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空位及过渡金属掺杂对3C-SiC纳米线磁性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4 06:39
【摘要】:随着半导体自旋电子学的兴起,稀磁半导体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的关键问题就是要寻找具有高自旋极化率、高居里温度的稀磁半导体材料。3C-SiC纳米线作为一种潜在的稀磁半导体,在实验方面已经具有了室温铁磁性,但是对于其产生室温铁磁性的微观机制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其铁磁态可能与空位、掺杂杂质等因素有关。因此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从形成能、能带结构、态密度、自旋密度以及Mulliken布居数等方面,对本征3C-SiC纳米线、含有不同价态的Si空位或者不同价态的Si-C双空位的3C-SiC纳米线、不同过渡金属(Transition Metal,TM)掺杂的3C-SiC纳米线、不同Mn掺杂浓度的3C-SiC纳米线、空位与不同过渡金属络合掺杂的3C-SiC纳米线的电子结构和磁性性质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本征3C-SiC纳米线不具有磁性,中性Si空位和Si-C双空位的引入也不能使3C-SiC纳米线具有磁性,而引入带负价态的Si空位和Si-C双空位均可以使3C-SiC纳米线具有磁性,由态密度分析可知其磁性的来源均为C-2p态的自旋劈裂。含负一价Si空位、负二价Si空位、负一价Si-C双空位的纳米线磁矩分别为2uB、3UB和1uB。其中含负一价Si空位的纳米线与含负一价Si-C双空位的纳米线均为反铁磁性稳定,而含负二价Si空位的纳米线有可能在室温下保持稳定的铁磁态。2.在不同过渡金属(Fe,V,Cr,Mn)掺杂的3C-Si36T MC37纳米线中,Fe掺杂的纳米线具有金属特性且无磁性,而V,Cr,Mn掺杂的纳米线均为半金属材料且具有磁性,其磁矩分别为1uB、2UB和3uB,并且纳米线均为铁磁性稳定。由态密度分析可知其磁性的来源均为TM-3d态与C-2p态的p-d杂化作用。其中Cr掺杂3C-SiC纳米线的半金属带隙最大,居里温度最高,因而可以成为优质的半金属性铁磁体。除此之外还讨论了不同Mn掺杂浓度对3C-SiC纳米线磁性的影响,即随着Ma掺杂浓度的增加,C-2p态和Mn-3d态劈裂的程度增大、总磁矩也增大。3.在空位与不同过渡金属络合掺杂的3C-SiC纳米线中,3C-Si36FeeC36纳米线、3C-Si33VC36纳米线线、C3SSi36CrC36米米线、C3-Si3MMnC6纳米线均具有磁性,其磁矩分别为为4UB、1UB、4uB和5UB由由密度分析可知其磁性的来源均为TTM-3态与C-2P态、Si-3P态的p-d杂化作用。其中3C-Si36FFeC36纳米线和3C-VC36纳米线具有金属特性且为反铁磁性稳定,而3C-Si36CrC36纳米线和3C-Si36MnC36纳米线为半金属材料且为铁磁性稳定。且相比于 3C-Si36CrC37纳米线和 3C-Si36MnC37纳米线,3C-Si36CrCr36纳米线和3C-Si36MnC36纳米线的半金属带隙和居里温度均有所降低。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N304.7
【图文】:

示意图,半导体,磁性半导体,稀磁半导体


体材料一直以来都是制备微电子器件的主要材料,并且半导体器件工艺半导体自旋电子学成为研究的热点。相比于传统的半导体器件,自旋半性好、运行速度快、高集成密度、非易失性、低能量消耗等优点。半导体自旋电子学的兴起,则同时具有磁性性质与半导体性质的材料—iluted Magnetic Semiconductors, DMS)成为了各国的研究热潮[3-5]。稀磁半料的基础上通过磁离子掺杂使材料同时具有磁性性质和半导体性质。由料相比,该类半导体所具有的磁性较弱,因此为稀磁半导体。图 1-1 为半导体与非磁性半导体比较的示意图[6],由图可以看出磁性半导体材料期性排列,稀磁半导体中仅具有较少的磁性离子,而非磁性半导体中并磁性的材料根据其电子自旋排列主要可以分为四类,即顺磁性、反铁磁磁性材料。顺磁性材料的自旋在空间上的取向是无序的;反铁磁性材料列方式相反但是其磁量子数都是相等的;亚铁磁性材料则是相邻自旋的量子数不等;铁磁性材料的相邻自旋都是沿着同一个方向排列;图 1-2 旋排列示意图[7]。(a) (b) (c)

示意图,反铁磁性,亚铁磁性,顺磁性


图 1-2 自旋排列示意图:(a)顺磁性;(b)反铁磁性;(c)亚铁磁性;(d)铁磁性-2 Spin arrangement diagram: (a) Paramagnetic; (b)Antiferromagnetic; (c) Ferrim(d) Ferromagnetic半导体材料中的载流子即电子和空穴,它们上下自旋的数量是相等极化现象。但是稀磁半导体由于掺杂了一些特殊的杂质即磁性杂质现象。相比于传统的半导体材料,稀磁半导体材料具有以下几个特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即磁耦合作用会使材料具有铁磁性或者反铁磁性的载流子会和磁性杂质的局域磁矩发生相互交换作用,从而影响半带结构、杂质能级等性质,并且这些性质会随外加磁场而变化,因场的大小和方向来改变材料整体的物理性质。通过改变掺杂种类和导体材料的晶格常数、能带结构、禁带宽度、载流子有效质量等物磁、光、电性能的调控。因此稀磁半导体在自旋量子计算机、自旋、半导体集成电路、自旋阀、光隔离器、磁感应器、高密度非易失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8-9]。半导体材料的研究方面,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寻找具有在高居里温

