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Ⅲ-Ⅴ族窄带隙半导体纳米线及纳米线异质结的生长与物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3 13:27
【摘要】:III-V族窄带隙半导体纳米线具有禁带宽度小、载流子迁移率高、电子有效质量小等优点,不但能够用于基础物理现象如Majorana费米子探测方面的研究,而且在未来的纳米级光电器件、红外探测、气体传感、自旋电子学等领域都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基于上述原因,III-V族窄带隙纳米线成为了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在本论文中,我们通过分子束外延生长并在Au催化剂辅助下进行了III-V族窄带隙纳米线的制备工作,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量分散谱仪等对所得纳米线的形貌、结构、组分进行了详细的表征与分析,同时也对所得纳米线进行Raman散射和电学特性的初步研究。我们研究了生长温度变化对In As纳米线形貌和晶体结构的影响,确定了适合In As纳米线生长的温度区间,并获得了形貌均匀的、不含缺陷的高质量纤锌矿(WZ)结构In As纳米线。同时我们也探索了衬底取向变化对In As纳米线生长的影响,不管衬底取向如何变化,沿111B方向的In As纳米线生长始终居于主导地位。Raman散射谱证实了样品整体上的均匀性和WZ结构,而In As纳米线场效应晶体管的高开关比则说明了纳米线良好的电学特性。通过在In As纳米线生长过程中引入Bi气氛,我们对In As纳米线的晶体结构进行了成功的调控。Bi气氛的引入可以使In As纳米线由WZ结构转变为闪锌矿(ZB)结构,而当Bi气氛供给中止后,In As纳米线会通过一个结构渐变过程再次返回到WZ结构。不过随着Bi气氛的逐渐增大,ZB结构在In As纳米线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最终我们获得了纯ZB结构的In As纳米线。Bi气氛对In As纳米线进行晶体结构调控的物理机制在于,Bi元素具有很强的表面活性剂效应,它能够有效地改变In原子在衬底表面的扩散行为,从而影响到纳米线的晶体结构。我们通过顺序化气—液—固(VLS)生长法成功地制备出了In As/In As Bi异质“纳米树”结构。In As纳米“树干”是在Au催化的VLS机制下进行的,而In As Bi纳米“树枝”的生长则是基于Bi催化的VLS机制。在In As纳米线生长过程中我们通入非常高的Bi气氛,在已有纳米线侧面形成的Bi液滴然后通过VLS机制诱导In As Bi纳米线在已有In As纳米线侧面上的生长。在这项研究工作中,我们发现Bi元素能够同时发挥掺杂剂和催化剂的作用。我们同时进行了In As/In Sb异质纳米线的分子束外延生长工作,发现随着生长温度和V/III束流比的改变,In Sb纳米线的生长模式也在VLS机制主导的轴向生长和遵循气—固生长机制(VS)的横向生长之间转变,这帮助我们同时获得了In As/In Sb轴向异质纳米线和In As/In Sb核—壳结构纳米线。在轴向异质纳米线中,In As和In Sb分别形成了不含缺陷的WZ和ZB结构,且WZ In As-ZB In Sb异质界面非常陡峭,结构转变在一两个原子层的厚度内便已完成,这说明我们成功地获得了高质量的In As/In Sb轴向异质纳米线结构。最后我们进行了Ga As/Ga Sb异质纳米线的分子束外延生长并讨论了其生长机理。研究发现,Ga Sb纳米线的生长温度区间非常窄,并且在我们所研究的V/III束流比范围内Ga Sb总是倾向于在Ga As纳米线侧面上进行横向生长,使我们最终获得了Ga As/Ga Sb核—壳结构纳米线。同时Ga As/Ga Sb纳米线的头部还常常会形成纯Ga Sb纳米盘。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Ga As/Ga Sb纳米线为WZ结构,但含有较多的面缺陷,而Ga Sb纳米盘则为纯ZB结构。需要指出的是,这也是WZ结构Ga Sb纳米线和Ga As/Ga Sb核—壳结构的首次报道。鉴于核—壳结构纳米线的独特优势,该成果将有助于推动III-V族窄带隙核—壳结构纳米线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B383.1;TN304.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嘉君;王涵;宋西平;;物理气相沉积法制备镁纳米线的工艺及机理[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6年S1期

2 杜军;刘晓波;程文武;陶长元;;钯纳米线制备的研究进展[J];化学通报;2008年12期

3 吴道伟;黄英;苏武;尹常杰;;聚吡咯纳米线(管)的制备及应用前景[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6期

4 郝彦忠;王利刚;;TiO_2纳米线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J];无机化学学报;2007年12期

