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电子信息论文 >

基于碳纳米材料的新型互连线设计、建模与仿真分析

发布时间:2020-09-15 12:26
   随着集成电路特征尺寸不断缩小,传统铜互连电阻率过大和可靠性等问题愈发严重,因而我们需要发展新型互连线技术。碳纳米材料因其诸多良好的物理特性,在互连技术应用中有着广阔的前景,可有效地缓解传统铜互连面临的挑战,从而满足延迟小、承载电流密度高和热效应好的互连要求。本论文对基于碳纳米材料的互连进行了结构设计和优化,建立了竖直石墨烯纳米带互连、铜-石墨烯新型异质互连和铜-碳纳米管混合互连的等效电路模型,对比分析了基于碳纳米材料的新型互连线的传输特性、热学性能和串扰问题,相关工作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为保障信号完整性,采用差分碳纳米管互连结构,建立并简化了相应的等效电路模型。研究了差分碳纳米管互连的传输性能。并在不同的驱动-负载模式下,对比分析了加工工艺参数的波动问题对差分碳纳米管互连线传输性能的影响。在第二部分中,提出竖直石墨烯纳米带互连的概念,建立相应的等效电路模型。研究了竖直石墨烯纳米带互连的电学性能和热学性能,结合在石墨烯纳米带掺杂杂质的概念,分析掺杂后竖直石墨烯纳米带互连线的传输性能,证明竖直石墨烯纳米带互连相较于水平石墨烯纳米带互连的性能优势。在第三部分中,考虑到铜互连良好导电性和较为成熟的工艺水平,以及碳纳米材料可承载电流密度高等特性,提出铜-碳纳米混合互连的新型结构。构建了铜-石墨烯异质互连和铜-碳纳米管混合互连的等效电路模型。铜-石墨烯异质互连线指以石墨烯为铜线保护层的互连结构,基于等效单导体传输线模型,提取出相应的散射电阻、量子电容和动电感等参数,研究了铜-石墨烯异质互连的传输特性和电热特性。铜-碳纳米管互连线指以碳纳米管和铜混合填充材料的新型互连线,碳纳米管的填充有效地提高了铜互连的可承载电流密度。研究了铜-碳纳米管混合互连的电学特性和稳定性,同时对比分析了两根和三根铜-碳纳米管混合互连线的串扰问题。总而言之,本文针对传统铜互连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技术方案并进行探索研究。开展了新型碳纳米互连的电路建模和特性分析工作。
【学位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N405.97;TQ127.11;TB383.1
【部分图文】:

晶体管技术,微处理器,晶体,节点


1.绪论逡逑1.1.研究背景逡逑1965年,Gordon邋Moore邋(Intel创始人之一)于Electronics发表了“摩尔定律”⑴,指逡逑出“集成电路(1C)中半导体芯片上的晶体管数目每近乎2年翻一番,性能提升一倍”。过逡逑去的50多年来,半导体产业始终如一地朝着低成本、大市场和高效益的方向发展[2]。如图逡逑1.1所示,如摩尔定律预测,至2013年,晶体管特征尺寸已缩小到14nm[31,晶体管数目和逡逑时钟频率翻倍增大。同样地,随着晶体管特征尺寸的不断缩小,微处理器、储存器等也按逡逑照这一趋势发展[4]。然而,随着晶体管特征尺寸的不断减小且不断接近物理极限,随之而来逡逑的是漏电流现象和热问题[5],同时人们也将面临着复杂加工工艺带来的高成本。这些现象表逡逑明摩尔定律即将失效。根据2015年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蓝图(International邋Technology逡逑Roadmap邋for邋Semiconductors,ITRS)预测,晶体管特征尺寸将会定格在7邋nm[6]。逡逑

铜互连,尺寸变化,电阻率,铜互连线


图1.2铜互连电阻率随尺寸变化的趋势逡逑事实上,铜互连线由不规则的晶粒构成,电子在经过晶粒界和互连线表面的时候会有逡逑一定概率发生散射现象,如图1.2所示,随着互连线尺寸的不断缩小,当互连尺寸和晶粒尺逡逑寸临界于甚至小于电子平均自由程的时候,散射问题发生可能性越来越大,使得铜互连线逡逑2逡逑

多壁碳纳米管,单壁碳纳米管,石墨,铜互连


逑的电阻急剧增大[18]。除了散射现象愈发的严重,铜互连线的扩散势垒和互连线边缘粗糙程逡逑度对电阻率的影响也愈发的增大。如图1.3(a)所示,扩散势垒是防止铜原子向外扩散的隔离逡逑层,常见的采用钽(Ta)或氮化钽(TaN)材料。扩散势垒截面积的占比随着制程节点的推逡逑进越来越大,导致铜的有效截面积的占比越来越小,电阻率也越来越大。如图1.3(b)所示,逡逑受工艺制造水平影响,铜互连边缘呈现粗糙的现象,而且粗糙的互连线会影响电子在表面逡逑的散射。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G.邋Lopez博士结合边缘粗糙度假设[19],改进了铜互连电阻逡逑率的计算方法,证明粗糙的互连边缘会进一步增大铜互连电阻率。逡逑(a)逦(b)逡逑图1.3邋(a)铜互连的扩散势皇;(b)铜互连边缘粗糙现象[19]逡逑铜互连的可靠性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电迁移现象,电迁移现象指的是有电流逡逑通过互连线的时候,静止的金属原子被运动的电子碰撞,原子获得动能,朝着电子的运动逡逑方向移动。电迁移现象频繁的发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日本开发出新型碳纳米材料[J];中国粉体工业;2013年04期

