芴基寡聚芴格子的分步纳米合成及受激辐射的研究
【图文】:
图 1.1 芘类线性寡聚芴的合成路线及电学性能1.2.2 树枝状大分子除了线型寡聚芴以外,对于具有高量子效率[15-17]的树枝状分子[18-20]的研究,正变得越来越突出。树状分子是一种超支化的大分子,由树枝状小分子单体重复单元聚合而成。树枝状大分子最先由 Tomalia 等课题组通过分散法合成,然而在 1990 年,Hawker 和 Frechet 第一次通过收敛的合成方法得到[21]。自此,树枝状大分子就被雨后春笋般地合成出来,并在 1993实现了大批量的商业化生产。该类分子主要由中心、重复单元、取代基团三部分组成,如图1.2 所示。
树枝状大分子主要的组成部分在2001年,Kenneth课题组,针对聚合物在均聚和共聚的过程中存在聚集和激子的现象,通过在2,7-PF聚合物的侧链插入树枝状分子,由于多元分枝的作用,提高聚合物的溶解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N30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小丹,苏立,廖琪,甄常刮,啜玉涛,邹德春;单分散齐聚芴电致发光材料的合成及器件化[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5年10期
2 李仲辉;奉强;何冰;刘玉容;张琦;孙康;夏萍芳;张小玲;;芴9-位上的取代基对二聚芴多功能性质的影响[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1期
3 王树;;水溶性聚芴衍生物的合成、性质与生物检测应用[J];高分子通报;2011年02期
4 张晓默;孔庆刚;全一武;陈庆民;;空间结构聚芴的设计及光电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年05期
5 常杰云;李玉柱;张帆;;蓝光材料双亲共聚芴的合成、表征与性能[J];化工新型材料;2007年06期
6 陈连清;渠星宇;;齐聚芴的合成、表征与发光性能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7 孙鹏飞;范曲立;柳露林;邓卫星;卢晓梅;黄维;;铱配合物为能量受体的阴离子型聚芴合成及其蛋白质多糖检测[J];高分子学报;2014年12期
8 侯业智;王康;李昱达;汪锋;;醇溶性聚芴分散单壁碳纳米管的研究[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7年02期
9 张勇;熊艳;刘然升;彭俊彪;曹镛;;含胺烷基侧链的共轭磷光聚芴的合成、表征及其光电性能研究[J];化学学报;2007年24期
10 胡小丹;何佳音;周立弟;王宁;刘勇;王少洪;侯朝霞;王美涵;;新型侧链型聚芴类农膜转光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裴佳宁;温善鹏;董庆锋;刘朝阳;田文晶;;新型聚芴衍生物的合成及其光伏性能研究[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2 邹江鹏;Thien Phap Nguyen;Philippe Le Rendu;淡宜;;聚芴衍生物/氧化锌复合粒子环境稳定性研究[A];第六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刁泉;陆丹;马於光;;含有三聚芴化合物的有机硅烷前体的合成[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4 邱松;王宝玲;刘琳琳;马於光;;醇溶性含三级胺聚芴材料的合成及性质[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袁相爱;彭谦;马晶;;低聚芴醇光物理性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八分会:电子结构理论方法的发展与应用[C];2016年
6 郭婷;许鑫;甄红宇;李国龙;侯琼;;侧链含噻吩杂环的聚芴共聚物的合成及光伏性能研究[A];全国第八届有机固体电子过程暨华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7 任爱民;任雪峰;;含有缺电子基团的聚芴衍生物的光电性质的理论研究[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滕福爱;李慧;韩哲文;;基于富勒烯[60]-齐聚芴的球棒型不对称纳米粒子的合成和性能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G:光电功能高分子[C];2013年
9 占肖卫;刘云圻;朱道本;;主链含三苯胺和咔唑的聚芴类空穴传输材料[A];第九届全国发光学术会议摘要集[C];2001年
10 张伟;刘江飞;张双双;王来兵;朱秀林;;手性柠檬烯诱导星形和超支化聚芴的手性响应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G:光电功能高分子[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赵银;基于聚芴的超分子手性组装、手性记忆及其手性传感器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8年
2 唐诗;三聚芴分子玻璃的设计、合成与光电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3 朱琳娜;新型低聚芴和聚芴衍生物的合成、发光机理及荧光传感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鲍碧清;聚芴类共轭聚合物荧光传感器的合成、设计及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5 李爱源;以深蓝色聚芴衍生物主体的白光器件及通过平衡载流子实现高效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武钰铃;以螺双芴为支化中心的聚辛基芴类超支化白光聚合物发光材料的合成及性质[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7 郭增山;新型有机共轭材料的合成与表征[D];北京大学;2010年
8 李海国;基于有机宽带隙半导体的异质结型紫外探测材料与器件[D];浙江大学;2011年
9 李艳虎;基于聚芴为主体材料的高效聚合物电致磷光器件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宗岩;宽带隙寡聚芴的侧基效应及其ASE和激光性能[D];南京邮电大学;2018年
2 晋光荣;侧链含有功能化基团的聚芴类蓝光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3 孙思先;芴基寡聚芴格子的分步纳米合成及受激辐射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8年
4 刘晶晶;非手性聚芴的手性组装及离子响应行为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5 何佳音;新型侧链型聚芴的合成与光电性能研究[D];沈阳大学;2018年
6 李莲;含羧基水溶性聚芴的合成与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任滨侨;以咔唑为核的枝状寡聚芴的合成[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唐晓娟;聚芴类白光材料的器件制备及表征[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薄冬生;咔唑聚合物及聚芴衍生物发光性质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秦治军;基于双极传输功能基和铱配合物发色团的2,7-芴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6292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629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