油相O2的流速对壳核式结构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利用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对液滴生成过程中变形液滴内流场的演变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发现由于增大的油相速度使得水相受到了更大的压力和剪切力的作用,导致流场产生了不稳定的涡流。不稳定涡流的出现破坏了异质的壳核分层结构,数值仿真结果和实验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异质的壳核式微球结构,为更好的模拟体内细胞外微环境,以及观察细胞和细胞外基质间相互作用提供了可能性。此外,通过标准的吖啶橙和碘化丙锭(AO/PI)双染色法,对四种不同的水凝胶组分中癌细胞的增殖和活性进行了评估。
【图文】:

多细胞,实验模型,肿瘤


研究提供了生物基础[25]。Carey 等(2013)利用多细胞球共培养模型力强的恶性细胞会诱导原本正常上皮细胞发生侵袭,,并且这两种细过程中始终表现出不同的领导者和追随者角色;实验结果表明肿瘤种亚群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并影响临床结果[26]。Labernadie 等(结果表明,成纤维细胞会对癌细胞施加了一种物理作用力,即机械粘附,并引导癌细胞迁移以及促使肿瘤侵袭[27]。细胞肿瘤球(如图 1.1),作为经典的癌细胞 3-D 培养模型,可以更内实体肿瘤的 3-D 空间组织结构[11, 28]。通常实验获取的多细胞肿瘤毫米大小,大多存在分层的异质性结构。最中心的“核”部分是由营养物质而形成的坏死的部分;中间层为休眠的细胞;而最外层细细胞,在侵袭时分化出高侵袭性的癌细胞。多细胞肿瘤球所形成的,为研究细胞亚群间、细胞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创造了实验平台,现了体内肿瘤组织的异质性。肿瘤组织的 3-D 异质性结构,是无法 培养系统所能得到的。

示意图,微通道,微流控芯片,共轴


流控芯片三种典型的微通道示意图(a)流动聚焦型微通道;((c)共轴流型微通道。Illustrations of the three main microfluidic geometries used for droplFlow focusing, (b) T-junction and (c) Co-flowing.控芯片进行凝胶细胞微球实验,主要涉及到两种生物相料和微流控芯片通道的材料。目前,可供选择的用于细可分为两大类:合成材料和天然材料。天然基质材料中Sodium alginate)、基质胶(Matrigel)、胶原 I(Colla;合成基质材料有聚已内脂(PCL)、聚乙二醇(PE的制作材料有很多种,大致分为无机材料和有机聚合物、玻璃等无机材料;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二甲基硅氧,聚二甲基硅氧烷,即 Poly(dimethyl siloxane)(PDMS流控系统中最常用的材料。PDMS 作为芯片的通道材性、可高温高压灭菌以及良好的透气性等特征,为细胞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N492;R73-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国际微流控分析学术进展[J];国际学术动态;2012年05期

2 张素丽;李一言;杨文娟;黄凯;田学隆;;基于蓝牙控制的便携式数字微流控系统的研究[J];电子测量技术;2017年12期

3 成一诺;陈子浩;李锦帆;;基于微流控的现代生物医学检测技术概述[J];应用化工;2018年06期

4 孙东;罗涛;;基于微流控的细胞操纵方法与应用[J];科技导报;2018年16期

5 张若剑;刘俊;;微流控纸芯片专利技术综述[J];科技视界;2018年24期

6 范一强;王洪亮;高克鑫;刘竞技;柴东平;张亚军;;模块化微流控系统与应用[J];分析化学;2018年12期

7 马富强;杨广宇;;基于液滴微流控技术的超高通量筛选体系及其在合成生物学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通报;2017年01期

8 帖千枫;;微流控纸芯片的特点与应用[J];数码世界;2016年12期

9 方群;;多相微流控分析与毛细管电泳研究进展[J];色谱;2014年07期

10 王璐;石彦茹;闫宏涛;;“Y”型棉涤线微流控分析通道测定新方法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4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群;;基于顺序操作液滴阵列技术的微流控分析和筛选[A];第十届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2 方群;;多相微流控分析和微型化仪器研制及应用[A];第七次全国分析毒理学大会暨第四届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3 方肇伦;;浅谈微流控分析系统应用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A];第三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王进义;刘文明;涂琴;;集成微流控多功能生命分析[A];第二十届全国色谱学术报告会及仪器展览会论文集(第一分册)[C];2015年

5 刘菁;庄贵生;徐良基;贾春平;金庆辉;赵建龙;;微流控分析系统中的自动控制和数据分析[A];第二届全国微全分析系统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6 孙海龙;宗怡;徐敏敏;姚建林;顾仁敖;;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微流控磁免疫分析[A];第十七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摘要文集[C];2013年

7 廖庆丰;王雅姝;杨军;邓林红;;芯片上微流控培养室中培养活细胞方法的探索[A];2008年全国生物流变学与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张艳玲;马娇艳;南溪;党福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流控表面改性方法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左鹏;张亚莉;叶邦策;;集成核酸功能化传感器的纸微流控装置的构建及应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分会:分析装置及交叉学科新方法[C];2016年

10 李泳江;文加斌;覃开蓉;;用于细胞动态生化信号切换刺激的微流控剪切装置[A];第十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全国生物流变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通讯员 雷华威 记者 程守勤;心脏芯片研究取得新进展[N];健康报;2017年

2 本报记者 魏东;快速疾病诊断、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检测?一张纸搞定![N];科技日报;2017年

3 本报记者 戴小河;博晖创新微流控平台实现产业化[N];中国证券报;2016年

4 记者 吴长锋;我率先实现单颗粒或细胞捕获[N];科技日报;2018年

5 ;让青春的灵感闪耀在世界科技创新前沿[N];科技日报;2015年

6 本报记者 李争粉;用黑科技的“慧眼”读懂“水”[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9年

7 检科宣;中国检科院国家科技攻关计划课题研究取得新成果[N];中国国门时报;2007年

8 驻萧山记者 方亮 通讯员 俞邵研;千亿规模智慧健康产业群指日可待[N];杭州日报;2015年

9 本报记者 操秀英;“科学基金给了我全方位支持”[N];科技日报;2012年

10 记者 施晓义 李回雄 通讯员 游知涯;浙商逐浪高科技[N];浙江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敏;基于微流道结构的光学变色系统微流控技术及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2 王W毨

本文编号:26034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6034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2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