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光电探测器件,由于其材料来源广泛、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可柔性化等优点,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目前,有机光电探测器件(organic photodetectors,OPDs)的研究在国际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尽管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是与无机光电探测器件相比,在探测能力、光谱选择性以及能量损失机理等方面的研究明显滞后。鉴于此,本论文基于不同的有机半导体材料体系,以提高器件的探测性能为目标,从器件结构和制备工艺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探索实现可溶液加工制备的高性能OPDs的新途径;同时,分析研究器件的材料体系-响应光谱特性,以及电荷转移和能量损失机理,为多功能和高性能OPDs的实现提供理论基础。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四个方面:1.基于聚乙烯咔唑:富勒烯衍生物材料体系的OPDs的性能研究通过体异质结(bulk heterojunction,BHJ)活性层的调控、功能层的引入和器件结构的优化等方法,提升了OPDs的紫外光探测性能。结果表明:优化活性层厚度和退火温度可以降低器件的暗电流,提高探测率(specific detectivity,D~*)。当活性层厚度为100 nm,退火温度为100 ~oC时,在0.6 mW/cm~2 350 nm紫外光照射下,-1.5 V偏压下的D~*为1.07×10~(12) Jones;电子阻挡层增加了注入能级势垒,有效阻挡了暗态条件下电子的反向注入,降低了器件的暗电流。当引入8 nm1,1-bis((di-4-tolylamino)-phenyl)cyclohexane(TAPC)作为电子阻挡层时,器件的D~*提升到5.59×10~(12) Jones;基于氧化锌/poly(N,N'-bis-4-butylphenyl-N,N'-bisphenyl)benzidine(poly-TPD)中间连接层的双层结构器件能够有效降低暗电流,增加光响应度,器件的D~*提高了15.6倍。2.基于热激活延迟荧光受体材料的非富勒烯OPDs的性能研究采用三种热激活延迟荧光(thermally activated delayed fluorescence,TADF)作为电子受体材料,研究了TADF材料的选择以及新型器件结构对OPDs紫外探测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poly(N-vinylcarbazole)(PVK):3,4,5,6-tetrakis(carbazol-9-yl)-1,2-dicyanobenzene(4CzPN)活性层的器件探测性能最优,在0.5 mW/cm~2 350 nm紫外光照射下,-9 V偏压下的D~*为1.09×10~(12) Jones;通过减小银(silver,Ag)电极的厚度,可以实现半透明紫外OPDs,最优器件可见光透过率达到43%,在同等测试条件下,D~*为2.09×10~(11) Jones;氧化钼(molybdenum oxide,MoO_x)/Ag/MoO_x叠层结构可以作为高效导电电极取代氧化铟锡(indium tin oxide,ITO),用于半透明器件的制备。其中,最优器件的可见光透过率达到46.7%,D~*为5.31×10~(10) Jones,且器件具有峰值在380 nm处的双侧入射响应特性。3.光谱选择性全聚合物光电探测器件的性能研究采用聚合物作为电子受体材料,系统研究了活性层厚度调控及器件结构对响应光谱特性、探测性能及能量损失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受体层的滤光作用以及载流子传输对厚度的依赖特性,基于双层结构全聚合物OPDs的响应光谱随受体层厚度的改变具有选择性。随着受体层厚度的增加,OPDs由300 nm-750 nm的全光谱响应转变为峰值为450 nm和780 nm波长处的双峰响应,且响应光谱随外加电场的增强而拓宽;基于BHJ结构OPDs,响应光谱随BHJ厚度(150 nm-2μm)的改变具有选择性。当BHJ厚度为150 nm时,实现了响应波段为300 nm-750 nm的全光谱响应OPDs;当BHJ厚度增加到2μm时,实现了峰值响应位于770 nm处的窄带近红外响应OPDs,D~*为1.61×10~(11) Jones;基于双层和BHJ结构器件中的光学损失率和双分子复合损失率相近,而双层结构OPDs中的一阶复合损失率较低,器件的光响应度较高。4.基于石墨烯材料导电电极、可溶性小分子材料体系OPDs的性能研究基于可溶性小分子材料benzodithiophene-terthiophene-rhodanine(BQR):[6,6]-phenyl C_(71)butyric acid methyl ester(PC_(71)BM)体系,采用三层石墨烯材料取代ITO作为透明导电电极,制备了柔性OPDs,并研究了界面修饰作用以及器件的能量损失机理。结果表明:界面修饰层MoO_x有效降低了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石墨烯电极的表面电阻和粗糙度,增加了电极的功函数;基于PET/石墨烯电极和基于玻璃/ITO电极OPDs的双分子复合损失率相近,而基于石墨烯电极OPDs较低的光响应度主要是由器件内较高的光学吸收损失及一阶复合损失造成的。
