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采用压电微泵驱动微流道的芯片级热管理系统研究与制备

发布时间:2020-07-17 16:34
【摘要】: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集成电路芯片的集成度不断增加,导致芯片产生高热流密度。热流密度的急剧增加将会严重威胁电子设备的可靠性。高热流密度问题也成为了限制集成电路发展的瓶颈。因此,对于电子器件散热技术的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微流道散热器是目前应用在高热流密度微电子芯片的一种有效散热技术。微泵是一种其将电能、热能或机械能转化为流体动能的设备,是微流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微泵可以作为微流道散热器的液体驱动源。压电微泵利用压电效应将电能转化为机械形变,驱动液体的流动。压电微泵具有结构简单、驱动力大、效率高,机械响应快、易于集成等优点,在生物医学、化学分析、航空航天、微电子冷却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根据微泵中流体控制部件的组成不同,压电微泵可以分为有阀微泵和无阀微泵。尽管无阀微泵并不能完全限制液体的回流。但其与有阀微泵相比具有高可靠性、结构简单等优点。并且在高频下有更好的性能。本文对扩张/收缩管无阀压电微泵的性能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本文建立动态有限元模型对扩张/收缩管无阀微泵进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无阀微泵的流量特性不仅取决于扩张/收缩管,还与整个结构有关。当流体通过收缩管时,与收缩管出口想接触的腔体被认为是一个具有180°角的扩张管。这种扩张管工作在射流区,高速流体会在收缩管和腔体的交接区域产生湍流,这些湍流相当于一个“虚拟阀”,它可以阻止回流,使微泵产生单向流动。2.研究发现,湍流程度与流体速度密切相关,而流体速度则由输入电压决定。当输入电压大于阈值电压(20V)时,“虚拟阀”被激活,湍流开始出现,并且随着输入电压的增加不断增大,微泵的流量也随之增加。3.实验结果测得圆锥型扩张/收缩管无阀微泵的输出流量可与一般的有阀微泵相比拟,其最大流量可以达到5.4ml/min。4.对圆锥型扩张/收缩管无阀压电微泵的结构参数进行仿真,具体结果如下:(1)微泵流量随泵腔高度的变化曲线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2)微泵的流量随着两个扩张/收缩管的间距而增大,最后趋于稳定。(3)微泵流量随进/出口腔体直径的增大而增大,最终趋于平稳。5.平面扩张/收缩管无阀压电微泵的流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扩张/收缩管角度2θ的增大而增大。最优值并不是10°。因此,以前被广泛采用的最佳“10°规则”应予以纠正。6.微流道散热器的散热性能通过COMSOL Multiphysics进行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热源温度随微泵流量的减小而减小,最终趋于稳定。最后,建立了微泵驱动微流道散热器的散热装置,仿真分析的结论通过实验得到了验证。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N4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沐方清;张杨飞;;三维微流道系统技术研究[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1年01期

2 王伟,刘世炳,陈涛,左铁钏;新型无阀微泵扩张微流道中流体动力学特性的仿真分析[J];工程设计学报;2005年04期

3 张鹏;左春柽;周德义;;矩形微流道内流体电动效应研究[J];光学精密工程;2007年04期

4 刘梓枫;梁骥;张孟伦;;一种集成微流道的薄膜体声波液体浓度传感器[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17年06期

5 陈娅君;龙威;杨绍华;柴辉;巨少华;;粗糙度对微流道内流体连续自搬运的影响[J];工程设计学报;2018年03期

6 陈若梦;王宏;黄亚江;刘亚雄;贺健康;李涤尘;;酶交联明胶水凝胶性能研究及仿生微流道制备[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7年12期

7 张远宪;储玉飞;普小云;;微流道中消逝场激励的荧光光源研究[J];光学学报;2017年01期

8 吕宋;郭钟宁;周兵高;张会;;基于纳秒激光的316L不锈钢直写微细沟槽实验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17年04期

9 陈从平;王小云;黄杰光;李波;;3D打印过程微流道尺度效应建模与数值模拟[J];系统仿真学报;2017年06期

10 刘庆明;John Batton;Nadine Aubry;白春华;;基于电磁流体动力搅拌器的微流道混合研究(英文)[J];实验流体力学;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谭德坤;刘莹;;微流道内流动电势及壁面滑移效应对传热特性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摩擦学大会论文集[C];2013年

2 杨健;郑耀;李维仲;吴庆标;;微流道中生化分离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A];计算流体力学研究进展——第十二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论文集[C];2004年

3 户亚娜;王续跃;;微流道模具掩模电解加工多场耦合数值模拟[A];特种加工技术智能化与精密化——第17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17年

4 郑旭;李战华;;矩形微流道中的近壁速度测量[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韩小为;用于微流控分析芯片的PMMA高聚物热雕刻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谭德坤;微流道内表面效应对流体流动及传热特性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建;采用压电微泵驱动微流道的芯片级热管理系统研究与制备[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2 秦杰;仿生微流道散热器结构优化及流动散热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3 刘凯辉;微流道内压力驱动流数值模拟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郑毅;基于微观层流控制技术的微流道内二次流动刻蚀工艺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5 陈洪立;微流道中蛋白质分离仿真及荧光检测系统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王立芳;梯形微流道中电渗流的数值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胡广新;翅片式与微流道式散热器散热特性及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8 吕宋;基于纳秒激光的金属微流道成型及质量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7年

9 张晓飞;LTCC多芯片功放组件微流道设计及散热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10 毛潘泽;树状分形微流道PEMFC传递过程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7596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7596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e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