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硅基微腔绝热转换机理与器件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8 19:24
【摘要】:现代社会微电子器件的集成度越来越高,但对数据传输速率和带宽的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电子器件已经达到了传输极限。硅基光电子器件具有传输带宽大、速率快、抗电磁干扰、与CMOS兼容、制作成本低等优点,在光通信、光存储等许多重要领域都广泛应用,成为下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基石。其中结构简单、功能多样的微腔成为了硅基光电子器件的重要基础器件。利用硅基微腔进行绝热波长转换是近来的一个研究热点,它通过在小于光子寿命的时间内动态地改变微腔的某些性质,使限制在腔内的光子频率偏移到新频率即可以动态转换光频,可用于波分复用等。基于耦合微腔并超快动态调节微腔性质,可使群速度减小甚至为零,实现光被限制于微腔内,可用于延时、缓存和存储。这种方法打破了光子结构中时延和带宽之间的平衡,可较大地延长存储时间,不失为实现光存储的好方法。本论文对硅基微腔的绝热转换机理与器件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了上下话路型单环谐振器和类行波F-P谐振腔中的绝热波长转换。提出了一种基于双波导耦合双环(2R2B)的光存储结构,通过对微环的绝热调控,可快速改变系统控制Q值,从而实现光的存储与释放。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FDTD仿真并分析了微环谐振器和类行波F-P谐振腔内的绝热波长转换过程,验证了微腔绝热波长转换与折射率改变速率无关,而波长转换量(35)?与折射率改变量(35)n成正比,以及波长转换效率的影响因素。此波长转换主要依靠改变微环折射率来进行,且折射率的改变需要空间均匀性,非均匀改变会引起环内非绝热波长转换,产生多个波长。(2)基于传输矩阵法和时域耦合模理论建立了单环谐振器和2R2B结构的理论模型,然后采用Matlab进行计算并分析了单环和2R2B结构的输出与谐振波长、振幅透射比和双环半径之比的关系,确定双环的参数以及初始状态时能够引起双环共振的波长,计算了该结构时域光场的动态变化。然后,采用FDTD对2R2B结构进行了数值仿真,在弱耦合时得到类电磁感应透明谐振峰谱,并理论上证实了通过快速调控与波导耦合微环的折射率,可有效地控制耦合微环系统的Q值变化,从而实现光信号的动态存储与释放。(3)采用电子束曝光与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刻蚀等工艺,制备出了硅基单个微环谐振器和类行波F-P谐振腔,对两种器件进行了频域谱测试,其传输特性与理论仿真基本吻合,Q值超过7000。同时,制备出基于低Q环(半径~28μm)和高Q环(半径~21μm)耦合的2R2B结构器件,调节双环之间的耦合间距获得了较理想的类电磁感应透明谐振峰,并证实当调节一个微腔的谐振峰后,耦合系统的Q值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由10204变为19132),因而通过绝热调控将可以实现光信号的动态存储与释放。
【图文】:

示意图,光存储,原理,波长转换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它可以用于光通信的很多方面例如波分复用。利用绝热转换还可以压缩系统带宽从而实现系统慢光/光存储。系统带宽可随时间发生变化,当光在系统内时减小系统带宽可使系统内的光谱压缩,甚至可将光的群速度减小为零,且整个过程是绝热的,所以系统的带宽恢复后群速度也恢复,系统内的光无损耗地恢复正常传输。如图 1-1(b所示为其原理示意图。绝热转换的实现方式多样如通过电光效应、全光效应等。且与一般动态调节系统的性质相比,绝热转换发生需要满足条件:(1) 调节系统性质的时间小于系统的光子寿命;(2)系统的调节需保持空间均匀性。(a)(b)

示意图,微环,双波,级联


全光光开关[57]。这对控制微环内的光提供了一个优良的方法即通过外加泵浦来改变微环的折射率,为实现光存储也提供了可能。结构示意图如图 1-5 所示。图 1-5 全光光开关示意图以及其信号光时域输出谱[57]2006 年,Q. Xu 和 S. Sandhu 等人在硅基上做出了应用类 EIT 效应的并联微环耦合谐振器,微环直径仅为 10um,通过调整微环之间的间距首次验证了尺寸极小的微环器件也能产生类 EIT 效应[58],为实际利用微环器件实现全光慢光/光存储提供了可能性。器件结构图如图 1-6 所示。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N4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光;陈文彬;刁庚秀;;全介质微腔OLED的应用[J];现代显示;2006年05期

