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基于变形镜的碟片激光器热焦距测量和基模谐振腔的动态补偿

发布时间:2020-04-30 05:09
【摘要】:在半导体泵浦固体激光器(DPSSL)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碟片激光器,因为其优秀的结构设计,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热效应问题。但是,随着碟片激光器输出功率的提高,热透镜效应产生的热畸变仍然无法忽视,甚至成为限制激光器输出功率和光束质量的重要原因。用球面可变形反射镜来对碟片激光器热焦距的动态范围进行测量,以及对热畸变的球面部分进行补偿,对碟片激光器的设计非常重要。本文从基尔霍夫薄板理论出发,分析了施加均匀载荷下圆形薄板的弯曲,得到圆形薄板中心区域的形变可以近似为一个球面的结果。通过COMSOL仿真软件对该模型的仿真与验证,封装了这种球面变形镜。并展开在不同压强条件下,镜面变形特性的测试与分析,获得了球面变形的实验结果,并发现了球面变形的曲率半径与压强的关系,为基于此球面变形镜的碟片激光器热焦距的测量与动态谐振腔的设计奠定了器件基础。其次,基于所设计的球面变形镜曲率半径的变形范围,设计了谐振腔稳区宽度不变,稳区边界平移的碟片激光晶体热焦距精确测量的方案,可获得更为准确的碟片激光晶体热焦距的变化范围。随后,基于所获得热焦距的变化范围,通过动态谐振腔的设计技术,给出不同注入功率条件下热焦距与球面变形镜曲率半径的匹配关系,使得该激光器的运行工作点始终工作在最佳位置,实现全泵浦范围内高光束质量的激光输出。最后,基于所设计的球面变形镜,开展了碟片固体激光器热焦距的测量与基模谐振腔动态补偿技术的实验研究。获得了不同泵浦功率下碟片的光焦度从0.115(1/m)到0.189(1/m)的变化范围。以此为基础,采用球面变形镜实现了全泵浦范围内热焦距的动态补偿,在泵浦功率55W时,光束质量因子从M_x~2,M_y~2分别为1.9544,1.9672改善到1.2052和1.1153。
【图文】:

碟片,激光器,基本结构,热透镜效应


图 1-1 碟片激光器的基本结构虽然碟片激光器优异的结构设计使其热效应有了进一步改善,但是在高功况下,其热效应仍然是不能忽略的[16-17],是限制碟片激光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原因。为了方便研究碟片激光器的热效应,可将其视为一个包含热透镜光谐振腔[18-20],其热效应也称为热透镜效应,并可以用动态稳定腔的方法来热透镜效应。通过测量碟片晶体不同泵浦功率下的光焦度,有助于设计合适态稳定腔;通过补偿热透镜效应带来的热畸变,能够进一步扩展激光器的输率,提高光束质量。使用合适的光学元件,,如可变形反射镜来补偿碟片激光热畸变,是实现激光器性能进一步优化的比较好的办法。课题组对 Yb:YAG 碟片激光器中的热透镜效应问题已经做了大量的研23],通过建立碟片热传导模型,对碟片晶体中温度分布、应力分布、光程差

远场强度,波前传感器,单次,光束质量


图 1-4 直接液冷板条固体激光器的 MOPA 结构及其自适应光学系统这种系统不仅放大了激光器的输出功率,还通过液冷和变形镜的双重补偿进一步改善了输出功率和光束质量,而自适应系统则能够实时地提高激光器的性能。如图 1-5 所示为波前传感器在不同条件下测得的远场强度分布,该系统实现了数千瓦的 1064nm 激光器的光束质量控制,峰值强度提高了 10 倍以上。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N24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光春;;“变形镜”“糊涂经”[J];家庭(育儿);2003年09期

2 余浩;黄林海;黄利新;蔡冬梅;饶长辉;姜文汉;;双变形镜自适应光学系统全场补偿实验验证[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1年08期

