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新型鳍状射流热沉中流动及传热特性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21 07:39
【摘要】:随着当今信息的发展,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随着其工作性能的提高以及体积微小型化,其核心部件—CPU(芯片)的发热功率由原来的0.05W增长到87W,对其散热要求也越来越高,在传统空气冷却方式下,已经无法满足高热负载的电子产品散热需求,迫切需要研发出一种新型高效冷却热沉对其进行降温。因此,针对高热负载下的小型电子元器件散热问题,本课题设计了一种新型鳍状结构微小射流热沉,并对其内部流动与传热特性展开实验和数值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搭建了新型鳍状结构微小射流热沉换热系统的实验台,对其内部传热和流动特性及性能展开实验研究。实验系统主要由新型鳍状结构微小射流热沉、风机、恒温水浴和数据采集仪等组成,采用空气作为冷却介质,重点研究了热沉入口空气温度、流量、热流密度、冲击高径比H/D和平均射流雷诺数Re_(a,j)等参数对热沉内部流动和传热特性及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入口温度对新型鳍状结构微小射流热沉传热有明显影响,在射流冲击高径比、热流密度和入口流量等参数不变的条件下,被冷却表面平均温度随着入口空气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当入口空气温度等参数不变时,热流密度对被冷却表面平均温度有明显的影响,被冷却表面平均温度随着热流密度的增大而升高;在入口流量和热流密度等参数恒定的条件下,射流高径比H/D对热沉流动和传热特性及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平均努塞尔数随射流高径比的增大而减小,在6≤H/D≤14范围内,被冷却表面的平均温度随冲击高径比H/D的增大而升高;在热流密度等参数不变的工况下,射流雷诺数对热沉内部流动和换热及性能产生较大影响,被冷却表面平均温度随着射流雷诺数的减小而升高,平均努塞尔数随着平均射流雷诺数的减小而减小。(2)对新型鳍状结构微小射流热沉内部流动和换热特性及其性能展开数值研究。建立了几种结构的新型鳍状微小射流热沉的三维物理和数学模型,采用有限体积法建立离散方程组,使用SIMPLEC算法对离散方程组进行求解。数值分析了模型结构、射流高径比、热流密度和射流雷诺数对热沉换热特性和流动特性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射流雷诺数对热沉内部流动和换热特性产生较明显的影响,随着射流雷诺数的增大,被冷却表面平均温度逐渐降低,换热效果明显提升;在热负荷和入口介质流量等参数不变的工况下,发现有微小通道结构热沉的被冷却表面温度相对较低;当射流高径比等参数不变时,热流密度对被冷却表面平均温度有较大的影响,被冷却表面的平均温度随热流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实验与数值研究结果发现,当入口空气流量_vq为160cm~3/s~260cm~3/s,平均温度为15℃~26℃,热流密度q为0.17 W/cm~2~3W/cm~2时,得到系统压损为200~800Pa;射流换热系数为1200~2000 W/m~2·K;被冷却表面平均温度_mT为30~70℃,实验结果与数值研究结果的偏差为0.18~5%;通过计算热沉的性能发现,肋效率η_f为80%~98%;热阻R_(hs,cr)为1~3℃/W;传热因子j为0.1~0.3。以上数据表明新型鳍状微小射流热沉相对传统鳍片式热沉有明显的散热优势。
【图文】:

散热设计,微尺度,液态


6图 1-2 微尺度液态流动散热设计与周围壳体材料之间的热阻达到 0.1℃/W(相当于结壳热阻 的芯片表面,其温度上升至 50℃。美国一家科研机构针对这尺度液态流动散热技术,其整体散热设计思路如图 1-2 所示流入集成微通道内与被冷却表面进行换热,再通过内部微型程。ooligy 日前在国际研讨会(ASymposium On High Performan型处理器的散热问题,并在 Active Micro-Channel Cooling 的演讲,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在微型处理器的封装容器表面上粘Collector”的材料,并在该材料的背表面设计了无数个突起,ro-Channel”,在 Heat Collector 内部的热量传递到突起末端,围的液体循环流动并进行热量交换,并将部分热量带走散通过在水中添加少量其他物质混杂而制成的,但该突起的材

