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基于光波导的光电互联技术的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20-07-12 10:18
【摘要】: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高速通信电子设备的通信速率成指数增长。由于电互联方式固有的物理特性,铜导线在高频情况下的寄生效应严重影响信号质量,传统的电互联方式已经成为限制通信系统快速发展的瓶颈。光互联被认为是下一代能够替代电互联的通信技术,它具有高带宽,大容量且不受电磁干扰的优势。因此,对实现光电信号互相转换的光电互联技术进行研究是通信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基于聚合物光波导的板级光电互联技术的研究,实现基板上4组通道的光电转换通信,并达到10Gbps的通信能力,光路平均衰减小于0.3dB/cm,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设计一种高耦合效率的垂直耦合结构,提高光互联层传输效率。针对传统光互联层光束90°转向的垂直耦合结构耦合效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利用弧面代替一部分平面,使得到达反射面的入射角不会随着光源入射角的增大而减小。最终保证所有到达反射面的入射角大于全反射角,理论上将光耦合效率从65%提高到100%。2.设计光收发模块,实现光电转换功能。为了便于集成,使用6104系列光电芯片作为主要的功能电路。在光发射模块HXT6104配以VCSEL阵列实现数字信号到光信号的转换,在光接收模块利用C8051微控制器对HXR6104接收到的光电流进行监控。3.设计PCB上的高速信号差分线,实现电互联部分10Gbps的数据传输能力。利用Si9000对板层结构进行设计并确定半固化片的材料和厚度,差分线的线宽和线距。在Altium Designer上进行差分线的布局布线并通过HFSS的TDR仿真,仿真结果显示差分阻抗在96.2~101.1Ω。符合10Gbps的通信要求。4.设计聚合物光波导的制备工艺,实现光互联部分光信号通信能力。根据负性光刻工艺选择Epo系列材料作为光波导的芯层和包层,使用SU-8作为光刻胶。结合光刻工艺与旋涂工艺将光波导的制备过程分为下包层、芯层和上包层三部分。通过基底选择、旋涂速度控制和曝光时间几个参数减少光波导侧壁粗糙度。通过插损测试仪测出制备好的光波导平均光衰为0.178dB/cm。5.设计45°反射面结构成型工艺,完成光路90°转向。以研磨抛光工艺为基础,通过增加基底表面附着力和减小光波导固化应力两个方面对工艺进行改进,解决在研磨过程中光波导的崩裂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N252
【图文】:

反射面,入射角θ,反射率


图3.6 45°反射面上不同入射角 θ1的反射率可知在传统 45°反射面上入射角 θ1对应的反射率在-10°到 100%,但由于光束宽度的原因,越靠近 10°的光束在发面的入射角就会越小,当角度小于全反射角 =41.81°时则随着反射面的入射角越小,反射率会越来越低。流反射率 R( (θ1))进行积分,求得理想情况下整个耦合结效率垂直耦合结构设计中对两种光互联耦合结构进行了简化建模和理论推导。并合结构进行计算得到了理想情况下总的耦合效率为 81.要经过两次这样的垂直光耦合:光源→光波导、光波导的单次光耦合效率,那么经过两次这样的光耦合总的光

反射面,入射角,光互联


第三章 光电互联系统组件设计23图3.8 改进的反射面入射角 从图 3.8 可知,改进后的结构使得在入射角 θ1在 0 至 10°的范围内,到达反射面的入射角 随着入射角 θ1的增加而增大。因而,新的反射面结构可以使反射面的入射角 一直大于全反射角 41.81°,从而在理论上折射后的光束在新设计的反射面的能流反射率可以一直为 100%,进行积分后新设计的垂直耦合结构的耦合效率为 100%。在光互联通路中经过发射区和接收区两侧耦合结构的光耦合效率相乘得到的光耦合效率也为 100%,相较于传统的 45°反射面结构只有约 65%的耦合效率,在理论上很大程度的减少了光互联通路上的传输损耗

监控程序,芯片温度,实际操作过程,光耦合


显示的监控程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一方,陈抱雪,邵尧臣,朱瑞永;多功能光波导测试仪研制[J];仪器仪表学报;1988年04期

2 高永椿;黄伟同;易佑民;;非均匀介质光波导制造工艺的理论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4期

3 范崇澄;书评:《光波导理论》[J];通信学报;1985年01期

4 马树坤,程万君,苑立波;光波导理论中的若干基本问题[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5年04期

5 ;光波导理论[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8年04期

6 ;光波导理论[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7年01期

7 ;光波导理论[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7年06期

8 ;光波导理论[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8年06期

9 ;光波导理论[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6年05期

10 ;光波导理论[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1995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苏恩泽;保障装备大思路[N];解放军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静;铝酸锂晶体和硫族化合物的离子注入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9年

2 孙蕾;基于微结构光波导的传感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年

3 于晓飞;离子束在光波导制备及固体—电解质界面的分析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4 李成仁;掺铒Al_2O_3薄膜制备工艺、光波导增益特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5 周自刚;玻璃光波导功分器理论、技术及其光学特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6 肖丙刚;面向光集成的光波导材料制备与参数测量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郝寅雷;离子交换玻璃光波导器件制备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5年

8 焦扬;离子注入与离子束刻蚀制备平面和条形光波导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王磊;离子注入平面与条形光波导的优化条件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梁华伟;光波导光学相控阵技术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一鸣;基于光波导的光电互联技术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2 刘伯东;耦合光波导中非线性波长转换相位匹配条件的理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年

3 余晓波;光波导探测器结构设计及工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4 张勐;光波导环形谐振腔的溶液浓度传感特性研究[D];中北大学;2019年

5 方云山;基于光波导的板级光电互联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6 任帅;镓扩散铌酸锂晶体光波导的制备及表征[D];天津大学;2018年

7 王莉莉;基于两种酸碱指示剂光波导二甲胺传感器的研究[D];新疆大学;2017年

8 罗梦佳;集成光波导延迟线设计及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9 薛晖;氮化硅集成光波导损耗特性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10 韩金涛;Ge-Sb-Se基质光波导剥离法制备工艺研究[D];宁波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7518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7518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e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