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基于28nm高K栅氧介质SOI FinFET单粒子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3 03:39
【摘要】:随着集成电路工艺的发展,传统平面CMOS器件随着尺寸的缩小,短沟道效应、源漏电荷共享和亚阈值特性衰退等等对器件的电学特性影响越来越严重。当器件尺寸缩减到20nm以下,SOI FinFET器件结构成为未来替代传统平面器件的最佳选择。与传统工艺相比,SOI FinFET具有低功耗、集成度高、栅控能力强、性能稳定等优点,SOI衬底更是有效减小了器件的敏感体积,在抗辐照加固方面具有更好的研究前景。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首先,本文使用Sentaurus TCAD工具对28nm SOI FinFET器件进行三维建模,仿真其在单粒子辐照作用下的电学特性变化趋势。分别研究漏电压,重离子入射深度,LET值,重离子入射位置以及重离子入射方向对SOI FinFET器件单粒子瞬态的影响。并通过对碰撞电离率、SRH复合率、双极放大增益以及沟道电势的变化解释造成单粒子瞬态的机理。仿真结果表明,单粒子辐射导致大量的电子-空穴对注入并积累,造成沟道电势升高,使寄生双极晶体管导通;但是当注入载流子浓度过大时,会造成沟道-漏P-N结电场塌陷,源漏区发生穿通,导致寄生双极晶体管工作在饱和区,双极放大增益消失,碰撞电离减小。因此,漏端瞬态电流和收集电荷才会随着漏区偏压增大、重离子入射深度增加、LET值增大而不断增大。并且通过仿真发现,SOI FinFET对单粒子辐照的敏感区域为沟道-漏P-N结处,随着入射位置靠近沟道-漏P-N结漏端瞬态电流和收集电荷明显增大。最后,还发现重离子垂直器件入射比水平入射对器件电学特性影响更大。其次,通过改变SOI FinFET器件尺寸参数,研究尺寸的缩小对单粒子辐照敏感程度的变化趋势,并提出抗单粒子的加固方法。研究结果为:随着Fin宽度和高度的缩小,由于辐照敏感区域的减小以及积累电荷量的减小,同时栅对沟道的控制能力加强,导致漏端瞬态电流和收集电荷都会减小;相反,随着栅长的缩小,SOI FinFET器件对单粒子效应会变得更加敏感,漏端瞬态电流和收集电荷都会增大。SOI FinFET器件对单粒子辐照的敏感程度依赖于栅对于沟道的控制能力和沟道-漏P-N结的截面积。因此减小Fin宽、Fin高,增大栅长可以有效改善SOI FinFET器件的抗单粒子辐照能力。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TN432
【图文】:

曲线,栅长,器件,年份


件尺寸不断缩小的需求以适应集成电电路产业的发展。当器件尺,限制器件进一步缩短尺寸最主要的因素是短沟道效应,同时在研注的漏端电流也受短沟道效应导致的阈值电压降低的影响最大。短控制的理想静电行为发生改变,阈值电压随着漏端电压增大而降低,漏致势垒降低、源漏区电荷分享和穿通效应是导致阈值电压降低势垒降低是指漏极电压增大,沟道表面电势升高;源漏区电荷分-沟道 PN 结空间电荷区进入栅下;穿通效应源-沟道和漏-沟道 PN道中重合[8]。一般小尺寸平面 MOSFET 器件减小短沟道效应的方杂浓度和减小栅氧化层厚度这两种,但是大的沟道掺杂浓度导致件在较低的栅压下不能开启,而薄的栅氧化层不仅增大栅泄露电流电容。,从半导体工艺的角度考虑,大的沟道掺杂浓度实现起来有很大困日益缩小尺寸的器件性能影响越来越不容忽视。经过调查发现,近器件尺寸缩小地越来越慢,如图 1.1 所示。

示意图,单粒子,瞬态电流,脉冲


3.6eV 3.6eVdx dx dx 电子-空穴对需要的能量。通过对(1-8)式在进行单粒子仿真时,可以在 Sentaurus 工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式如下:- 1 24 -19 3 61 10 C 3.6eV/pair= 10 =98.608M1.6 10 /pair ρ×10 10 生的电子-空穴有复合、漂移和扩散三种运-N 结附近,这些载流子会被 P-N 结的空间极运动并被收集。过剩载流子的寿命远大于可忽略不计。

