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激光能量传输大气衰耗补偿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8 16:46
【摘要】:激光无线能量传输是一种以空气为媒介以电磁波形式传递能量的技术。激光作为载体实施长距离能量传递是当前的研究热点。空气中大气湍流的扰动引起接收端激光束波前相位畸变,致使靶面光斑分布不均匀并造成严重的传输能量损耗。为解决激光传输过程中的大气湍流的影响,论文提出了一套基于自适应光学技术的能量补偿方案。所使用的自适应光学系统包括波前传感器,波前控制器,以及波前校正器,其中波前校正器的相关校正算法直接影响能量补偿效果。论文深入分析所提出的自适应光学能量补偿系统的工作机理,根据Kolmogorov湍流理论进行传输通道建模,利用Zernike多项式拟合大气湍流信道造成的波前像差。在此基础上围绕激光无线能量传输大气衰耗补偿算法开展研究,针对波前控制器的具体算法进行仿真测试。首先,在波前控制器中采用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SPGD,stochastic parallel gradient descent),探究其在不同大气湍流干扰形成的初始像差下SPGD算法对激光无线能量传输的补偿效果。结果表明SPGD对于大气湍流引起的离散光斑有着较好的汇聚效果。在SPGD算法的校正下,接收端的能量集中度明显提高。为了更加全面的验证该系统的普遍适用性,对比SPGD算法在不同湍流强度下的校正效果,结果表明SPGD算法在不同的湍流扰动强度下均能显现出较好的收敛性。但是该系统也存在着收敛速度较慢,以及SPGD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值的问题,这会严重影响到能量补偿系统的性能。然后,论文提出融合机器学习方法的SPGD算法,解决传统的SPGD算法的上诉弊端。它在波前控制器中引入了深度学习方法,设计了一种卷积神经网络模型(CNN,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对波前图像进行分类,直接对应波前校正器所需的初始电压。该模型能够在学习样本比较充足的前提下,可对不同大气湍流影响而产生的光斑图像进行分类学习。在模型训练完毕之后,任意的一组Zernike系数所等效的大气湍流波前光斑图像都能被CNN模型进行分类。结果表明融合了CNN方法的SPGD算法,明显提高整个能量传输系统的响应速度,同时局部收敛的问题得到改善,激光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的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本文对于激光无线能量传输在大气传播过程中的衰耗补偿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两套解决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能量传输效率,为将来激光能量补偿的在实际中的应用提供了相应的理论指导。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N24
【图文】:

Zernike多项式,像差,多项式


第 2 章 自适应光学在激光能量传输系统中能量补偿原理下,有一定的相关性。( , )是单位圆内的 Zernike 多项式极坐标表达,其中 r a( 0 1),r和a分别代表了光斑上某一点的实际坐标的半径以及光斑的半径[31]。为了更好的去观察与理解像差,我们利用 Matlab 仿真程序模拟生成了前 15阶的 Zernike 多项式每一阶所代表的波前像差图,如图 2.3 所示,通过观察仿真图我们可以看出,多项式阶数的提高 Zernike 多项式呈现出的像差有着向复杂演化的趋势,在自适应光学系统中,我们可以利用 Zernike 多项式对波前进行重构,波前畸变的形状就是利用各阶 Zernike 多项式乘以各自的权重在单位圆内得到的结果[32]。

框架图,能量补偿,框架,激光


远高于气体和固体激光器(约 30%)。因此,在该实验中使用激光波长为 532nm 的半导体激光器。图 3.1 给出了能量补偿系统的结构框架。在该系统中,激光从激光源发射,在大气传播的过程中受到大气湍流的影响,相位发生改变,引起相位差 ( r)。然后激光通过棱镜到达波前校正器——可变形反射镜 DM[34],之后激光再次通过棱镜,到达分束器后,大部分激光进入光伏电池,小部分激光进入 CCD 相机。CCD摄像机将检测到的图像信息发送到图像采集卡,然后由计算机分析图像,并利用能量补偿算法产生变形镜的控制电压1 2 61u {u , u , , u }。控制电压是用于控制 61单元变形镜的面型以产生补偿相位 u ( r ),随着迭代次数的增加,补偿相位 u ( r)不断向最优解逼近,残余像差 ( r)将减小到 ( r ) ( r ) +u ( r)一个可以被接受的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海虹;杨亚宁;张睿奇;赵宝军;戚楠;;空间网络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研究进展[J];空间电子技术;2018年02期