【学位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N36
【部分图文】: 光谱波长范围及探测应用示意图
(a) (b) (c)图 1-2 光致电子转移 (PET)。(a)通道 I:给体材料光激发产生激子扩散到 D/A 界面后,电子转移到受体材料的 LUMO 能级上效率为 ηI;通道 II:受体材料中的激子在界面处转移的效率为 ηII;(b)-(c)电荷转移激子在界面处分离为自由载流子的[15]
(a) (b) (c)图 1-3 有机光电探测器件的基本结构。(a)平面异质结结构示意图;(b)体异质结结构示意图;(c)溶液法制备层-层结构示意图在 PHJ 结构器件的基础上,将给受体材料充分混合后成膜就形成了体异质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先炳;;高速InGaAs PIN光电二极管频率响应测试的新方法[J];激光与红外;1988年01期
2 黄欣;;红外光电探测器件[J];物理通报;1963年05期
3 李栓庆;衬底对GaN光电探测器件性能的影响[J];半导体情报;2000年03期
4 赵庆添;Ⅰ—Ⅴ变换器在光电探测器件测试中的应用[J];半导体光电;1982年02期
5 郝建华,周方桥,孙汉东,赵兴荣,麦志洪,易新建,李再光;YBa_2Cu_3O_(7─δ)超导光电探测器件的研究[J];电子学报;1994年08期
6 ;重庆研究院等三维石墨烯异质结光电探测器件研究获进展[J];人工晶体学报;2017年08期
7 王长缨;何振江;向蔡生;;基于异质结构的PD24红外光电探测器件特性研究[J];光学与光电技术;2008年02期
8 陈举忠;真空光电探测器件的发展动向及其应用[J];应用光学;1994年03期
9 赵庆添;杨连生;耿秀珍;;半导体光电探测器件光谱响应和响应度的测试[J];半导体光电;1980年04期
10 潘洪波;欧阳晓平;刘德林;魏福利;王兰;邱孟通;李慧蕊;刘林月;张忠兵;李宏云;王晓耘;;新型超快光电辐射探测器研制[J];原子能科学技术;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潘洪波;宋纪文;欧阳晓平;刘德林;;新型超快光电管性能研究[A];第七届全国核仪器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暨全国第五届核反应堆用核仪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王闯;高峰;曾昊;马世红;;花菁染料LB膜偏振紫外可见光谱特性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胡涛;刘万成;宋毅恒;赵英超;刘严严;;凝视成像激光雷达技术中真空光电探测器件的应用[A];国防光电子论坛第二届激光雷达成像探测技术及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4 陈济;吕建工;张仲谋;;低噪声光电检测电路的设计与实现[A];第二十三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5 赵连城;;红外焦平面列阵和光电探测器件的研究[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张馥生;;TDI CCD动态成像的测评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光学测试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晓;基于有机半导体的光电探测器件的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2 刘向;基于量子点/低维纳米碳材料的光调制薄膜晶体管器件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冉秦翠;石墨烯光电探测器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6年
2 罗强;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4年
3 陈栋;欧姆接触Al电极的研究及光电探测器件试制[D];云南大学;2015年
4 杜习光;农药残留光电快速检测系统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季涛;静电感应光电晶体管(SIPT)光电作用机理的研究及其制作[D];兰州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
28166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816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