原子,顶视图,纳米线,侧视图


-Si19C19纳米线模型 (a)顶视图;(b)侧视图 (黄色球代表 Si 原子,灰色球代表 C 原子,白代表 H 原子)g. 3-1 The model of 3C-Si19C19nanowire (a) Top view; (b) Side view (The yellow ball are Si atothe gray ball are C atoms, and the white ball are H atoms)-2 3C-Si37C37纳米线模型 (a)顶视图;(b)侧视图 (黄色球代表 Si 原子,灰色球代表 C 原子色球代表 H 原子)g. 3-2 The model of 3C-SiCnanowire (a) Top view; (b) Side view (The yellow ball are Si ato(a) (b)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书志;王铁军;王玲;;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粉末冶金工业;2017年01期

2 杨平华;何方成;王倩妮;李楠;郭广平;;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缺陷的无损检测[J];无损检测;2017年03期

3 张波;但文德;敖孟寒;王龙;吴广新;;正交试验法优化SiC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J];上海金属;2017年03期

4 彭立波;张赛;易文杰;罗才旺;孙雪平;;SiC高温高能离子注入机的离子源热场研究[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17年03期

5 窦瑛;张颖;;利用显微喇曼光谱进行SiC单晶片应力分析[J];半导体技术;2017年10期

6 郁万成;陈秀芳;胡小波;徐现刚;;SiC衬底上近自由态石墨烯制备及表征的研究进展[J];人工晶体学报;2016年01期

7 万明;王炜路;彭新村;邹继军;;纳米晶体SiC薄膜制备方法研究进展[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5年04期

8 卢棋;何国球;杨洋;樊康乐;佘萌;刘樝;;SiC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J];金属功能材料;2015年02期

9 赵恩蕊;朱志杰;董文仲;付景国;朱新河;;铁基SiC复合镀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10 贺勇;黄辉;徐西鹏;;单颗金刚石磨粒磨削SiC的磨削力实验研究[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强;单晓晔;卞鑫;王璐;王鑫艳;;石墨烯在SiC衬底上的界面性质和相互作用[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分会:纳米体系理论与模拟[C];2016年

2 王荣;白少先;;激光加工SiC表面润湿特性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表面工程大会暨第六届全国青年表面工程论坛论文集(二)[C];2014年

3 韩苗苗;王庆宇;李桃生;李忠宇;;4H-SiC辐照损伤的分子动力学研究[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三卷)——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4册(核材料分卷、同位素分离分卷、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卷)[C];2013年

4 张义顺;马小娥;王敏丽;;无气氛保护下煤矸石合成SiC的研究[A];中国硅酸盐学会水泥分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高雅博;高腾;刘泽宇;赵瑞奇;张艳锋;刘忠范;;芳香族有机分子在6H-SiC(0001)表面外延石墨烯上的非共价化学修饰[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6 冯祖德;张冰洁;姚荣迁;赵浩然;;连续SiC纤维在模拟航空发动机环境中性能演变与失效研究[A];2009年全国失效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王启强;邵水源;吴涛;;SiC/不饱和树脂摩阻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A];2010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下册)[C];2010年

8 杨林;刘兵;邵友林;梁彤祥;唐春和;;凸台形包覆燃料颗粒SiC层破损率的理论计算及分析[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4册)[C];2009年

9 冯春祥;范小林;宋永才;;耐高温多晶SiC纤维的研制——(Ⅰ)聚碳硅烷纤维的氨化过程及其机理研究[A];复合材料的现状与发展——第十一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10 汤洪高;;宽带隙半导体材料SiC研究进展及其应用[A];中国硅酸盐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湖北 朱少华;电动汽车中的SiC开关——它们将主导动力传动系统吗?[N];电子报;2019年

2 文微;安森美半导体发布碳化硅(SiC)二极管用于要求严苛的汽车应用[N];中国电子报;2018年

3 记者 王海滨 通讯员 王玉芳;我国半导体SiC单晶粉料和设备生产实现新突破[N];科技日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慧芳;低温催化反应制备β-SiC结合SiC耐火材料及其高温性能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8年

2 关清心;SiC & Si器件混合型高效率低成本中点钳位型三电平电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年

3 牛宗伟;纳米羟基磷灰石/SiC晶须复合生物陶瓷材料及其加工[D];山东大学;2005年

4 李云;3C-SiC(111)和6H-SiC(0001)表面再构的原子结构和电子结构的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5 郝昕;SiC 热裂解外延石墨烯的可控制备及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6 程萍;非故意掺杂4H-SiC本征缺陷及退火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党朝;SiC基石墨烯材料制备及表征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8 王霖;SiC纳米阵列结构调控及其场发射特性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9 柴常春;微波低噪声放大器毁伤机理研究和SiC薄膜的外延生长与刻蚀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10 王鹏飞;中子辐照6H-SiC的缺陷分析与应用[D];天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东;低浓度SiC粉体浆料的分散性和稳定性研究及其对SiC膜性能的影响[D];武汉工程大学;2018年

2 宋姝漩;基于SiC的周期结构热辐射特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年

3 严俊超;SiC单晶超精密切削仿真与实验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

4 苏佳宁;空位及过渡金属掺杂对3C-SiC纳米线磁性的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年

5 万伟;SiC泡l沾

本文编号:27684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7684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e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