2 王全;;集总参数电磁人工超材料在无线能量传输中的应用[J];信息通信;2016年11期

3 李兴田;马光同;杨晨;王志涛;;涂层超导体无线能量传输理论研究与实验验证(英文)[J];低温物理学报;2016年04期

4 刘柱;陈志璋;林先其;赵华鹏;李金艳;;磁谐振耦合无线能量传输的研究综述[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5 郑艳华;林杰凯;章秀银;麦晓冬;;一种基于磁耦合谐振式的高效率双频无线能量传输系统[J];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年01期

6 杨恒旭;张振超;匡正;吴鸣;杨军;;压电直流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研究[J];电声技术;2016年10期

7 李琼;罗春花;;磁耦合无线能量传输天线研究[J];价值工程;2017年07期

8 陈华君;袁丽娜;;无线能量传输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J];现代盐化工;2017年01期

9 闫啸宇;杨世春;何红;杨海圣;徐斌;刘治钢;;无线能量传输负载自适应的频率分叉边界控制[J];电源学报;2017年02期

10 张丽娟;刘锋;;基于无线能量传输的充电平台设计及其性能分析[J];电子测量技术;201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肖桂良;;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概述[A];《IT时代周刊》论文专版(第300期)[C];2014年

2 崔晓熙;刘国希;董蜀湘;;低频下的无线能量传输与磁场通讯[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何彬阳;孔翔鸿;华立群;肖高标;毛军发;;非正定磁性超材料透镜在无线能量传输中的应用[A];201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7年

4 李龙;;基于电磁超表面的无线能量传输与收集技术研究[A];2018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C];2018年

5 喻易强;彭思培;陈孝平;;一种基于磁谐振耦合模式的平面型无线能量传输系统[A];2015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15年

6 黄登祥;林先其;;基于阻抗匹配调节的高效率磁谐振耦合无线能量传输[A];2017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二)[C];2017年

7 于歆杰;;基于磁电层状复合材料的无线能量传输[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8 贺少勃;陈远斌;於海武;杨东;郭良福;力一峥;刘勇;刘建国;王琳;;高功率激光放大器中的能量传输[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9 朱春波;;用于移动设备的非接触供电技术应用研究[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7:无线电能传输关键技术问题与应用前景[C];2011年

10 黄虎;瞿丹;琚兴宝;;新型高效反馈式激光能量传输方法实验研究[A];第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分6 中国海洋工程装备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济南军区某部 冯东明 李旭光 杨发伦;无线充电:能量传输的革命[N];解放军报;2012年

2 华泰证券分析师 周毅;无线充电:传输投资新机会[N];证券时报;2014年

3 ;濮祖荫:揭示地球空间能量传输过程的奥秘[N];科技日报;2003年

4 记者 唐凤;不用电就能帮建筑降温[N];中国科学报;2019年

5 本报记者 覃泽文;电力传输或将酝酿颠覆式革命[N];中国能源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金;近场耦合中距离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2 吴伟;无线携能通信系统安全通信与高效能量传输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7年

3 刘柱;基于阵列线圈磁耦合共振无线能量传输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4 bF梓轩;非辐射式无线电磁能量传输结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年

5 刘晓晴;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收发机联合优化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6 刘小畅;磁耦合谐振式无线能量传输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7 孙桂林;高效无线能量传输及可植入人体的传输辐射一体化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8 李学平;视觉假体能量和数据无线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年

9 薛凯峰;微机电系统多维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于乐;面向水下应用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桐;基于能量传输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资源分配策略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9年

2 谷嘉冀;激光能量传输大气衰耗补偿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9年

3 申国君;基于改进鸡群算法的无线能量传输阵列天线方向图优化[D];吉林大学;2019年

4 王建辉;基于PCB谐振线圈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设计及其特性研究[D];厦门大学;2018年

5 明强;基于磁共振的无线能量传输信道估计与电路设计[D];南京大学;2019年

6 石泰峡;人工磁导体在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7 何志强;三维全向水下无线能量传输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8 张宇;非接触励磁能量传输系统的负载功率前馈闭环控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年

9 曹亚洲;小功率感应式无线能量传输耦合机构的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年

10 王法恒;基于中继线圈的无线能量传输装置[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7332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7332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d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