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三维集成电路(3D IC)中硅通孔(TSV)链路的多场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16 14:25
【摘要】: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集成电路的特征尺寸不断减小,摩尔定律受到了多方面的挑战。为了延续摩尔定律,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TSV基3D IC。TSV基3D IC通过金属填充硅通孔实现更短的互连线使得互连线的延迟和功耗更小,通过垂直堆叠不同层电路实现更高的集成密度使得电学性能更优。然而,在散热和热应力以及电性能分析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阻碍了TSV基3D IC的发展。本文主要研究TSV基3D IC中不同结构TSV与RDL层中不同结构金属传输线等组成的链路的性能,从电场,热场和应力场等角度分别研究了其各自的性能。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提出了四种不同结构TSV(圆柱型,圆环型,同轴型和双环型)的RLCG模型,建立了高频阻抗模型。电阻与电感根据传统传输线模型求得,电容则考虑了MOS效应根据同轴电容公式求得,同轴TSV中绝缘层的厚度影响了电容从而增加了损耗;中心介质孔半径影响低频的电阻和高频电感,但是对高频损耗影响并不大;双环型TSV同时具有金属屏蔽层和中心介质孔结构,同时具有两者的电学特性。2、分析了RDL层微带线结构、共面波导结构、共面带状线结构和带状线结构传输线的电学特性。其中,微带线结构传输线对TSV数量要求较低,链路工作频带比较窄;共面波导结构传输线设计灵活,色散低,接地可以有效防止来自同平面传输线的干扰,要求衬底厚度比较厚;共面带状线结构传输线中,缝隙越小线宽越大时损耗越小,对工艺精度要求较高;带状线结构传输线链路损耗较大,工作频带较窄,适合介质层附近表面有接地时使用。分析了包括传输线宽度跃变,TSV附近半径跃变和直角弯等结构在内的TSV基3D IC中不连续结构的电学特性。3、分析了TSV矩阵的电学特性,包括TSV排列时的电容,电感和损耗问题。由于不同排列时信号TSV的电场分布不同,总电容并不是根据接地TSV数量按照传统电容公式叠加而来。通过HFSS软件的电场分布验证了电场分布不均匀的特性,通过ANSYS Q3D Extractor验证了电容与接地TSV数量的非线性关系和电感与接地TSV数量的近似线性关系(误差小于1%)。4、分析了TSV基3D IC中多场耦合,热载荷产生的热应力比较明显。焦耳热主要与链路电阻和输入信号有关;高频失配损耗与链路阻抗失配情况有关,可以根据RLCG模型和阻抗模型分析;介质损耗与输入信号和材料的介质损耗正切值有关。电生成的热和有源区传出的热量导致链路温度分布不均衡,在边角处容易导致局部温度过高和应力集中。5、分析了绝缘层和信号传输线对电热力多场的影响。共面带状线在多场分析时有独特的优势,电学性能允许灵活的物理尺寸设计。分析了微流道降温技术对电场的影响,微流道尺寸设计合理时可以补偿一部分电容,减小损耗。
【图文】:

贝尔实验室,晶体管,美国,第一


美国贝尔实验室(Bell Labs)研制了第一个点接触型的锗晶体管,如图1.1 所示。其中,约翰 巴丁(John Bardeen)和和沃尔特 布拉顿(Walter Brattain)发明了点接触型晶体管[3,4],威廉 肖克利(Willian Shockley)则是在 1950 年研制了PN 结型二极管[5]。此后,,晶体管代替了体积大、成本高、易碎且功耗大的真空管,电子技术由真空管时代转向晶体管时代,人类社会迎来了一次伟大的变革。图 1.1 世界上第一只晶体管(美国贝尔实验室,1947 年)

电路图,块集,电路,第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半导体制造技术的进步使得集成电路(Integ美国德州仪器(TI)公司的杰克 基尔比(Ja路[6]。该集成电路将一支晶体管、数个电阻器和的锗片上制作而成。同年,美国仙童(Farichild)ert Norton Noyce)研制了更为实用的集成电路。体的绝缘层,通过铝条连线使元件和导线连接。电路。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N405.9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秀云;唐祯安;;三维集成电路工作热载荷工况的有限元仿真[J];系统仿真学报;2012年02期

2 林万孝;21世纪新型三维集成电路[J];机械与电子;1995年06期

3 Yoichi AKasaka ,黄定礼;三维集成电路的发展趋势[J];微电子学;1988年05期

4 徐秋霞,马俊如;SOI技术与三维集成电路[J];真空科学与技术;1988年02期

5 杨玉勤;;日本的微电子技术[J];现代兵器;1988年07期

6 李波 ,李文石 ,周江;三维集成电路的性能计算[J];中国集成电路;2005年02期

7 于淑华;李凌霞;邵晶波;;三维集成电路测试方法[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5年32期

8 张宁;;晶圆级三维集成电路关键技术和研究进展[J];集成电路应用;2017年05期

9 李青;孙光;;三维集成电路技术及其应用前景[J];高技术通讯;1991年07期

10 胡风;朱恒亮;曾璇;;基于模拟退火的三维集成电路水冷散热网络优化算法[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闵球;卓成;周诗韵;李永胜;李尔平;;三维集成电路基于电类比的电热耦合分析方法[A];2018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8年

2 周康;赵振宇;蒋剑锋;朱文峰;邓全;;用于3D SRAM结构设计的模拟工具[A];第十八届计算机工程与工艺年会暨第四届微处理器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4年

3 林志艺;唐遇星;窦强;;三维高性能微处理器热分析技术研究[A];第十七届计算机工程与工艺年会暨第三届微处理器技术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3年

4 倪如山;林成鲁;;离子注入形成SOI材料的XTEM分析[A];第六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EVG:推出全新光刻系统和测试设备[N];中国电子报;2009年

2 姜念云 本报记者 滕继濮;谁将改变我们的生活?[N];科技日报;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俊平;三维集成电路(3D IC)中硅通孔(TSV)链路的多场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2 尹湘坤;基于硅通孔的高速三维集成电路关键设计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3 郭维;基于层间冷却的三维多核微处理器热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4 梅征;三维集成电路中硅通孔电磁特性分析与优化[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5 刘升;三维集成电路互连的建模及电热相关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7年

6 苏晋荣;三维集成电路中硅通孔电模型与传输特性研究[D];山西大学;2017年

7 钱利波;基于硅通孔技术的三维集成电路设计与分析[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8 赵文生;三维集成电路中新型互连结构的建模方法与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9 杜秀云;三维集成电路热问题的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10 杨德操;三维系统级封装内垂直互连的高频电磁特性研究与设计[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景昌;三维集成电路片间传输线测试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2 李进;三维芯片中硅通孔容错技术与存储器堆叠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3 张浪;三维集成电路热可靠性建模与优化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4 付婧妍;基于3D集成电路TSV集束结构的热优化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7年

5 刘蓓;三维集成电路测试时间的优化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1年

6 何映婷;基于电—热—力耦合的TSV热力响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7 杨国兵;基于面积扩张与散热硅通孔的三维集成电路热量优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8 熊波;三维集成电路中新型TSV电容提取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郑杰;三维集成电路中硅通孔的建模与仿真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10 周秋;三维集成系统中的互连建模及其传输特性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7年



本文编号:26668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6668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60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