5 肖君军,孙超,薛德胜,李发伸;铁纳米线磁行为的微磁学模拟与研究[J];物理学报;2001年08期

6 ;中科院长春应化所:发现多功能诊疗纳米颗粒[J];中国粉体工业;2018年06期

7 ;纳米,最熟悉的“陌生人”[J];中国粉体工业;2017年05期

8 彭金平;;“纳米”来啦 令人脑洞大开的纳米科技[J];中国质量与标准导报;2018年12期

9 叶常琼;;在化工领域中纳米新材料的有效应用分析[J];化工管理;2019年03期

10 ;台积电7纳米制程将于2018年第二季度量产[J];半导体信息;201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剑耀;闫永丽;王晓鹏;赵永生;姚建年;;有机纳米线异质结的制备及在纳米光子学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2 张闯;郑剑耀;赵永生;姚建年;;白光发射二元有机纳米线[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鲁红权;张俊乾;;考虑截面不均匀力学性质的纳米线拉伸分子动力学研究[A];中国计算力学大会'2010(CCCM2010)暨第八届南方计算力学学术会议(SCCM8)论文集[C];2010年

4 李玉良;;晶态分子自组装导向功能纳米构筑[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13分会:晶体工程[C];2014年

5 邢瑞;李凯乐;张允虎;司马杨虎;徐世清;;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对家蚕血细胞和造血功能的影响及机制[A];第十二届家(柞)蚕遗传育种暨良种繁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摘要汇编)[C];2016年

6 李玉红;吴新平;蒋宁新;林明;高飞;董林;龚学庆;彭路明;;暴露不同晶面氧化物纳米结构的固体核磁共振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五分会:表界面结构调控与催化[C];2016年

7 陈鹏忠;杨清正;;基于有机发光团纳米晶的光捕获体系[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七分会:光化学[C];2016年

8 陈天虎;谢巧勤;刘海波;庆承松;;纳米矿物与纳米矿物资源[A];2016年全国矿物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6年

9 李祥辉;孙伟明;李春艳;;超碱金属掺杂纳米笼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四十分会:纳米体系理论与模拟[C];2016年

10 曹朝辉;苏媛媛;何耀;;荧光硅纳米颗粒的摄入机制和细胞命运[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三十八分会:纳米生物效应与纳米药物化学[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孙玉松 通讯员 刘晓艳;仿病毒纳米颗粒有望实现“以毒攻毒”[N];科技日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车佳楠 郑子愚;“菱量纳米”被关停调查[N];解放日报;2019年

3 本报实习生 池涵 记者 丁佳;纳米催化“高稳定性”新星诞生[N];中国科学报;2019年

4 季天宇 张晔;融睿纳米:淡膜轻染镀芳华[N];科技日报;2018年

5 本报记者 赵广立;寻找纳米科技成果转化“明日之星”[N];中国科学报;2019年

6 本报记者 操秀英;纳米农药技术应用前景毋庸置疑[N];科技日报;2019年

7 记者 矫阳;纳米生色技术让织物“本领高强”[N];科技日报;2018年

8 记者 王笑梅;沈阳分院纳米科技等多项成果入选[N];辽宁日报;2019年

9 黄晓秋;纳米机器人来了![N];北京日报;2018年

10 记者 衣晓峰;眼科医学纳米机器人问世[N];健康报;201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遂兴;Ⅲ-Ⅴ族窄带隙半导体纳米线及纳米线异质结的生长与物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5年

2 陶洪;硒、碲及其化合物纳米线的液相化学合成和电子器件性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陈归;金属磷属化合物纳米线的气相合成及其光电器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4 徐殙;水溶性纳米异质结构的合成和性质研究[D];清华大学;2014年

5 李公义;碳化硅和氮化硅超长纳米线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黄志;纳米仿生皮肤传热传质特性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7 杨猛;聚合物修饰的纳米通道膜中物质的传输及其分析应用[D];湖南大学;2015年

8 隋天一;复合基团改性二氧化硅纳米颗粒的制备及润滑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9 邹锐;铑纳米颗粒催化剂的制备及加氢应用[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10 鲁晶;不同尺度下纳米TiO_2在水中聚集和沉积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延光;碲纳米线制备及生长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杨秀娟;金纳米簇的合成与性质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7年

3 孙怡文;铜锌锡硫纳米结构的制备、相变与光电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4 高琪;铜纳米结构的可控合成及其光学性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年

5 李宇飞;纳米颗粒/微生物复合体的咔唑降解性能和纳米毒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王晓珍;化学纳米科技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7 李文浩;纳米线—膜体系中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和等离激元驱动表面催化反应研究[D];重庆大学;2017年

8 黄伟;仿生纳米锥结构表面的制备与表征[D];大连理工大学;2017年

9 陈丁丁;石墨烯上Ⅲ族氮化物纳米线生长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10 廖小晴;亲生物铜纳米簇的制备、性能及分析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7920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7920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5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