2 刘佳欣;;向高端发力 我国碳纳米材料前景可期——几种碳纳米材料的发展现状及建议[J];中国粉体工业;2011年05期

3 池雪琴;;碳纳米材料在润滑组合物中的分散专利技术综述[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9年06期

4 李佳昕;张娴;张爱清;常雪灵;;碳纳米材料的水环境行为及对水生生物毒理学研究进展[J];生态毒理学报;2017年05期

5 王世材;于世平;;碳纳米材料在癌症诊疗中的应用进展[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8年02期

6 叶勤军;苏勋家;毕松;陈金凯;;碳纳米材料化学镀镍的研究进展[J];电镀与环保;2017年04期

7 李旭光;杜婷婷;刘金;刘新蕾;马朋坤;戚豫;陈威;;人工碳纳米材料的环境转化及其效应[J];化学进展;2017年09期

8 许筱晗;马龙;;碳纳米材料与线粒体的相互作用[J];山东化工;2017年20期

9 曹越;孙寒;陈韵致;陈旭涛;冯雷雨;;有机废弃物制备功能碳纳米材料及其在电化学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功能材料;2016年06期

10 新型;;南开大学在碳纳米材料方面研究获得重要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1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承东;;人工碳纳米材料与酶的多重作用机制研究[A];全国环境纳米技术及生物效应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6年

2 王凡凡;夏天骄;李旭光;王莉淋;张承东;陈威;;人工碳纳米材料的环境转化及其效应[A];全国环境纳米技术及生物效应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6年

3 李培培;赵煊;薛梅玉;金鑫铮;华静;;碳纳米材料在橡胶中的分散及性能研究[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Q:高分子工业[C];2017年

4 林肇星;郭政玺;蒋邦平;沈星灿;;蛋白质修饰水溶的碳纳米材料在光治疗应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B:生物大分子[C];2017年

5 陈娟;哈伟;师彦平;;碳纳米材料增强的固相萃取技术[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三分会:复杂样品分离分析[C];2016年

6 赵慧敏;全燮;刘猛;;基于功能化碳纳米材料的传感设计与应用[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7 晏晓敏;盖克;石宝友;;分散碳纳米材料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8 王宝;蒋礼;王春儒;;几种碳纳米材料的转化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刘冰冰;;高压下的新型碳纳米材料(英文)[A];中国真空学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孟东利;孙金华;杨少军;Jamil Memon;王超;耿建新;;碳纳米材料组装结构制备及功能化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0分会:低维碳材料[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全媒体记者 梁乐;涂上碳纳米材料,岩石变导体[N];乌鲁木齐晚报(汉);2017年

2 本报记者 李宏乾;碳纳米材料:化工新秀放异彩[N];中国化工报;2010年

3 李宏乾;我国碳纳米材料应用研究攻关正酣[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0年

4 ;拟停止碳纳米材料项目[N];中国证券报;2002年

5 尔文;我国碳纳米材料研究敢与世界论短长[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6 曾素君 欧阳鹏 赵梵 李艳;有趣的“超人” 年轻的科学家[N];中国民族报;2019年

7 本报见习记者 韩扬眉;“水伏学”:水中“捕电”新途径[N];中国科学报;2018年

8 YMG记者 侯召溪 通讯员 尹上 远金 腾飞;院士把脉携手“产学研”[N];烟台日报;2018年

9 记者 陈群;科大教授获英“新科学家奖”[N];安徽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黄慧;找准自己的工作定位很重要[N];广东科技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雅;碳纳米材料吸附有机污染物的计算模拟及预测[D];大连理工大学;2019年

2 宋赛杰;基于碳纳米材料的载药系统及诊疗一体化平台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3 刘乃云;绿色合成碳纳米材料及研究其电化学应用[D];苏州大学;2018年

4 成涓;多功能纳米粒介导的乳腺癌转移淋巴结可视化光热治疗与靶向化疗[D];重庆医科大学;2017年

5 安玉良;生物基碳纳米材料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

6 郭平生;碳纳米材料化学气相沉积制备及其场发射显示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毛莉;碳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孙贵磊;爆轰制备碳纳米材料及其形成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王莉莉;基于碳纳米材料的场发射光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于洪霞;中空碳纳米材料的结构设计及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昊;碳纳米材料掺杂的硼-硝酸钾点火药制备与性能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9年

2 周通;碳纳米材料润滑油添加剂的研究[D];黑龙江科技大学;2019年

3 卢子龙;掺杂碳纳米材料电接触特性的模拟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9年

4 孙蒙蒙;掺杂改善碳纳米材料接触电阻的实验研究[D];华北理工大学;2019年

5 程梓晗;基于碳纳米材料的新型互连线设计、建模与仿真分析[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9年

6 徐晓伟;碳纳米材料修饰电极的制备及用于双酚A和苏丹红Ⅰ的检测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8年

7 冯瑞杰;原位研究碳纳米材料对植物叶表层多环芳烃环境行为的影响与作用机制[D];山西大学;2019年

8 颜晓梅;过渡金属硫化物复合碳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D];深圳大学;2018年

9 吴生丽;改性碳纳米材料的电化学传感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年

10 余俊;碳纳米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质及应用[D];武汉工程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189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dianzigongchenglunwen/28189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ef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