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基于挠电性介电薄膜的褶皱与俘能

发布时间:2020-06-16 05:31
【摘要】:微型电子器件通常作为传感节点,来构成庞大的数据采集网络,并承担信息监测、数据反馈工作。对这些传感节点稳定地供能,是一个极具挑战的技术难点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从电子器件的服役环境中直接获得电能的俘能技术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而传统的俘能器大多基于压电效应,但压电效应会随着材料尺度下降而大大减弱。因此,基于挠电效应的俘能技术成为了新的探索方向。对此,本文基于Euler-Bernoulli梁理论,对外电场作用下纳米薄膜/基底结构的褶皱行为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着重研究挠电效应对结构力电耦合特性的作用机理,并探讨基底预应变、电压、厚度比等参数对于褶皱发生和褶皱变形的影响。然后,基于可控褶皱变形结构提出新型挠电俘能器模型,并采用电极重构方法进一步提高挠电俘能器的能量转化效率,再通过参数分析来探讨挠电俘能器的俘能潜力。最后,将本文提出挠电俘能器的俘能效率与文献的结果进行综合对比,凸显了当前挠电俘能器的性能。结果表明,对于纳米薄膜/基底结构,挠电效应对褶皱的发生会起到轻微的促进作用,但总是趋向于减小褶皱幅值,特别是在小尺度范围以下。挠电俘能器的俘能效率也具有强烈的尺度依赖效应,当尺度进一步缩小时,其俘能效率会显著增强。对于挠电俘能器,电极重构技术有助于提高其俘能效率,而且采用较小的电阻将有效增大其输出功率,但需要更大的加载频率来激发出最大输出功率。本文中褶皱型挠电俘能器的功率密度比其他振动型挠电俘能器的功率密度至少高1个数量级。当结构尺寸缩小到0.1μm以下时,褶皱型挠电俘能器的功率密度可高达10~4 W m~3,这比目前大部分低频振动型俘能器的功率密度高了2~5个数量级。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N03;TB383.2
【图文】:

环境能量


程、生物医学等重要领域[1]。这些电子元器件通常作为传感节点,来构成庞大的数据采集网络,并承担信息监测、数据反馈工作。对这些传感节点稳定地供能,是一个极具挑战的技术难点问题。一方面,有线供能无法适用于高度分散的网络节点;另一方面,电池供电方式的维护成本十分高昂,特别对于在恶劣环境中进行更换电池的作业,往往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实时的俘能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1-4]。实时的俘能技术是从电子器件的服役环境中获得电能的技术,其优势在于依托环境进行能量供给,不需要消耗任何燃料或物质,是一种绿色环保的供能技术;同时,由于实现了电子器件能量的长期自给自足,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电子器件在服役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环境中可供转化为电能的能量有很多,如机械运动能、振动能、人体动能、波浪能、风能等。图 1 - 1 较为全面地概括了各种可供转化的环境能量的范围,其中机械能由于来源极其广泛,因此成为主要的能量俘获对象。人们常利用一些具有力电耦合效应的特殊材料,将环境机械能转换为电能,并供给微型电子元器件使用。

压电效应


electricity)和挠电性(flexoelectricity),两者作用机理各异。压电性的材料通常被称为压电材料,常为离子非中心对称的晶体。压两种效应:外力使材料电极化称为正压电效应,而外电场使材料发生效应。正压电效应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从而实现俘能。如图 1 - 2缩荷载作用下,材料的表面将出现异号电荷。若荷载为交变的循环互出现的电荷,从而输出交流电,并供给电子器件使用。材料具有许多优点,例如较高的输出电压,简单的机理和较长的寿电陶瓷材料亦存在一些缺点。首先,压电效应仅仅存在于几类具有特材料中,如常见的压电陶瓷。另外,压电材料需要在高温高压环境中能显现压电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存在退极化和老化现象。除此着材料尺度下降而大大减弱,尤其是在小尺度以下[7]。这些问题都造料选择和应用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克勤;顾志华;高瑞亭;侯振德;;力电效应对骨重建和修复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29期

2 刘尚合;胡小锋;原青云;谢喜宁;;航天器充放电效应与防护研究进展[J];高电压技术;2019年07期

3 武晓刚;陈维毅;;骨的力 电效应研究方法与进展[J];力学进展;2010年05期

4 ;力电效应[J];传感器技术;1990年05期

5 蒙志成;孙永卫;原青云;刘浩;;航天器充放电效应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军械工程学院学报;2015年03期

6 卜亚辉;钱程;韩文琼;张国浩;;动电效应在生产测井中的应用方法研究[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年31期

7 王春阳;;力电效应机敏碳纤维混凝土梁模型[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邵昌仪,何其敏;大白鼠的肝电探测及肝电效应[J];武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2期

9 卢建丰,杨友春,陈刚,相秉仁,安登魁;一种脑电效应计算机分析系统的设计及其应用[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7年04期

10 郭万林;费雯雯;;固液界面动电效应的研究进展[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赵隆茂;阎庆荣;杨桂通;;高应变率下骨的力一电效应的实验研究[A];Hopkinson杆实验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2 秦晓刚;陈益峰;杨生胜;李得天;柳青;汤道坦;史亮;王俊;;电推进产生等离子体充放电效应研究[A];静电放电:从地面新技术应用到空间卫星安全防护—中国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全国静电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5年

3 沈自才;刘业楠;王松;丁义刚;白羽;王志浩;唐小金;张超;;航天器静电放电标准的现状与发展方向[A];静电放电:从地面新技术应用到空间卫星安全防护—中国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全国静电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5年

4 张旭方;邱鹏来;;基于板结构的挠电能量采集研究[A];2018年全国固体力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下)[C];2018年

5 马立;姚明辉;张伟;;双稳态直梁与双稳态L型梁发电效应与动力学响应的对比实验研究[A];第十届动力学与控制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6年

6 刘杨;王磊;张伟;胥国华;吕旭东;张北江;;脉冲电流对GH4169合金拉伸性能及变形行为的影响[A];第十二届中国高温合金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胡恒山;王军;尹诚刚;;岩样动电耦合系数的实验测量[A];2011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余凯;中期底部逐渐形成 油电效应值得关注[N];上海证券报;2008年

2 证券时报记者 李坤;煤电效应开始向下游传导[N];证券时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苏盛开;基于挠电性介电薄膜的褶皱与俘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2 徐颖;空间粒子辐射对航天器充放电效应的分析与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0年

3 谢鹏敏;基于空间充放电效应的航天器功率传输结构电场特性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4 王宇;碳纤维水泥基复合材料受弯构件的力电效应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5 李小江;空间等离子体环境对电子设备的充放电效应[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7156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7156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3f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