2 ;硅基微腔加强光致发光[J];国外激光;1994年11期

3 李云辉,江海涛,李宏强,张冶文;光子晶体微腔研究进展[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7期

4 唐水晶;李贝贝;肖云峰;;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传感[J];物理;2019年03期

5 杨慧彬;孙岩洲;苏大体;;微腔介质阻挡放电忆阻特性分析[J];电子测量技术;2017年04期

6 邹长铃;董春华;崔金明;孙方稳;杨勇;吴晓伟;韩正甫;郭光灿;;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基础与应用[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2年11期

7 熊祖洪,史华忠,樊永良,张松涛,詹义强,何钧,钟高余,徐少辉,柳毅,王晓军,王子君,丁训民,黄维,侯晓远;电致发光色纯性增强的硅基有机微腔[J];物理学报;2003年05期

8 张春玉;刘星元;套格套;王立军;;耦合结构有机微腔的光致发光特性[J];发光学报;2007年03期

9 刘星元,冯纪蒙,刘云,梁春军,赵东旭,洪自若,赵家民,鄂树林,李文连,虞家琪,王立军;多模发射的单层有机光学微腔[J];发光学报;1999年04期

10 刘申;廖常锐;王义平;;光纤气泡微腔传感技术[J];应用科学学报;201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岳守振;王鹏;赵毅;;微腔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光学特性的模拟研究[A];全国第15次光纤通信暨第16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王立军;宁永强;刘星元;;微腔物理及微腔激光[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张婷;胡古今;洪学濵;商景林;褚君浩;戴宁;;铁电光学微腔的构筑与性能表征[A];上海市激光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杨立功;吴鹏;秦晓芸;顾培夫;陈海星;刘旭;;双金属镜微腔结构中单介质调谐层的设计[A];2004年光学仪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杨立功;吴鹏;秦晓芸;顾培夫;陈海星;刘旭;;双金属镜微腔结构中单介质调谐层的设计[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周坤;崔金明;黄运锋;;基于紫外光纤微腔的离子荧光收集[A];第十七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会议报告摘要集[C];2016年

7 贾锐;江德生;谭平恒;孙宝权;;玻璃球形微腔中的量子点[A];第一届全国纳米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8 谢泽锋;周翔;;高效率金属微腔OLEDs性能的研究[A];第11届全国发光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刘晓斐;雷府川;杨旭;王川;龙桂鲁;;基于增益竞争的回音壁模式微腔的调控[A];第十七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会议报告摘要集[C];2016年

10 刘涛;张天才;王军民;彭X墀;;微腔中的光学耦极俘获[A];第十届全国量子光学学术报告会论文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彦林;微腔中光与简并费米气体的多体效应及量子相变[D];山西大学;2019年

2 梁磊;回音壁微腔的光学特性与传感应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9年

3 刘帅;基于回音壁光学微腔的模式激发与调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4 于洋;基于微纳光纤的一维光子晶体微腔及其应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7年

5 曹坤健;液体填充型光纤微腔的制备及传感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6 刘晓斐;铒离子掺杂回音壁光学微腔增益性质的研究[D];清华大学;2017年

7 吴胜楠;基于光纤微腔的新型结构传感器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8年

8 胡晓鸿;微腔内光场的非线性演化机理与克尔光频梳产生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7年

9 周健;基于高性能分束器与光子晶体微腔集成的传感复用性能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10 何玲燕;光学微腔中的非线性效应及其在量子信息中的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峰;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9年

2 张靖;WGM光学微腔在传感及量子隧穿中的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3 张然;高分子光学共振微腔的微流控制备研究和性能表征[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4 郭栋;光学微腔中光热振荡的传感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9年

5 马瑞隆;可调谐的氧化硅回音壁模式光学微腔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6 刘凡;基于D型微腔结构的三包层石英基特种光纤传感器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9年

7 郭志芳;硅基微腔绝热转换机理与器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9年

8 任昌燕;基于高Q石英微球腔的光学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9 卢宇;基于锥形回音壁模式微腔的法诺共振研究[D];南京大学;2019年

10 孙洋;基于腔光力学的机械振子全光调控[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857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6857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24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