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电场调控的各向异性热熔制备微纳Ag互连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3 06:40
【摘要】:随着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电子器件的生产对图形转移技术的工艺要求越来越高,纳米压印技术作为一种高分辨率、高产量、低成本的图形转移技术,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基于假塑性金属流体的纳米压印技术可以用来制备金属银互连线,但压印后得到的银线条结构疏松、且存在大量溶剂,导致其导电性很差,需要后续的热处理工艺使其更加致密,但热处理后银互连线的各向同性收缩会导致作为关键工艺参数的特征线宽受到影响。本文通过在银互连线烧结过程中施加静电场和交变电场辅助调控,来实现银互连线更好的热熔扩散效果,如获得更大的Z向收缩率、更低的电阻率以及更大的晶粒尺寸。其中静电场辅助烧结实验中选取0 V/cm、200 V/cm、400 V/cm、600 V/cm和800 V/cm五个电场强度梯度,通过实验数据分析以及银互连线的SEM和AFM扫描测试,发现800 V/cm的电场强度下银线条的烧结特性最好,在该实验条件下,收缩率提升了2.4%,电阻率从不加电场时的2.94×10~(-8)Ωm降低至2.07×10~(-8)Ωm,晶粒尺寸由53 nm增大为113 nm。最终通过对收缩率实验数据的非线性拟合,结合热压烧结、原子流扩散以及质能守恒的基本理论,提出了静电场下银线条的收缩率随电场强度变化的烧结模型。在压印工艺施压过程中银互连线内部会形成应力梯度区域,所以静电场下部分颗粒在整个加热过程中都无法接触生长,在烧结得到的银互连线SEM图像中仍可观察到相当一部分孔隙结构。因此考虑施加交变电场,利用交变电场对颗粒产生的“夯击效应”来辅助烧结。实验中选取T=15 min,T=30 min和T=45min三个不同周期的交变电场作为实验组,每个实验组设置四个不同的占空比,同样电场强度的静电场作为对照参考组。测量每组样品的收缩率和导电性,并用SEM图像来评判其颗粒生长情况。实验数据表明各个周期和占空比的交变电场下,银互连线的烧结特性均优于静电场。且在T=30 min,占空比为4:1的交变电场下获得了最优烧结效果,相比于静电场,银互连线的收缩率优化了1.864%,电阻率降低了15.3%,晶粒尺寸也提升了40.2%。并且从SEM图像可以发现,孔隙结构进一步减少,颗粒排列紧密且烧结颈面积增大。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N405
【图文】:

纳米压印,技术工艺


1 引言分辨率,高产量,高均匀性,高保真度等优点的同时,成本低廉,因此具有很大的开发前景。印技术最早是由华裔科学家周郁于 1995 年提出的,其基蚀沉积。压印是指将表面具有微纳结构的模具压入覆盖层中,然后移开模具,模具上的微结构就被转移到了转,先通过蚀刻工艺,例如反应离子蚀刻 RIE 来去除压印后根据需要沉积上一层金属便可在基板上得到与模具图案物理意义上来讲,纳米压印光刻的分辨率不像光学光刻散射和干涉效应的影响,这从根本上避开了瑞利公式的米结构的低成本大规模生产。

纳米压印,类别


然后移开模具,模具上的微结构就被转移到了转移中,先通过蚀刻工艺,例如反应离子蚀刻 RIE 来去除压印后的后根据需要沉积上一层金属便可在基板上得到与模具图案相从物理意义上来讲,纳米压印光刻的分辨率不像光学光刻那,散射和干涉效应的影响,这从根本上避开了瑞利公式的限纳米结构的低成本大规模生产。图 1.1 纳米压印技术工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辉;任雁宇;;绿茶提取液纳米Ag的制备及表征[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2 汪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AG值变化意义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2017年03期

3 袁云香;;Ag~+对猕猴桃愈伤组织再分化培养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3年01期

4 史娟;;水溶性白杨素磺化衍生物制备及Ag(Ⅰ)配合物的合成[J];光谱实验室;2012年04期

5 杨艳;许丽萍;;Ag晶体的力学稳定性和理论强度[J];材料导报;2009年12期

6 李双应;皖南上震旦统蓝田组Ag地球化学特征研究[J];中国区域地质;2001年02期

7 刘志田,李秀芝,赵金良;AG-Ⅲ检波器串系统检修方法[J];石油仪器;2001年05期

8 赵玉清,刘宝全,李慧,蒋本国;壳聚糖-Ag(Ⅰ)的配位与抑菌性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9 ;Correlative Measurements of Fission Fragments and Light Particles(α,p)in  Reactions of ~(40)Ar+~(209)Bi,~(nat)Ag at 25MeV/u[J];1994 Annual Report of Institute of Modern Physics,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National Laboratory of Heavy Ion Accelerator,LanZhou;1994年00期