3 饶伏波,乔大勇,苑伟政,姜澄宇;几种分立式微变形镜的性能模拟与比较[J];光学仪器;2005年05期

4 李有宽,陈栋泉,杜祥琬;双变形镜自适应光学全场补偿模拟[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0年06期

5 马剑强;刘莹;陈俊杰;李保庆;褚家如;;200单元硅基单压电变形镜的设计与测试[J];光学精密工程;2014年08期

6 乔瑞杰;陈名松;;自适应光学中变形镜的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0年03期

7 乔大勇;刘耀波;王松洁;程步青;苑伟政;;基于微机电系统技术的分立式微变形镜[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10年04期

8 胡诗杰;许冰;吴健;姜文汉;;双变形镜自适应光学系统像差解耦研究[J];光学学报;2005年12期

9 东立剑;赵磊;张德福;于新峰;倪明阳;李显凌;;光刻物镜主动变形镜像差补偿分析[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5年07期

10 李正东;周志强;袁学文;刘章文;;变形镜驱动器驱动电路的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7年2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顺;;不同结构变形镜波前校正性能研究[A];中国天文学会2017年学术年会摘要集[C];2017年

2 陈新东;郑立功;张学军;;一种新型的变形镜促动器排布方式-设计与分析[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3 饶伏波;乔大勇;苑伟政;姜澄宇;;分立式微变形镜的单元排列方式对其性能的影响[A];人才、创新与老工业基地的振兴——2004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封斐;刘文广;姜宗福;解昆;周琼;;新型四臂边缘驱动变形镜设计与有限元分析[A];第二届全国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5 马剑强;刘莹;李保庆;褚家如;;新型单压电片变形镜的设计与表征[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6 靳冬欢;王三宏;;关于新型MEMS变形镜的研究及其发展趋势的展望[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李顺;;Bessel-Fourier正交函数及其在变形镜数值模拟中的应用[A];中国天文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4年

8 曹芬;刘李辉;刘文智;杨超;;单驱动器边缘驱动变形镜校正低阶像差的能力仿真[A];第二届全国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9 曹芬;刘李辉;刘文智;杨超;;单驱动器边缘驱动变形镜 校正低阶像差的能力仿真[A];第二届全国大气光学及自适应光学技术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10 李常伟;;基于薄膜变形镜的自适应光学系统及其性能研究[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见习记者 刘耕;投资1亿推动 激光变形镜产业化[N];东莞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刘耕;激光“变形镜”将在莞量产[N];东莞日报;2012年

3 阴慧娟;新型变形镜可揪出早期眼病[N];医药经济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俊杰;基于天文应用的大口径压电变形镜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2 刘莹;压电变形镜控制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3 肖飞;双变形镜人眼视网膜高分辨率显微成像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5年

4 何崇文;硅基多孔不变形镜的研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5 李邦明;基于微机械薄膜变形镜的像差校正技术及其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6 孙全;基于PolyMUMPs技术的微机电变形镜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7 汪为民;表面工艺静电驱动MEMS变形镜关键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杨华峰;用于提高自适应光学系统空间校正能力的组合变形镜波前校正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9 何杰铃;基于自适应光学的激光束整形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6年

10 胡诗杰;全光路像差校正自适应光学技术和双变形镜自适应光学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浩;基于变形镜的碟片激光器热焦距测量和基模谐振腔的动态补偿[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2 付天洋;低阶大行程像差补偿器件设计与应用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3 封斐;用于低阶像差补偿的边缘驱动变形镜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4 邵健;基于AlN的MEMS变形镜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5 章家连;基于泽尼克多项式的压电变形镜控制技术研究[D];宁波大学;2018年

6 朱正雄;水冷压电变形镜的设计与制备[D];宁波大学;2018年

7 刘娟;变形镜驱动器排布对低频位相拟合能力的影响[D];湖南大学;2012年

8 魏斌斌;高热流密度负载下连续面形分立驱动变形镜对畸变波前的补偿问题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9 刘浩;基于双变形镜的人眼像差校正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10 何洋;MEMS微变形镜的系统级建模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454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6454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3a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