示意图,示意图,运动径迹,载流子扩散


相互作淀积能量,在运动径迹周围高于其他区域,因此瞬间会存在浓 结比较远的载流子就是通过扩散作)运动被收集的。由于扩散过程比现在瞬态脉冲电流的尾部,在漂移集。决定载流子扩散的因素是扩散成的晶体管越来越多,以及立体电效应被更多的发现和研究。分流收于粒子在入射轨迹周围产生大量电 时,空穴会从 2 流向 V1 即从 P 区流N 结构的电荷,这就是分流收集机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常,李淑媛,姜华,刘建成,唐民,赵洪峰,曹洲;单粒子效应实验的新进展[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0年00期

2 宋钦岐;单粒子效应[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1989年12期

3 王琳;宋李梅;王立新;罗家俊;韩郑生;;一种提升抗单粒子能力的新型超结结构[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19年09期

4 张鑫;;器件集成电路单粒子效应概论[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8年30期

5 孟庆茹,赵大鹏,鲍百容;空间粒子环境对单粒子效应影响的比较[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94年02期

6 陈启明;郭刚;祁琳;张付强;;大气中子单粒子效应试验研究现状简介[J];科技创新导报;2018年27期

7 刘建成;滕瑞;史淑廷;杜守刚;王鼎;;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SRAM单粒子效应测试技术新进展[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8年00期

8 王丽君;空间电子学的单粒子效应[J];空间电子技术;1998年04期

9 李国政,王普,梁春湖,王燕平,叶锡生,张正选,姜景和;单粒子效应模拟实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1997年03期

10 高山山;苏弘;孔洁;千奕;童腾;张战刚;刘杰;侯明东;孙友梅;;SRAM单粒子效应监测平台的设计[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雷志锋;罗宏伟;;脉冲激光模拟单粒子效应研究进展[A];2010第十五届可靠性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建成;滕瑞;史淑廷;王鼎;杜守刚;;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SRAM单粒子效应测试系统的技术改进[A];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9[C];2010年

3 林云龙;叶宗海;朱光武;蔡金荣;王世金;都亨;侯明东;刘杰;汪幼梅;路秀琴;郑涛;卢希廷;;单粒子效应研究的地面模拟[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4 侯明东;刘杰;李保权;甄红楼;;单粒子效应实验中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贺朝会;李永宏;杨海亮;;单粒子效应辐射模拟实验研究进展[A];第一届中国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摘要文集[C];2006年

6 刘杰;;元器件单粒子效应的加速器地面测试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7 黄建国;韩建伟;张庆祥;黄治;陈东;李小银;张振龙;;脉冲激光模拟单粒子效应机理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路秀琴;刘建成;郭继宇;郭刚;沈东军;惠宁;张庆祥;张振龙;韩建伟;;重离子单粒子效应灵敏体积及电荷收集研究[A];第一届中国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摘要文集[C];2006年

9 刘杰;侯明东;李保权;孙友梅;刘昌龙;王志光;金运范;;高能质子单粒子效应的实验和理论研究途径[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10 叶宗海;林云龙;蔡金荣;韩建伟;朱光武;候明东;;单粒子效应的地面综合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伟;星载SRAM型FPGA电路单粒子敏感性分析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郝敏如;应变Si MOS器件辐照特性及加固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3 叶兵;质子引起纳米SRAM器件单粒子翻转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4 于成浩;功率MOSFET单粒子效应及辐射加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

5 王晓辉;大规模数字逻辑器件的单粒子效应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4年

6 余永涛;脉冲激光模拟SRAM单粒子效应的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5年

7 刘必慰;集成电路单粒子效应建模与加固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8 耿超;微纳级SRAM器件单粒子效应理论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4年

9 习凯;微电子器件质子单粒子效应敏感性预估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6年

10 熊磊;面向程序级的软错误容错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禹帆;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单粒子效应预估及防护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2 张刚;高可靠ADC单粒子试验测试系统研究及实现[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人工智能学院);2019年

3 夏鹏;电源芯片LDO器件的单粒子效应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9年

4 芦浩;基于动态重配置的航空总线单粒子翻转效应测试系统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9年

5 宋陆涛;存储器抗辐射编码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6 辛帅华;28nm FDSOI中子单粒子效应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7 裴青松;基于28nm高K栅氧介质SOI FinFET单粒子效应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8 任宇波;基于中芯国际0.13um CMOS工艺抗辐照加固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9 雷一博;功率集成电路中抗辐照技术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10 何文静;超结MOSFET的单粒子辐射效应与加固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7914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7914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9e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