10 黄明东;陈衍珍;田昭武;王荫庭;李郁;马光;;电极表面Ag(δ+)-NH_3络合物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效应[J];物理化学学报;198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燕艳;陈梦;闫福青;张艳丽;庞鹏飞;王红斌;;基于磁性纳米粒子和杂交链式反应构建Ag~+离子电化学传感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分会:纳米传感新原理新方法[C];2016年

2 向林;秦德辉;李伯钧;郭方其;吴超;孙崇波;;蕙兰AG基因的克隆和表达分析[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2011年

3 刘玄;杨国强;;一类新型选择性Ag+荧光探针[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1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刘玄;杨国强;;新型高选择性水相Ag~+荧光探针[A];第十三届全国光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5 赵习方;张蔷;;人工增雨对密云水库Ag~+与化学组分变化规律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技术专题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6 赵东林;郑重;李霞;;Ag纳米粒子及Ag纳米线在碳纳米管上的沉积和填充[A];2006年全国功能材料学术年会专辑[C];2006年

7 张秀清;边贺东;于青;梁宏;;四氮唑-1-乙酸 Ag(Ⅰ)配合物的合成和晶体结构[A];中国化学会2008年中西部地区无机化学、化工学术交流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苗菲菲;卢艳;王福平;宋英;;载Ag纳米碳/聚苯胺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热电性能[A];第八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摘要[C];2013年

9 张迈生;李君君;严纯华;;微波快速合成CaS:Ce~(3+),Ag~+磷光体的荧光光谱特性[A];第十二届全国分子光谱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10 李海龙;罗武林;陈涛;田文宇;孙茂;黎春;赵宇亮;刘春立;;载Ag二氧化钛纳米管的制备、表征及光催化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现代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冯燕平;市领导会见德国AG公司董事莱夫科尔一行[N];呼和浩特日报(汉);201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敏;形貌依赖的Ag纳米晶催化表面化学[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2 杨春杰;Ag纳米粒子与溶致液晶构建无机/有机杂合体的分子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李尚禹;PAN纳米纤维膜及其载Ag复合物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石玉元;聚丙烯基含Ag纳米复合材料构筑及其结构与性能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5 李兰;二氧化钛纳米管吸附Ag、Pt团簇体系第一性原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程旭东;等离子体还原Ag纳米颗粒及其表面等离子体增强效应在低维TiO_2光电应用领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7 陈少娜;Ag基复合SERS基底制备及检测水中有机染料污染物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8 康学文;内源性大麻素2-AG通过调控神经胶质细胞上的大麻素受体参与调控福尔马林诱导的大鼠炎性持续性痛[D];兰州大学;2014年

9 王栋海;Ag和TiO_2纳米粒子及其复合纳米结构的制备和催化应用研究[D];上海大学;2017年

10 刘晓艳;含Ag的Al-Cu-Mg耐热铝合金微观组织与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上官磊;电场调控的各向异性热熔制备微纳Ag互连研究[D];郑州大学;2019年

2 毛武剑;基于Ag纳米颗粒与二茂铁衍生物修饰增强聚合物太阳电池性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3 马朋朋;Yb~(3+)及Ag~+掺杂纳米TiO_2/硅藻土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8年

4 薛欢欢;界面限域下的Ag纳米立方体、纳米线和Au/Ag核/壳纳米长方体的定向刻蚀[D];湖南大学;2018年

5 周均博;Ag层厚度对Cu@Ag纳米颗粒烧结行为的作用及其互连应用[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年

6 徐朦;Ag、Mo粒子共注入GH4169合金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D];湖南大学;2018年

7 方旭;固定体积比例下Ag纳米线对不同太阳能电池结构光吸收影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8年

8 杨新;手性有机小分子修饰的Ag纳米粒子的合成及光学性能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8年

9 张立锁;P(HEA-co-AA)/Ag复合纳米溶胶的制备及抗菌性能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2年

10 李庆勇;基于等离子体共振效应的WO_3基Ag系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269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7269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e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