液冷,电子产品设计,高端市场,华为


图 1-3 华为 Mate2 石墨烯+VC 液冷双重散热技术引领着电子产品设计走向高端市场,并且不断优化时对其散热要求提高了,不断驱动散热技术向前发展,质的研发,都有所新突破。如近期华为公司研发出的一0,其结构设计如图 1-3 所示,由图可知,芯片散热装置板(VC)液冷的双重散热方式,从而使整体的散热能力术中,,一般使用水作为热的搬运工;在散热要求较高的却介质与热源表面进行换热,目前在热设计研究领域内热的课题之一,小型化电子产品将迎来快速更新换代的在性能方面更是高胜一筹,但液冷对换热系统装置要求会带来更多经济损失。水冷技术的应用如图 1-4 所示,型水力泵机对冷却介质做功,将冷却介质输送到芯片表回到水力泵进行动量补偿和热量交换的过程。由图 1-4(对被冷却系统进行液体冷却,增大换热媒介的体积流量
【学位授予单位】:景德镇陶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K124;TN4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国睿;;纳米流体强化波浪型细通道热沉传热研究[J];机械与电子;2017年05期

2 林林;陈杨杨;王晓东;;双层微通道热沉关键参数的优化[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03期

3 潘瑶;杨瑞琦;李林;陈彬彬;杨金国;刘伟;;进出口方式对微小通道热沉性能的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05期

4 周杭生;张惠生;毛亨国;;大型空间环境模拟设备热沉设计与研究[J];低温与超导;2009年05期

5 郭汝海;;高功率激光二极管的准被动热沉[J];光机电信息;2009年07期

6 单巍巍;丁文静;刘敏;王紫娟;;气氦热沉结构优化设计[J];航天器环境工程;2009年S1期

7 王立;;不锈钢-铜热沉是新的发展方向[J];航天器环境工程;2007年05期

8 王立;陈薇君;;载人舱不锈钢-铜热沉的特点[J];航天器环境工程;2001年01期

9 范嗣强;;大功率半导体激光器热沉技术的研究现状[J];激光杂志;2018年02期

10 王瑞;孙华强;王晓冬;李傲;陈文;;不锈钢板式热沉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J];真空;201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权;王建礼;李象远;;化学推进剂裂解热沉的测定新方法及其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五届全国化学推进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潘存海;何奇宇;崔文秀;王志娜;吴晓波;;金刚石膜半导体热沉焊前表面金属化工艺研究[A];第九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1999年

3 丁文静;刘波涛;刘敏;王紫娟;简亚彬;;调温热沉应用的技术研究[A];第八届全国低温工程大会暨中国航天低温专业信息网2007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王者昌;;带热沉钨极氩弧焊应力变形若干问题的探讨(4)[A];第十六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贾云涛;张波;;吸热型碳氢燃料热沉测试方法的实验研究[A];中国航天第三专业信息网第四十届技术交流会暨第四届空天动力联合会议论文集——S08含能燃料及推进剂相关技术[C];2019年

6 王者昌;;带热沉钨极氩弧焊应力应变若干问题的探讨(2)[A];第十六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徐飞;;不锈钢管铜翅片结构热沉关键加工技术研究[A];中国真空学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8 冯上升;邝九杰;卢天健;;翅片/泡沫热沉冲击换热特性数值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王者昌;;带热沉钨极氩弧焊应力应变若干问题的探讨(1)[A];第十六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王者昌;;带热沉钨极氩弧焊应力变形若干问题的探讨(3)[A];第十六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特约记者 周代辉;盯紧“零非停”目标不松动[N];东北电力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用鹿;高效微小通道热沉散热系统设计及其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长庚;基于冲击射流的电子器件冷却方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贾贞健;正癸烷热裂解/引发裂解模型及其化学热沉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刘海强;粗糙表面散热模型及其在激光器热分析中的应用[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周明正;银纳米流体热物性及其在微针肋热沉中强化传热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2年

6 胡锦炎;固液相变储能热沉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年

7 安宾;微尺度散热器结构优化及冷凝器流型调控结构改进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7年

8 谢宁宁;喷雾冷却及其换热强化的实验与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2年

9 成克用;含化学热沉的气膜冷却流动与换热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3年

10 翟玉玲;复杂结构微通道热沉流动可视化及传热过程热力学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水根;新型鳍状射流热沉中流动及传热特性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2019年

2 胡继成;真空环境模拟设备热沉的速度场与温度场的数值模拟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9年

3 李海;小孔径圆形水射流冷却圆锥热沉的流动与传热特性[D];合肥工业大学;2019年

4 钟育坚;面向LED水冷散热的切削铜纤维定向烧结热沉及其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5 赵俊志;新型翅片式热沉自然对流传热数值模拟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6 谢敏倩;新型结构热沉中微射流流动及传热特性的研究[D];景德镇陶瓷大学;2018年

7 何雨;氢氧化铜纳米棒结构表面强化微槽群热沉内润湿与传热特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9年

8 贾星光;定向凝固多孔铜微通道热沉散热性能的优化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8年

9 矫杨;船体梁结构低应力无变形焊接技术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8年

10 林庆宏;集成压电微泵一体式热沉设计及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6355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6355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2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